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画集》——扫描版——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七十三周年

龙剑情霄

<h3><b> 今天是前苏联现俄罗斯——伟大的反法西斯卫国战争胜利七十三周年纪念日!恰好,前些日子俺在整理家中珍藏的老书时,发现了这本我们小时就喜爱并时常翻看的《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画册》,打开一看——再次被它史诗般的幅幅历史纪实画卷所震撼啦!紧忙着把它全本扫描了下来,裁剪、修版、调色,编辑制作了本专辑,配了前苏军红旗歌舞团演唱的《神圣的战争》曲并选择了今天发出——共同纪念那伟大的胜利日吧!</b></h3><h3><b> 此画册是1955年4月由“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附属于人民美术出版总社)”出版,邹雅 (1916年—1974年,著名版画/山水画家、出版家;延安鲁艺毕业,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社长及北京画院院长;1974年率队赴阳泉煤矿深入生活时,不幸失事遇难)编辑的,应该是为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十周年而作。此书为十六开本,铜版纸印刷;在全书一百三十多页里,其中各类绘画作品96幅,“论述(相当于简介)”部分占了二十多页,共八个章节,分为领袖和将帅图片、英烈事迹、英雄人民抗击德寇事迹、德/日寇军队的“惨状”、各大战役的情况……“编后语”等图片的介绍——可惜的是其字体较小且为繁体字,而美篇中只能选用一百幅图片,故而无法将这二十多页加入俺的专辑哈——留下了些许滴遗憾呦!好在俺利用了微信中的“小程序”将21页文字图片转换成了文字,可惜其对繁体字的识别率仅占了60%以下,几万字啊——修正起来好费眼滴👀😰!</b><b>还因为当年编辑的原因,所有图片的介绍词——都在“论述”中了(如: 图号***为啥事儿……),所以为了大家观览这些“真实壮烈并煽情撩眼”的图片时能了解一些画家们创作时的“前因后果”——俺只能分部插入原作者的“论述词”,不能插进“每幅”图片下啦!虽有“遗憾”,但起码是有点儿“原汁原味儿”的感觉喽!</b><b>好在“五零后”左右的咱们,只要一看到这幅幅图画,立马儿就能回忆起这些图片映衬出的那些历史事件哈——因为那前儿咱们基本上都是“向苏联老大哥全盘学习”的年代,灌输的也全是“苏式”理论、教学内容、俄语/文学/艺术、经济模式……等等,尤其俺们作为六零年景山学校的教改实验班——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俄语啦——所以苏联/俄罗斯的各类“情节”扎根之深——至今未“泯灭消逝”呦!这也就是我这次趁着俄罗斯反法西斯胜利七十三周年纪念日,把此画集制作成美篇专辑的初衷喽!愿大家通过九十六幅画面和文字介绍——共同忆念前苏联“那场反法西斯战争的残酷悲壮及辉煌胜利的岁月和场景吧!别说咱这当年“苏式”教育的人儿啦,就连“普大帝”在三月份的采访中都“抱憾”滴回答: 若能改变历史——“希望阻止苏联解体” !今儿他还在胜利日纪念活动中再次强调了: “伟大的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胜利,是俄罗斯史最伟大的历史一页,是不可磨灭和抹杀的”!</b></h3><h3><b> 还真是的——那年、那月、那场惨烈的战争、那些伟大的胜利✌,那曾经的“辉煌的阵营”……唉!无言喽!</b></h3><h3><b> 哈!咱也不评价那些“曾经的个人和历史”啦!观图、品文、回忆、震撼、“伤感”……吧!愿大家喜欢喽!</b></h3><h3><b><br></b></h3><h3><b>注: 本专辑最终俺还是选用了很多大段的繁体文字章节录入其中——这可都是本《画集》作者前言里几万字论述中的一些主要部分和内容介绍哈。我也是在“发掘”现有微信“小程序”时,发现并使用了—《传图识字》软件后,将扫描后的文本进行了“文字识别”,复制后粘贴到了这里滴!可惜此软件识别繁体字时就“乱了套”啦,识别率较低,无奈——俺用了近十天的空闲时间,对照原书文字逐一校对并努力在字库中选繁体字录入(不过好多字还是用了简体字—“偷点懒儿”)喽——“俺也是蛮拼的呦”😄。好在我们五零后还能识认点儿繁体字哈,故而补录了个齐全并选用入美篇啦!估摸着难为了——七/八零后后喽,你们就“顺着主题词——蒙着读”吧!😃😄😊要不是软件识别“不利索”,俺还真是想把作者的几万字分别录入本美篇专辑中——那可是大大的“忠实了原著并充实”了本美篇滴内涵喽!有些无奈哈……😱😄😊!</b></h3> <h3><b> 若通观了本画集中的所有图画,大家基本就能了解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进程和历史——这正是那时苏联的画作艺术家们全民“抗击法西斯”——一手拿枪,一手握笔,深入前线和阵地、进入实地和现场……边战斗,边写生——先速写,再素描/炭笔;先画稿,再着色……最终冒着生命危险,留存给了我们这些“见证历史”的壮丽诗篇/珍稀画页!它们完美的展现了“战斗民族”的英雄气概和顽强意志——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有英雄而不知道尊崇的民族更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它还展现了艺术家们优秀的画作功底;更展现并赞颂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的伟大成果哈!总之,是相当震撼“脑仁眼球”,无与伦比地美轮美奂啦!🌷🌸🌹🌷</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b>蘇聯偉大衛國戰爭畫論述(作者前言)</b></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b> 一九四一——一九四五年蘇聯反對法西斯徳國和帝國主義日本的偉大衛國戰爭,是反侵路的正義戰爭。