国难当头 立马横刀毛铺人

一犁膏雨

<h1><b><font color="#010101">  毛铺村地处大别山腹地,临近江淮分水岭,是淮河支流白露河的发源地。提起毛铺故事多多,那始建于明末清初,雕栏画栋、气势恢宏,徽派格调的古民居,就是1947年刘邓大军的后方医院和临时指挥部。门前的汉潢古道,承载着吴越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的交流、交汇、交融之历史积淀,它见证了旧时各类商贾云集,骡马搬运货物,络绎不绝的繁华,留下多少古人的足迹,也记录下多少文人骚客失意的叹息声!唐代诗人刘长卿路过此地,著有佳作流传于世,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当年经此地过穆陵关、去湖北任职,曾赋诗感慨留下:“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的千古佳句。古村东面白云山寨,南面的李寨和西面的打鼓寨是远古的烽火台,又是屯兵安营的最佳位置,城墙由岩石砌成,低洼处有水,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在1930年间是徐向前,王树声、高敬亭率军战斗的地方 ,攻城拔寨,打土豪分田地,将革命的红旗高高飘扬在峰巅之上。此时的人们怀着胜利的喜悦,安居乐业,生产建设、秩序井然,黑河谷美丽山水里、樵歌互答,一派生气勃勃,欣欣向荣之景象。素有“江南之北国,北国之江南”美誉的毛铺,1938年日本侵略者将战火烧到了家门口,这正是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蜜月阶段,武汉保卫战时期,著名爱国将领宋希濂将军,率领部队扼守在白云山寨和沙窝小界岭一带,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难当头、无家可归,看我毛铺人,也不是吃斋念佛的主,更不是那盏省油的灯,有关民族大义,没有半点含糊,义愤填膺、已将生死置之度外。</font></b></h1> <h1><font color="#010101"><b>  彭振益,号叙之、字会庆,谱名振彝(1905--1995),毛铺村人。幼小时师从秀才彭襄平启蒙读书、后又转拜贡生熊古轩深造。因其才思敏捷,聪颖过人,很受私塾先生的赏识,并获评语:“此人非等闲之辈,日后必成大器、前途不可限量”等夸赞之词。1936年考入黄埔军校洛阳分校第四期,毕业后、时逢抗日战争爆发,奉命组建抗日独立团,参加抗日,团部设在潢川,为了家乡安全,兼职山水保和五龙保联保主任。<br></b><b> 1938年秋,十万日军欲从家乡沙窝(毛铺旧属沙窝管辖)通过,攻克武汉重镇,国军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派71军宋希濂部,30军田镇南部,42军冯安邦部阻击于白云山、小界岭之间,与日军展开生死搏斗。此时的彭叙之独立团负责外围作战,在潢川偷袭日军后方,部下彭振先、彭振美狙击日军、砍下日寇小队长的脑袋,重赏后,命人将其首级悬挂在潢川城头、以壮军威,此举大长了潢川军民抗日士气,直叫日军大为恼火且又奈何不得。国军第三兵团得知此人来历,家住毛铺甘湾,怀有对日寇的满腔仇恨,家乡大多数人都参加他的队伍抗日,民风淳朴,可信可靠,故将抗日后方医院设在其家乡。 &nbsp;</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 沙窝白云山、小界岭阻击战,因国军将士拼死抵抗,最终以胜利告终,由于山路崎岖,战斗惨烈,战线悠长,打扫战场困难,因此山上丢下很多武器弹药,当时附近有很多人捡到了武器,彭叙之得知此事后,迅速将武器弹药收缴,扩大队伍,由于他是黄埔军校出身,治军有方纪律严明,又熟知当地风土人情,很快发展到近三千人的队伍,声名大振。此举被抗战在豫楚之间的第四兵团司令长官李品仙知道、呈报上峰,正式列入抗日系列,拨付军饷,冠以“绥靖公署挺进纵队司令”之职,以示褒奖。