這個戰爭構成了蘇維埃社會歴史的一個特殊的時期。它的結果是蘇聯擊敗了法西斯徳國和日本,並迫使它們無條件投降。在這四年多的時間中,英勇的蘇聯紅軍和英勇的蘇聯人民,不仅取得了完全的勝利,保衛了自己的祖國一一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一一的榮譽、自由和獨立,而且把全世界人民從法西斯奴役的威脅下拯救了出來,並打垮了在西欧與遠東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的巢穴。這次戰爭特別有力地表現了蘇聯人民精神上與政治上的团結一致,表現了蘇聯人民高度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蘇聯人民所建樹的偉大功勳已経成爲世界歷史上最光輝的一頁。</b></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 戰爭是對一切事物的考驗一一對一個國家的制度的鞏固性,對一個國家的軍事和経濟的力量,對一個國家的藝術,它都是嚴格的考驗。</b></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 法西斯徳國的突然進攻蘇聯,迫使毎一個蘇聯人民急速地改變了正常生活,也迫使蘇聯藝術家放下平日的工作去担負新的任務。蘇聯藝術家在戰爭中像所有蘇聯人民一様,對自己的黨和政府的英明政策懷着堅定信心,進行了捨身忘我的戰鬥,盡了自己的愛國天職。大部分蘇聯畫家從戰爭一開始就奔赴前綫,他們不是去蒐集“創作材料”,而是去戰鬥,有的拿筆,有的拿槍,有時既拿筆又拿槍,使兿術的巨大任務與戰地的日常戰鬥工作融合爲一。他們走在戰鬥員的行列中,爲了對祖國人民的愛和對敵人的恨,度着戰爭的嚴厲的歲月。他們在戰爭的巨爐中経受着各式各樣的嚴格考驗,他們在前綫的戰鬥生活和各種活動中,得到了對生活意義的特別深刻的認识,爲藝術創作取得了最可珍貴的素材,而得以創造出反映這一偉大衛國戰爭的真實動人的圖畫,傳達出蘇聯人民在戰鬥中的愛國主義精神的不可侮的威勢。</b></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 忠實地描寫生活眞實,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精髓。也只有創造那些與生活密切相連的作品,和祖國人民的命運相连的作品,眞實而深刻地通過現象去反映現實的本質的作品才是其正的藝術,只有這樣的藝術才能成爲人民的思想武器。蘇聯陸海軍人民委員伏羅希洛夫曾在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的七十四號命令中談到蘇聯第一名戰地畫家格列柯夫的創作:“他力求表現歴史的眞實,像他親眼所見的,並且他知道,這眞實多美好,它充滿着站起來了的羣衆的真正英雄主義,它不需要任何粉飾”。蘇聯畫家正是遵行眞實地反映現實的原則,創造着偉大衛國戰争的歴史畫。</b></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 蘇聯畫家從多方面反映着戰時生活一一蘇聯軍隊和人民所遭遇的苦難、殘酷的戰鬥、以及國家在走向勝利途上的極度緊張的歴程。同時在作品中闡發了蘇聯人民一切精神寶藏一一不可戰勝的意志、撼人心靈的忍耐性、铁一般的頑强性、對戰争性質的深切理解、對正義事業的犧牲精神、高度的自覺等等。因此,这不是一般的表現生活,它不僅反映出戰時人民在戰鬥中所表現出的各種優良品質和至高無上的英雄主義、爱國主義,而且用造形術的語言紀録了這偉大的歴史時代,概括了歴史現象,傳逹出这個時代特有的精神。畫家們用光辉的色彩激励了保衛祖國的戰士們,照亮着人民的心坎,並永遠傳留給後代子孫。这里,有蘇聯盡家們創造性的光榮功蹟,使蘇聯绘畫藝術在思想上更豐富起來,並提高到新的藝術水平。</b></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 蘇聯偉大衛國戰爭不僅沒有破壞了蘇聯造形兿術發展的自然進程,而且更引起了蘇聯造形藝術新的繁榮,並加速了許多天才的青年畫家的成熟。</b></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 这個神聖的衛國戰爭是蘇聯英雄歷史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蘇聯兿術最重要的主題之一;在根本上講,這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個世界鬥争的主題,共產主義與兇殘的法西斯主義鬥爭的主題。戰爭中最激烈的鬥爭場面和無數壯麗的形象,將與日俱增地激發着蘇聯兿術家的想像力,長久地成爲蘇聯造形藝術的創作源泉。拿現有的作品來看,已够丰富地說明了他們在繪畫藝術上的燦爛成就。他們用藝術形象</b></font><b style="color: rgb(1, 1, 1);">把偉大衛國戰爭中可歌可泣的伟大事件與英雄人物展開在了人們的眼前。</b></div><h3><br></h3> <h3><b> 苏德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战场。 </b><br></h3><div><b>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违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伙同同盟国意大利和仆从国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出动190个师550万人、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190艘战舰,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b></div><div><b> 战争爆发初期,由于法西斯的突然袭击,苏军一路溃败。德军凭借局部兵力优势和相对先进的战术长驱直入,并在明斯克、基辅等地发动钳形攻势,大规模歼灭苏军的有生力量,平均深入苏联境内六百公里。直至1942年6月爆发斯大林格勒会战,德军进攻受挫,双方在乌克兰东部陷入胶着,互有胜负。苏军凭借人力物力上的优势逐渐占据主动,于1943年8月,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挫败德军在东线最后一次战略攻势,自此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此后,苏军发动一系列战略攻势收复绝大部分国土进而占领东欧多国,最终于1945年4月30日攻占德国首都柏林。5月8日夜间,德国举行了无条件投降仪式,投降书于9日凌晨生效,苏德战争就此结束,也标志着二战在欧洲战场的告终。 </b></div><div><b> 这场战争使苏联彻底摧毁了西部强大的纳粹德国。此后,联邦德国至苏联之间的东欧国家沦为苏联的傀儡国,苏联一跃成为曾经的超级大国。</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斯大林 大元帅——列谢特尼科夫 绘</b></h3> <h3><b>斯大林、伏罗希洛夫、罗科索夫斯基在莫斯科附近防线上——费诺盖诺夫 绘</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斯大林在掩蔽部中——费诺盖诺夫 绘</b></h3> <h3><b> 蘇聯偉大衛國戰爭的胜利是和斯大林的名字密切相連的。偉大衛國戰争是斯大林歴史生活中最主要的一个階段。蘇聯畫家都以對傾袖深刻的愛和感激心情在自己作品裏創造出純樸真挚的偉大形象。</b></h3><div><b> 在亞·蓋拉西莫夫描繪斯大林站在列寧墓旁的那幅作品中,作者刻劃了这位人民領袖、思想家及戰士的形象。在斯大林深思的表情中,顕示出他爲祖國遭受着空前的災難而沉默悲痛,同時刻劃出他矢志於列寧事業的堅定不移的意志和巍然不屈的力量。</b></div><div><b> 納爾邦强繪的《约・维・斯大林》(圖二)是描寫领袖在辦公室中的一幅立像。作者沉着有力的筆触,把偉大领袖的心理、性格刻划得非常充實、明朗,使人一眼即感到形象的活力。</b></div><div><b> 列歇特尼柯夫繪的《斯大林大元帥》(圖三)是一辐以领袖爲題材的蘇聯衛國戰爭的歷史畫,他以穩重的構圖和壯麗的色調表現出統帥在深夜凝神注志地策劃蘇軍最高統帥部的戰略。他銳敏的眼光中顯示出深邃的思考力和對敵人的詭謀的洞察,以及對戰爭的勝利进程的高瞻远瞩。在作品的結構和氣氛中,可以感到統帥的非凡的組織力和爲工人階級事業而奋斗的忘我精神,有力地表現出斯大林精神上的巨大毅力。這種使人醉心的崭新的兿術特質,是作者綜合了領袖在戰時艱难緊張生活的歷史事件,並以創造性的技法,深刻的構圖,認眞地描繪了領袖的英勇行爲和不朽的内在本質,才産生這樣使人感動的魅力。</b></div><div><b> 蘇尔平繪的《我們祖國的早晨》(圖七)是一首歌唱戰後斯大林領導蘇聯人民進行和平建設、勝利地走向共產主義的颂歌。領袖形象的塑造、廣阔背景的描寫,都非常眞實自然,樸素、和諧,晨曦的色彩極富淸新爽朗的詩意,表現了領袖的崇高意志和人民理想的實現。蘇爾平和列歇特尼柯夫一樣,也創造了肖像畫和歷史事件相結合的新體裁。</b></div><div><b> 無產階級革命的英雄、领袖和勞動人民之間的關係,與過去社會中剥削階級的英雄、領袖和人民之間的關係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密切地與羣衆聯系,並重观與關心羣衆的意見和利益,這是革命領袖必備的高尙品質;後者則是脫離羣众,騎在人民頭上。因此,社會主義現實主羲藝術必須探索反映出革命英雄、領袖和人民大衆之間的全新的關係,才能正確地反映英雄、领袖生活的本質。</b></div><div><b> 斯大林的事業是和蘇聯人民英勇的鬥爭分不開的。費諾蓋諾夫的《斯大林在偉大衛國戰爭時期》的连续素描畫,便是以上述的觀點作爲創造领袖形象的美學基礎的。作者用樸實精確的技巧深湛地、非常自然地表現了領袖在戰時最重要的歷史事件,每幅作品都把斯大林的鎮靜、英明、樸實、親切的本質刻劃了出來。特别是《斯大林在掩蔽部中》(圖五)那幅畫,把領袖與戰士間的血肉般的關係充分表現出來了,把领袖時時刻刻地關懷羣衆,深信羣衆的力量,以及羣衆對領袖無限信任和敬仰的思想感情刻劃了出來。作者用有情節的敍述體材,塑造了領袖的眞實形象。這种领袖與群众間在思想上的一致性,正是蘇聯不可被摧毀的威力的源泉。這些樸素的素描能叫你確信它是斯大林在戰時生活中的其實情景,並能使你深深地受到感動而難於遺忘。</b></div><div><b> 創造斯大林形象是蘇聯畫家造形藝術的主要主題之一,他們都以嚴肅的態度從事這個莊嚴的课題。他們使用了各種繪畫手法、各種形式來描繪領袖在衛國戰爭時期的生活肖像,力求在酷似的外形中把偉大統帥的心理、風度、性格特徵完整地表現出來。他們更根據領袖所處理的偉大事件,在形象與構圖的深刻構思中創造出宏偉的新形式。</b></div> <h3><b> 蘇聯畫家在描繪斯大林的戰友和其他許多英雄人物的肖像中,也都刻劃岀蘇维埃人特有的崇高精神,内在的革命鬥争意识,傳達了時代的脈搏。在表現方法上,都摈除了傳統的描寫英雄的手法,使形象描寫完全服從於人物精神本質的表現。他們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從歷史實際和描寫對象的生活實際中汲取了素材,経過了深思熟虑與想像才創作的。因此,他們創造的人物形象都各具個性特質,同時創造了肖像畫的新的多樣的表現形式。</b></h3><div><b> 例如在基塔依卡繪的《圖塔里諾夫少將與圖爾察尼諾夫上校》(圖一四)中,作者用了黑、紅兩色绘成的兩匹駿馬,潔白色的少將軍服,造成了鮮明强烈的色彩感。兩人高瞻遠瞩的英俊表情,以及骏馬的雄健姿态,構成了雄偉的構圖、氣氛,因而它在讀者面前呈現出充滿精神力量和心靈美麗的、爲保衙蘇维埃祖國而不屈不撓鬥爭的蘇聯軍人的典型形象。