</b></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b>  1939年底,彭叙之率部与日军周旋在安徽南部,湖北北部大别山的丛山峻岭之间,积小胜为大胜,在湖北大悟县与李先念</b><b>、陈少敏(毛铺人称陈大脚)所率抗日队伍,关系密切,电话联系(曾命部下彭广梯将电话线连接到新四军军部,保证畅通</b><b>,奖励情人牌香烟两盒),携手抗日、情谊较深。(有一次带着孩子面见陈少敏,叫孩子呼“干妈”以示坦诚)不久队伍开拔</b><b>到湖北英山,参加了英广战役(广;武穴市旧称广济县),在战斗中,命令司号员晏志鳌吹起冲锋号发起进攻,亲手击毙日军少佐,缴获军</b><b>刀一把,留在家中,以作纪念,聊慰平生(儿子彭道强小时候就是玩着这把军刀长大的),在英山期间,与在黄冈同日寇打</b><b>游击战的张体学交情深厚,曾以不同形式为张提供武器弹药支援,张曾劝其归顺共产党,彭叙之当时有所顾虑,一是对早年</b><b>耳闻目睹、张国焘肃反滥杀无辜,难以理解,况且共产党的队伍都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而自己出身富家子弟、又是黄埔</b><b>门生难以服众。二是独立团这“独立”二字,最适合自己的性格,是故有所彷徨。据其随从后来证实,张体学曾介绍其入</b><b>党,成为潜伏在国军里的一名地下党员,相互签发特别通行证,路过彼此防区畅通无阻。也有材料证明,在独立团成立不久</b><b>的1937年秋,新县(经扶县)郭家河,郭永成夫妇,利用其威名救下号称大别劲松的刘名榜,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话说郭</b><b>永成是一个教书先生,无事时、爱搞一些卜卦算命的小玩艺,刘名榜游击队在其教书的郭家河土门一带活动,有一次正在他</b><b>家吃饭时,由于被人告密,时任经扶县伪县长的李建刚,带领宪兵中队一百多号人前来抓捕,李曾是郭的学生,也知道这家</b><b>人有背景,稍作迟疑、被郭永成夫妇将刘名榜放走,缓过神来的李县长大发雷霆:“就算你是我的老师,私藏共匪头目,那</b><b>是要掉脑袋的”。夫人彭氏连忙答道:“这次我家惹下大祸,我弟彭叙之也是国军独立团团长,如有难为、他也不会袖手旁</b><b>观,自会鼎力相助的”,最后,说尽好话并请他就餐,饭后又撒一些卜卦算命的小把戏,岔开话题、然后走人。郭永成也曾在</b><b>伪政府任过职,解放后被关押审查,幸被刘名榜救下,无罪反而有功、此乃后话。总之,他的所作所为被武汉防卫军第四兵</b><b>团司令长官、李品仙有所察觉,通知他参加军事会议,其部下解说:“此去怕是凶多吉少、进退两难”,劝其多带兵马,然</b><b>其思虑再三,只带一名随从,会上面对质问,他以富于雄辩的口才,慷概激昂、一切都是围绕国共合作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b><b>核心、对答如流。言词无懈可击,才化险为夷。</b></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b>1940年国民政府,提出“溶共、限共、防共、反共”的策略,李品仙经李宗仁推荐,接任安徽省主席并担任鄂豫皖游击总</b><b>司令。彭叙之所部被编入大别山游击兵团,任补充二团团长,部队调往肥东泗县,并派心腹监督其一言一行,此时与陈少敏</b><b>、张体学相距甚远,个人和部队受到极大的限制,虽说是游击作战,接受的任务全都是正面阻击,据后来参加八路军的彭振</b><b>美生前述说,在安徽与日寇对阵,因日军武器先进,不顾国际公约使用化学武器毒气弹,一场战斗结束,所属三个营伤亡过</b><b>半。这种以软克硬的打法,其中也不排除国军内部存在派系斗争,故意削减其实力的错误作法。</b><b>&nbsp;&nbsp;</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 1942年中秋节,对月感伤,痛恨日寇蹂躏,山河破碎,有家难归,愤然命笔,题诗一首、抒发郁闷;“月明分外到中秋,鼙鼓声声战未休。半壁山河成血色,疮痍满目万千愁”。</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 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党掀起了反共高潮,摩擦不断,这时的彭叙之进退两难。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打内战被他认为</b><b>是自己人打自己人,兄弟间的互相残杀,这根本就不是其当初拉起队伍的初衷和出发点,也曾想到起义,可身边都是国军重</b><b>兵控制,岂不是白白葬送了属下弟兄的性命,思虑再三毅然请辞,弃军从商,暗中通知属下决定去留,此举正合上峰之意,</b><b>辞呈很快批复,其职务由广西人陈良汉接替。接下来在肥东固镇做生意,后转入淮南,定居南京。1957年因国内斗争风声渐</b><b>紧,以他明察秋毫和洞穿世事的超常智慧,颇感与己不利,安顿好妻儿,只身辗转广西、澳门,最终来到香港,在一家医院</b><b>后勤找了一份工作。退休后住进敬老院,因幼年在私塾读书、毛笔字很有功底,清闲时练习书法,作品多次在老年刊物上发</b><b>表。1995年回到南京病逝,享年九十一岁,遗体运回毛铺安葬,受到家乡父老很高的礼遇,葬礼十分隆重。 &nbsp;</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 终其一生,抗击倭寇,抵御外侮、驰骋沙场,出生入死,无愧于中华民族,无愧于炎黄子孙,对得起祖先、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家乡父老。斯人已去,爱国精神永存!</b></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儿子小时候</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b>  陈明清,乃彭叙之结发之妻,娘家居住光山县凉亭乡,书香门第,父辈官居南五县密查之职,是豫南五县县令得罪不起的人物。她自幼博览群书,嫁给彭叙之自是门当户对,巾帼不让须眉,在军中打理后勤,代夫看望慰问伤员,成天忙的不亦乐乎,最受彭叙之 的喜爱和信赖。或许是因为军务繁忙不愿生育,还是因为自己没有生育能力的原因,总之,身处旧社会、还是那“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的封建思想在作怪,力劝丈夫再娶二房太太,自己也多个帮手,一举两得,并亲自物色张罗,由此可见其心地 开阔善良,无人能及。1943年彭叙之所率抗日队伍,已成日寇眼中钉肉中刺,用尽各种花招,欲以消灭。日寇夜晚派一个特 战队,偷袭彭叙之团部所在地,这时其身边只有一个警卫排,面对门前日寇猛烈的火力,招架不住且无路可退,只有扒房揭 顶,越过后墙才能突围出去,当夫妻二人站在后墙准备跳下之时,陈明清拉住丈夫言道:“墙下漆黑一团,什么也看不见, 不被日寇打死也得摔死,你是国军团长、还有很多弟兄等着你指挥作战,让我先跳下去试探究竟,再给你报一个安全的地方 开跳”,话毕,纵身跳下高墙也是险象环生,经她指明位置,夫妻双双全身而退。身为大家闺秀,本该深居高阁、绣楼之上 ,然驰骋沙场,九死一生,民族气节,爱国之心,令多少须眉男子汗颜。其夫妻情深,患难与共亦为后辈之楷模。</b></font></h1> <h1>  <b><font color="#010101">后记,此文通过彭方宝经过几年的调查,走访很多人提供的材料撰写,在此之前笔者根据其提供资料人物、时间地点、逐步走访,验证补充,并将彭方宝在郭家河询问笔录、人物照片附上。原《彭氏宗谱》记载彭叙之就读保定军校,经调查年近百岁、曾与一起抗日的资深人士、更正为黄埔军校洛阳分校。</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访问笔录</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采访笔录</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郭家河知情人</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救刘名榜者之后裔</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