亞·蓋拉西莫夫的《葉列明柯上將》(圖一三)也表現得自然而樸素,在威嚴的外貌中藏着俄羅斯的英雄氣質和魄力,充分表現了在斯大林軍事思想熏陶下的蘇维埃將領的特徵。瓦・雅柯甫列夫的《蘇维埃英雄近衞軍少將潘菲洛夫》(圖一五)也是一幅出色的肖像畫,它再現了一位樸實、練達、富有修養和堅韧鬥志的將领的本質,達到了神形兼備的程度。</b></div><div><b> 用木炭繪的《崔可夫將軍》(鲁康姆斯基繪,圖一 一)雖只寥寥數筆,但遒劲的线條已把將軍的堅忍不拔和豪放的軍人氣概描寫了出來。在烱烱有光的銳敏的眼神中,表現出對敵人的仇恨和具有深邃的軍事謀略,微抿的嘴唇,飄動的彈性的頭髮和堅實的面部肌肉,刻劃了將軍的堅定果斷、刚毅英勇的性格。在另一幅木炭畫《女游击隊員西尼茨娜同志》(馬爾科夫绘,圖二0)中,女主角的一對敏慧而沉思的眼睛和端荘的風度,表現出忠诚、和藹、堅毅、鎮靜和富有思想的女性的内心美。這幅晝確切表現了一位典型的女英雄形象。賽列布良尼绘的《老游击隊隊員》(圖二一),從他機警的眼神中和持槍的動作中,可以看到他既富有感情又富有理智,大胆而沉着,灵活而果新,並具有熟練的戰鬥技巧。畫家創造了一位老游击隊隊員的典型形象。</b></div><div><b> 由於蘇聯畫家具有高超的技巧,更由於他們具有高度的創作思想性,正確地去認识生活,研究了描寫對象的事業、心理、性格,這些出色的肖像畫才能逹到表面形象和其内在本質的統一無間,才能深刻而洗練地、充分地顯示出人物多種多樣的精神面貌。</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崔可夫 将军——鲁康姆斯基 绘</b></h3> <h3><b>图塔里诺夫少将和图尔查尼诺夫上校——基塔伊卡 绘</b></h3> <h3><b>苏维埃英雄近卫军少将 潘菲洛夫——瓦.雅柯甫列夫 绘</b></h3> <h3><b> 在苏联的伟大的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中,涌现出很多卫国英雄,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有一位就是她,她的名字叫卓娅·科斯莫杰扬斯卡娅。</b></h3><h3><b> 1941年6月,法西斯德国入侵苏联。卓娅跟一批热血青年一起于10月潜入敌后,11月底在莫斯科以西86公里的彼得里谢沃村焚烧德军马厩时不幸被捕,虽受尽折磨也不肯吐露半点秘密。</b><b>对于“你是谁”的问题,卓娅回答说,“丹娘”,这是一个著名女英雄的名字。对于游击队员在哪里、她的同伙是谁的问题,卓娅只字不吐。经过了大半夜的拷打折磨后,卓娅被允许在一只宽不过20厘米的木凳上小睡几小时,这是她生命中的最后一夜。</b></h3><h3><b> 第二天即11月29日,卓娅胸前挂着用俄语和德语写着“纵火犯”的牌子走向几十米开外、立在十字路口的绞刑架。面对德军的劝降,卓娅说:“你们今天可以绞死我,但我不是一个人,我们有1.7亿人,你们不可能全部绞死。我的同志们会为我复仇。”</b></h3><h3><b> 彼得里谢沃村的一位中年农民见证了卓娅遇难的过程,被卓娅的英勇震撼。1月14日,红军解放彼得里谢沃村,随军的《真理报》记者利多夫从这位见证者口中偶然得知事情经过,将卓娅的故事写成长篇报道《丹娘》在1月26日的《真理报》上刊发,配上了当地村民挖出的卓娅遗体的照片。</b></h3><h3><b> 经游击队、共青团组织、村民、卓娅的母亲和同学等辨认,最终确认“丹娘”就是18岁的卓娅,利多夫随后发表《谁是丹娘》一文,卓娅的英雄事迹得以广为传颂,并一直激励着仍在浴血奋战的苏联军民。而卓娅受刑的照片也被一位名叫邦达列夫的红军战士从德国兵那里缴获。照片中,挂在绞刑架上的卓娅一身男装,神色安详,头偏向一侧。</b></h3><h3><b> 1942年2月1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追授卓娅为苏联英雄。卓娅是卫国战争期间第一位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的女性,成为苏联人在卫国战争期间英雄主义的象征。</b></h3><div><b> 当时,在苏军全线反攻时,战场上最响亮的口号就是:“为卓娅报仇!”</b></div><div><b> 当卓娅英勇就义的事迹传到莫斯科后,斯大林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亲自给西方面军下了一道特别命令:遇到德军第197步兵师第332团任何官兵,就地枪毙,绝不接受他们的投降!</b></div><h3><b> 1948年,在卓娅牺牲7年后,在彼得里谢沃村图书馆中的一个角落开始展出和卓娅有关的一些物品。1956年当地共青团组织决定在彼得里谢沃村距离卓娅遇难地等遗迹不远处建立专门的博物馆,将有关卓娅、舒拉和其他当地卫国战争英雄的物品存放其中供人纪念。博物馆目前共有350平方米,分7个展厅,展出卓娅从小到大用过的物品、书本、服装、照片以及关于她的报道、史料等。</b></h3><h3><b> 苏联各地也都竖立起了卓娅的雕像,还通过文学作品、政论文章、电影、绘画、展览等各种方式宣传她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壮举。《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也传到中国,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b></h3><h3><b></b></h3><h3><b> 《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是一本介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青年英雄的书。这部小说以真人真事为原型,记述了家喻户晓的苏联英雄姐弟卓娅和舒拉二人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卓娅和舒拉20世纪20年代生于苏联的一个普通劳动人民家庭。在父母的倾心教育下,姐弟俩从孩提时代起就逐步养成许多优良品质:尊重长辈、乐于助人、学习勤奋、积极、劳动、热爱生活、兴趣广泛等等。1941年,德国法西斯背信弃义入侵苏联,还在读中学九年级的卓娅辞别母亲,自愿加入游击队,走上保卫祖国的岗位。经过短期培训后,她和同志们一起深入敌占区埋地雷,烧敌营,表现机智勇敢。1941年11月的一天,她在烧毁敌人的马厩时不幸被捕。凶残的敌人对卓娅进行了种种摧残和侮辱:长时间地严刑拷打她,并逼迫她严冬里身着单衣,赤裸双脚在雪地里跑动一一坚强的卓娅承受住了所有非人的折磨,拒绝回答德寇的问题,没有泄漏游击队的任何秘密。一无所获的敌人恼羞成怒,绞死了卓娅。弟弟舒拉从小就与姐姐感情深厚,他在卓娅牺牲后,怀着为姐姐报仇的决心进入了乌里扬诺夫斯克坦克学校参加培训。不久,他驾着坦克奔赴前线,以指挥员的身份率领士兵奋勇杀敌。在战场上,他镇定勇敢,表现出色,屡建功勋,先后获得卫国战争一级金质勋章和红旗勋章,最后在1945年4月一一二战胜利前夕不幸牺牲在自己的指挥岗位上。</b></h3><h3><b> 为了纪念,苏联人民为</b><b>卓娅树立了雕像。卓娅雕像和当时18岁的她被德军绞死时的表情一模一样。战后她和母亲、弟弟舒拉被安葬在莫斯科新圣女公墓。</b></h3> <h3><b> 在蘇聯偉大衛國戰爭中,曾產生了成千成萬為他們祖國自由而誓死奮鬥的英雄人物。蘇聯畫家都認眞地把這些正面人物的高尙精神品質和獨特的性格在作品中再現出來,以敎育人民。</b></h3><div><b> 女游擊隊隊員“丹孃”(她的原名叫卓娅・柯斯莫捷米揚斯卡娅)是蘇维埃女青年的典型,她已成為意志堅强和無畏的象徵。这位英雄的名字和她的英勇事蹟,中國读者都很熟悉;蘇聯有很多美術家爲了表現这位女英雄,進行了各種样式的創作。在绘畫作品中,庫克雷尼克塞三人集體創作的那幅《丹孃》(圖二二)最成功。他們把丹孃英勇就義時的大無畏精神,赤胆忠忱於祖國的高貴品質深刻地刻劃了出來。卓娅站在绞刑台上,严厉而蔑视地看着德寇,發出利劍似的語句痛斥他們。畫家們同時繪出德國軍官們被她痛斥時的戰慄表情,攝影師的卑劣動作和那些呆立着的德國士兵們的恐懼、畏縮的神態,這些更烘托了卓娅的英雄氣概,使事件的矛盾性更显尖銳深刻;严寒中的惨淡的農莊背景更造成了凛冽氣氛。這幅畫激起讀者的感情,好像當場的蘇聯人民一樣,感到悲痛切齒,悲憤填膺。卓娅的偉大功勳在優秀的兿術作品中达到了充分的再現。</b></div><div><b> 兿術上的勝利是作家不知疲倦的精神勞動的成果。庫克雷尼克塞绘的《丹孃》,創作時間有五年之久(一九四二一ー一九四七)。畫家們經過了長期的構思,再三研究了這個主題,並到實地去作了幾十次草圖,力求形象臻於完整與可信的境地。他們在當地調査中,也激發了創作上更豐富的想像力,然後才完成了这幅表現了在戰争中产生的尖銳的新題材的畫。這種嚴肃的創作態度和正確的創作方法,正是取得藝术成就的先决條件。</b></div><div><b> </b><b> 茹可夫的素描《麗札・査伊基娜英勇就義》(圖二三)、茨威爾柯的油畫《宁死不屈》(圖二四)和塞·蓋拉西莫夫的《游擊隊隊员的母親》(圖二五)等作品,和《丹孃》的主題思想是類似的,從平凡的蘇聯人民中概括地反映出他們非凡的英雄事迹。《麗札・查伊基娜英勇就義》表現蘇聯青年在臨刑時的英雄氣概,下端简略地绘着執刑的德寇的影子,很巧妙的表現了敵人的殘暴行為,把女英雄绘在上端,更显出她精神的崇高,這是一幅單純而富有智慧的構圖。《寧死不屈》畫一位集體農荘的荘员,頭部微仰,敵视着德寇,他兩腿像树干似的豎立着,袒裸着厚實的背部。作者把这个農民的堅定不屈的意志和视死如歸的氣概表現無遺,旁邊的德國軍官無可奈何的露着邪惡的鬼臉,更衬托出英雄的剛强性格和堅貞的精神。《游击隊隊員的母親》是描寫徳寇用暴虐手段逼着她承認旁邊被縛着的儿子一一他是破坏和擾亂敵人後方的游击隊員,以便進一步逼他們說出游擊隊的情形,她的儿子正担心着母親會說出什么來,但我們可以從这位母親的表情中含覺到它在平時是勤勞儉樸的集体農荘的普通荘員,現在敌人面前也被證明是决不會吐露出爲敵人所希望的任何材料的;她深沉仇視的眼睛、緊閉的嘴和泰然自若的姿態,表現出除了對敌人切齒的仇恨心以外,簡直不願回答任何一個字。蘇聯畫家們在許多作品中把蘇聯人民崇高的意志、品質和德寇道德的卑鄙、堕落,在尖銳衝突中用形象反映出來,這就從人的意識和行為中指出了法西斯侵略者必然覆滅典蘇聯正義戰爭必然勝利的因素。</b></div> <h3><b>  “青年近衛軍”是德軍估領頓巴斯時期蘇聯靑年在小城克拉斯頓諾建立的一个地下組织。斯切格洛夫爲法捷耶夫著的《青年近衛軍》所作的插圖(圖二六、二七),就是描绘他們的鬥爭。這里选了兩幅:一幅是描寫書中主角之一謝廖士卡用燒夷瓶去燃燒德軍營房。那時,敵人刚佔領了該城,那裏的蘇聯青年即自覺地秘密地和德寇戰鬥起來,後來他們便汇成一支洪流,成了有組织的青年近衛軍。另一幅描繪謝廖士卡越過戰綫去請求紅軍師團立即去拯救該城中被敵人囚禁的人民和他們的同志們,畫面上紅軍正在把這個英勇的小伙子拉入戰壕。索柯洛夫一斯卡利亞也绘了一幅《青年近衛軍》(圖二八)那是描繪他們在收聽國防人民委員長斯大林報告時的神情,表現了這些敵後靑年們對領袖的無限信任和堅强的鬥爭意志。这些作品都反映了斯大林一代的青年對蘇維埃抱着神聖的愛,並且樂於爲了人民的自由幸福和組國的勝利而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在造形中都显出了蘇聯青年的思想本質和性格特徵。</b></h3><div><b> 日丹諾夫在關於“星”与“列寧格勒”兩雑誌的報告中曾說到:“我們今天不是昨天那樣,而我們明天將不是像今天這樣。我們不再是一九一七年以前那樣的俄國人,我們的俄羅斯不再是那樣,而且我們的性格也不再是那樣。我們隨着那些把我們國家的面貌根本改變了的最大的变革而改变了和成長起來了”。反映在這些作品中的人物,極鮮明地說明了蘇聯人民根本的變化。</b></div><div><b> 蘇聯人民的意識在革命中所產生的新素質——對祖國的熱爱、勇敢、堅毅和忍耐力,已形成了他們根深蒂固的新性格。这是最先進的、最民主的社會制度所造成的。这是敌人永遠不可理解的谜。即使當時德寇暫時占領了蘇聯的土地,但它永不可能粉碎蘇聯人民的心靈。蘇聯人民這種高貴的德行,是偉大衛國戰爭獲得勝利的保證;在藝術中充分揭示它,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兿術主要的任務。</b></div> <h3><b> 從茹可夫繪的兩幅素描作品中,可以具體看到這種創作思想和創作方法。</b></h3><div><b> 《萬事開頭難》(圖二九)雖然是一幅紅軍戰士的生活小景,但却表現了戰士克服任何困难的堅强意志。作者從戰士生活中抓住了这個含意深長而富有特徵的形象和細節,反映出紅軍戰士的高尙思想和勤勞本質。這就有力地表現出他們必勝的信念。淸俊挺秀的线條雖只构成一幅簡單的畫面,但它是由作者認眞仔細觀察,從平常的生活中理解了它的深刻意義才去描繪的,因而它能給人如此眞實而親切的印象。另一幅是《少先隊員慰問斯大林格勒保衛者》(圖三0),作者從另一環境一一傷病院中,去洞察和描寫戰士的高尚思想和行爲。這位普通的戰士雖然已經在戰鬥中負了傷,但在休養中仍然不倦地從書中找寻可資學習的榜樣,學取戰勝敌人的智慧和意志,自覺地在精神上更多的武装自己。對戰士脸部表情上的堅韧、剛毅、樂觀主义描寫得非常充分。這种戰士在日常生活中的積極行爲,正是在戰鬥中創造英维業蹟的基礎。</b></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少先队员慰问斯大林格勒保卫者——茹可夫 绘</b></h3> <h3><b> 再從涅普林澤夫的傑出油畫《戰門後的休息》(圖三一)來研究,它表現了蘇聯軍人各不相同的個性及其在當時當地所引起的各種思想感情,作者從戰士极平凡的生活中描繪出他們不凡的思想行爲,在生動的形象中可以體會到他們都各有自己光榮的過去,又必然會在今後的戰鬥中創造新的功勳。這幅作品極富於眞實感,對覌者的感染力是很大的。在我怎様創作《戰鬥後的休息》一文中,作者談到:“他們都是些從事各種職業的人,各人有各人的嗜好、與趣、习慣、年龄和生活經驗。但是他們都有一種蘇維埃人所固有的共同的特微,如勇敢、眞诚的愛國主義、高度的責任感、英雄主義、人道主義、對於自己正義事業的信心和蓬勃的生命力量等等,這些使他們互相親近起來。這種共同的特點,在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同形式的表現,都有個人的風格。可是最基本的一點,就是它能把各不相同的人結合成爲一個統一的整體”。從涅普林澤夫的這段話中,可以感到他對戰士生活的熱烈親切的情感,和盡可能把所見和所理解的新東西傳達給觀衆的願望,和在接觸現實時所產生的那種激動與對生活中的典型現象作眞實而广泛的兿術穊括能力,用純熟的技巧表現出戰士的思想與行爲、意向和實際活動的一致性,塑造了每个戰士的完整性格和典型形象,同時也創造了給人印象深刻的明確的形式。他在創作上的成功的秘訣就是在這裏。</b></h3><div><b> 善於從戰士日常生活中去發掘他們的内在本質特徴,並聯系戰士的個性特徵用形象表現出來,才能塑造出既具穊括性又具生動性的典型形象。因爲繪畫藝术中的典型不可能離開具體的個性而存在,而個性只有最充分地體現了一般的特微,才可能被稱典型。</b></div><div><b> 一位英雄的本質,不但在激烈的戰鬥中表現着,而且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着。因此,從平時生活中去仔細觀察、發掘題材,創造英雄的典型形象是表現戰爭主題極重要的一個方面。否則,就很难理解戰士在戰鬥中观死如歸的英勇鬥爭精神,也就很難正確地描繪一幅英勇戰鬥的畫。</b></div><div><b> 俄羅斯傑出的軍事畫家魏列夏庚早曾認爲戰爭所要求的英雄行爲,不僅在打仗時必需,而且在克服戰爭困難中也是必需的。他說:“在戰爭中只有百分之十的勝利,而百分之九十是它那种驚人的表現一一可怕的折磨、飢寒、凍餒、殘酷無情、絕望和死亡………”,戰士如果沒有這種克服一切困難的忍耐力,就根本談不到戰爭能够取勝的保證。因此,刻劃戰士在克服戰時生活中的種種困难,成爲全面反映這個戰爭史詩繪畫中不可缺少的主題内容。</b></div><div><b> 涅普林澤夫的作品即具體證明運用這種正確的創作思想所達到的成就。</b></div> <h3><b> 勝利的取得,不僅要付出寶貴的生命,尤須依靠集體的知識、經驗和智謀。特魯法諾夫繪的《在柯夫巴克司令部》(圖三五)正是刻劃了這樣的主題,表現了蘇軍官兵一體的關係。司令部請來了一位戰士,參謀長正在和他硏究作戰地區的情况。在戰士微側的脸部上生動地繪出他原來的面目一一敦厚的集體農荘荘員,他對當地情况是很熟悉的,他認眞地根據上級的意圖和自己的豐富經驗,共同研究着克敵致勝的辦法。軍官們都傾聽着他的意見。戰士形象的深刻描寫、環境佈置的自然,是令人信服的。</b></h3> <h3><b> 在蘇聯偉大衛國戰爭時期,敵後的蘇聯人民始終忠於自己的租國,曾到處組織了游击隊,對敵人進行了堅决無情的鬥爭,給予敵人以重大的損失,給于正面戰場紅軍以巨大的幫助。敵後的戰鬥生活,在奥勃勒尼巴、奥特羅斯琴柯等作品中反映着。</b></h3><div><b> 《第一個功勳》(奥勃勒尼巴作,圖三九)描寫一位游击區的少年給兩位紅軍的傷員引路回部隊去。他們三人正走到森林的邊沿上。少年的機智的眼色和手的動作说明前面發現了敵人,但是他仍然很沉着,正等待機會去完成他自覺自願所負的愛國責任。作者創造了一位蘇聯愛國少年的生動形象。後面一位受傷較輕的戰士扶持着另一位重傷員,嚴重的創傷折磨着他們,但在那位輕傷員的眼睛裏表現出完全不顾這種困苦,他只有一個思想一一必需帶着這位重傷同志重返部隊,再去執行新的任務。而他現在要依靠這位英勇的少年的力量來一起完成當前的任務。要完成這個任務,需要有最大的毅力和勇氣。作者抓住了這一情節去表現紅軍的英勇行爲和爱國主義的本貿。祖国大地上陰鬱的森林,不只是他們的依靠,也加强了他們處境艱难的氣氛。直的樹榦和柔軟茂盛的草地以及人物的巧妙安排,創造了一辐新穎的構圖。</b></div><div><b> 奥特羅斯琴柯繪的《游擊隊》(圖四0)是表現敵後游擊隊生活的非常出色的作品,可以說是一首敵後戰爭的紀事詩。一眼就能使人深信這些普通的蘇聯人民在敵占區就是怎樣的生活着鬥爭着。他們在無邊無際的原野上,扛着沉重的武器,在混沌的飛雪中時隐時現袭擊敵人。畫家巧妙地利用大雪紛飛的場面,這既反映游擊隊的艱苦生活,又表現了它神出鬼沒的機靈的活動。在天地難分的一片灰白色中,部隊隱約在遠處,前景用低視綫描绘了幾個严肃而機警的游擊隊戰士,更增强了戰士的英雄氣</b><b>概和不屈不撓的鬥争精砷,形成了單純雄偉的完美形式。</b></div><div><b> 要創造一幅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兿術作品,單有思想而無高度的兿術技巧,這個任務仍然不能達到。沒有技巧就沒有藝術。因此,兿術家必須努力提高技巧,努力追求樸實的、羣衆易於理解的、完美的藝術形式。在藝術裹,沒有創造性的完美的形式,就不可能充分完整而又單純明確地表現思想內容。要做到這点,必須以人民的豐富生活做養料,兿術形式的創造的可能性才是無止境的。從《游擊隊》這幅作品上,人物自然地融合在环境中,背景的空間處理成為不可缺少的有機構成部分。它是根據生活眞實所創造出的獨特形式,達到了眞實性、思想性和美學的完整結合的表現。</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母 亲——涅明斯基 绘</b></h3> <h3><b> 涅明斯基繪的《母親》(圖四三)使人感到樸實自然而親切。這位游擊區中的母親,像抚養着自己的子女一様守護着暫宿在她家的游擊隊員們,盡着爱國的職責。她在守護中想起了她自己的在隊伍中的兒子,這時也正在别的母親守護下度着艱苦漫長的黑夜。這些由“母親”一祖國所培養成的刚强、勇敢的子女,將在“母親”的守護中恢復疲勞後再去執行新的戰鬥。</b></h3><div><b> 拉克季奥諾夫繪的《前綫來信》(圖四四)從戰時後方極平常無奇的生活中去發現現實中的詩意題材,它表現了生動的形象和深刻的内容一一前後方一致鬥爭的意志。認眞的細節描寫顯示他特殊的技巧。由於作者加强對於色彩的運用而增强了對讀者的吸引力,但又不因它有显眼的色彩而减弱了内容的感染力。同這幅主題相似的另一幅作品是涅明斯基绘的《遠方來信》(圖四五)描寫前方戰土得到家信和照片時引起各人内心變化的表現。從戰士形象上可以看出:得到信的戰士因知道家中很平安,並在積極支援前线而感到典奮;有的因家中久不來信而引起深深的懷念;有的因自己的家早已被德寇炸燬而引起更大的仇恨心;有的回憶起幸福的家庭而引起高興;有的想着勝利後的計劃。但他們現在集合在一起,又有一致的思想一一爲了恢復以往的幸福生活和爲未來更幸福的生活的實現,必須積極地和敵人作堅决的鬥爭。有前後方一致的努力,必然能戰勝敵人。作者以藝術形象表現了這些複雜而又統一的戰士的思想意识,這是經過了對現實的深切體會和概括的藝術思考才創造成的。</b></div><div><b> 眞正的功勳的取得是極不容易的,它須有高尙的理想,更須有艱巨的實踐鬥爭;它須有智慧,更須有永不屈服的毅力。《第一个勳章》(克利馬辛绘,圖四六)就是描寫一個老戰士獲得勳章時的思想感情。這個動章引起他對往昔鬥爭的回憶。這個勳章裏含有多少的血和泪呵!含有多少曲折艱难的路程和危險激烈的鬥爭呵!应該珍貴這個勳章,更要大家來珍貴已獲得的勝利。</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第一颗勋章——克利马辛 绘</b></h3> <h3><b> 在蘇聯偉大衛國戰爭中,有許許多多優秀的兒女爲了祖国的自由、独立在英勇的戰鬥中貢獻了自己的生命;更有無数的和平居民在戰火中遭受了無辜的牺牲。這是戰時特殊的又是極廣泛的景象,也是繪畫应該反映的重要内容。正確的描寫它,便能激發人們反侵略的憤慨情緖和鬥爭意志。</b></h3><div><b> 波戈羅茨基繪的《光榮屬於陣亡的英雄》(圖四七)構圖嚴謹而單純,笔觸浑厚而簡勁。它是經過作者複雑的思考和高度的综合才構成的。在概括性的形象中表現了蘇維埃祖國用自己的各民族最優秀兒女的鲜血,巨大的牺牲代價保衛了自己的疆土的獨立、自由和榮誉,取得了不可戰勝的蘇聯各民族的光榮。當我們的眼睛一接觸到這幅作品時,立刻會激起我們肅然起敬的感情,引起對那些爲了人類生命、爲了和平幸福、爲了未來美麗理想去作英勇鬥争而牺牲的同志的悲傷追憶。這是一首極悲壯的悼歌。</b></div><div><b> 戰爭時期中的艱難困苦生活,雖然不如面對敵人搏鬥時那樣緊張激烈,但須有最高尙的意志和最大忍耐性的人才能度過。因此,從這些生活中汲取無窮的藝術材料來反映戰時生活,創造各方面英雄的典型形象,也是戰事畫家要描寫的極重要的範圍。</b></div> <h3><b>德寇从诺夫果洛德逃跑——库克雷尼克塞 绘</b></h3> <h3><b> 希特勒匪徒對蘇聯和平居民慘無人道的蹂躏、對文化和建築的掠奪破壊,是駭人聽聞的。匪徒們想用暴力來恐嚇蘇聯人民,以征服他們的反抗,但它只有更加强了蘇聯人民的仇恨和復仇心。在施馬里諾夫繪的《我們决不忘記,我們决不饒恕》(圖四八、四九、五0)的一組素描中,記錄了敵人的滔天罪行。在《母親》、《難民們》《歸來》等畫中,作者懷着沉痛仇恨的心情,以有力的筆觸刻劃出他當時親眼看見的慘痛景象,使我們在圖畫中重新呼吸到戰爭的火藥味,彷佛又使人身臨其境,心頭浮起</b><b>戰爭中的一切苦痛和災難。在炸彈爆炸的一瞬間喪失了兒子的母親的心頭創痛;在災難的戰争生活中又突然喪失了母親的孩子的眼泪;剩下一片瓦礫的家鄉………一切慘象令人心碎。這些作品是作者對人心悲痛的深刻觀察的成果。</b></h3><div><b> 《德寇從諾夫果洛徳逃跑》(庫克雷尼克塞繪,圖五一)描寫敵人在失敗前的野蛮罪行。匪徒們絕望地對俄羅斯的兿術品和建築物作瘋狂的破壞和纵火。這是畫家從被蹂躏的建築物中引起了不可抑制的愤慨才描绘出來的。畫中吐着火舌的巍峨建築物與被毁在雪地里的彫刻,好像在激怒地吶喊反抗,而卑怯的德寇在陰影中竄奔放火,這兩者形成了一幅文明與野蛮的尖锐對比的圖畫。全幅青灰色彩的獨特渲染,极符合這個特殊内容的表現。</b></div><div><b> 格波宁柯繪的《徳冦被驱逐以後》(圖五二)和克里沃諾果夫繪的《在沃洛柯拉姆斯克》(圖五三)等作品也反映了德寇潰敗前滅絕人性的罪行。那些被殺害的蘇聯人都是在敌人面前毫不屈服的英雄烈士。由於國土的解放,人民的災難已經終結,但人民的舊恨餘痛还難消逝,這些晝是悲憤交加的詩章,它激起人民對敵人仇恨的力量。</b></div><div><b> 這些題材雖是悲劇性的,但作者是充滿了对不屈的人民的誇耀的激情和對敵人誓不兩立的仇恨心去描寫的,因此,在作品的構思中,都體現着健康的精神。它以眞實的形象激励了读者對敵鬥爭的力量,從形象中散播着對未來勝利的信心,並鼓舞着人民戰鬥到底的决心。這些作品是人民戰時的生活和鬥爭的眞實记錄,同時是也對敵人滔天罪行的控訴書。</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莫斯科保卫战——彻底粉碎希特勒闪电战</b></h3><h3><b> 苏联的秋天,道路泥泞,给德军摩托化部队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德军在“闪电战”计划破产后,被迫缩短战线,妄图集中力量,迅速攻占莫斯科。希特勒认为,一旦攻占莫斯科,就能击败苏军主力,达到结束对苏战争的目的。9月30日,德军对莫斯科发动了代号“台风”的大规模攻势,妄图在十天之内攻占它。但在苏军的顽强抗击下,彻底粉碎了德军的进攻,保卫了首都莫斯科!</b></h3> <h3><b> 蘇軍的强大力量和戰土的堅强鬥爭意志,在這些戰役中得到了光輝的表現,它在蘇聯繪畫上也得到了多方面的反映。</b></h3><div><b> 例如二十八名潘菲洛夫近衛軍兵士在莫斯科保衛戰中的偉大功績反映在莫査爾斯基的素描中(圖五五)。奔放有力的铅筆线条刻劃出堅强不届的紅軍和德寇数十輛坦克的决死戰。他們用生命捍衛着每一寸蘇維埃國土。在這戰鬥的緊要關頭,部隊仍然保持着嚴密的組樴性,雖然大多只描寫了紅軍戰土的背部,沒有細緻地去刻劃每一位戰士的臉部表情,但從戰士挺身而出和將要掷出炸彈的緊張動作中,可以感到戰士们一致不屈的鬥爭意志,用形象揭示了這一戰爭的羣衆性的英雄主義。炸彈爆炸時空氣的强烈震盪感,更加强表現出這一戰鬥的壯烈情景。</b></div><div><b> 克里沃諾果夫繪的《蘇聯騎兵在莫斯科區的衝擊》(圖五六)紀錄了莫斯科戰役中一場重要的戰鬥。它是一幅場景慶闊,氣勢浩大而富有特色的作品。蘇聯騎兵部隊出敵不意的衝擊,給希特勒匪徒們以措手不及和不可抵擋的嚴重打擊,它激發着读者勇敢、奋發的鬥爭精榊。</b></div><div><b> 德國法西斯軍隊在莫斯科近郊的歼灭,被描繪在密施柯夫繪的《一九四一年的莫斯科近郊》(圖五七)一畫中。許多打毁燒毁的坦克、戰車和被丢棄的槍砲在白雪中發黑,埋葬在深雪中的徳寇遺屍被羣鴉啄着。這幅靜寂的戰場殘蹟的描写,引起读者想像到當時戰鬥的空前庞大規模和難以形容的熾烈火力。紅軍戰士尽了多大的力量、勇敢和智慧,終於使通往莫斯科的無數要道成了希特勒數十萬大軍的葬身之地,使他們在東方實行“闪電戰”的幻想終於成了泡影。</b></div> <h3><b> 在這些作品中,已可見到蘇聯繪畫對歴史的忠實性和紀實性,把生活眞实和歴史事件作爲兿術想像和概括的基礎,創造了各不相同的完美的藝術形式,到了引人入勝的境地,在以下介紹的作品中,將更多地見到他們這種創作思想方法的具体运用。</b></h3><div><b> 塞斯托坡里是蘇聯黑海上的主要海軍基地。一九四一年冬至一九四二年七月,蘇軍在以寡敵衆,進行了長期而英勇的保衛戰,牽制了大量敵軍,阻撓了德寇在蘇德戰場西南戰綫上的攻勢的擴展。索柯洛夫一斯卡利亞和普洛特諾夫合作的《塞瓦斯托坡里肉搏戰》(圖五八),是反映保衛這一英雄城市的典型事件之一。作者用斜俯视構圖繪出已炸成焦土的全城場面及激烈的防禦戰鬥,在前景突出地描繪了塞瓦斯托坡里高地一一蘇茲逹爾山陣地的白刃戰。敵人曾包圍了這個山頭兩晝夜,用一萬多發砲彈進行了盡情的轟击,它們以為一切生物都被消滅了,但當匪徒們衝上山頭時,早已用盡了子彈的蘇聯陸、海軍戰士,首先以反坦克地雷轟炸敵人,最後用刺刀同敵人厮殺。畫家把敵人的驚恐狂亂情形及其險悪、狡猾的本質和蘇軍高尙的意志所產生的驚人力量在尖锐對比的形象中深刻描繪了出來,構成了一幅異常動人的驚險的圖畫。作者以深切的激動和讃嘆心情,用藝術形象追憶表彰着這些大無畏的英雄們一一塞瓦斯托坡里的保衛者。</b></div><div><b> 另一幅《塞瓦斯托坡里保衛者》(圖五九)是蘇利明柯繪的,他记錄了五位海軍英雄戰士一一費爾勒科、齊布尔科、克拉斯諾塞爾斯基、帕尔申和阿金卓夫的英勇事蹟。他們在保衛這座英雄城市的戰鬥中,一共撃毁了敵人十多輛坦克,始終沒有讓敵人衝進自己的戰壕,最後都英勇牺牲了。但是援軍及時趕到,又保衛住了這個堅强的陣地。畫中間站立的是領隊政治指導員費爾勒科,精粹的形象極富塑造力,表現了這位能把戰士團結在一起的、臨危不懼和具有高尙品質的蘇軍政治人員一一共產黨員的典型形象。英雄的不朽業蹟將永遠爲藝術光芒所照耀。</b></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b>  斯大林格勒之戰是從一九四二年七月起到一九四三年二月結束的,蘇軍獲得了輝煌的勝利,共消滅和俘虏了德軍三十多萬人。這一防衛戰,標示出在偉大衛國戰爭與第二大次世界大戰進程中的根本轉折點,標示出德國法西斯軍隊完全沒落的開始。魯康姆斯基繪的《斯大林格勒保衛者的宣誓》(圖六一),表現英勇的部隊是由伟大的領袖列宁的思想意志所組織把來的,它是堅如鋼鐵的戰鬥陣營;他們誓以自己的一切力量來保衛這座英雄城市。作者在每個莊严的戰士形象中,刻劃出他們對敵人的不共戴天的仇恨,効忠祖國的思想和潛在的無限鬥爭力量,顯示他們勝利完成這個艰難的保衛任務的决心,表現了他們必然會取得勝利的堅定意志。</b><br></h3><div><b><br></b></div> <h3><b> 費諾蓋諾夫的《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十九日斯大林格勒紅軍的反攻》、《增援部隊不分晝夜開入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紅軍强攻馬葉夫山崗敵軍陣地》(圖六二、六三、六四)等素描,反映了斯大林格勒從攻勢戰略防禦階段转入了反攻階段的激烈戰鬥。第一幅描寫遼阔的陣地上排列着無數自動推進砲、榴彈砲、卡秋莎和前進着的坦克,無比强大的密集砲弹曳光向陣地傾瀉着,所有一切织成了火的狂飇。第二幅描寫蘇軍强渡伏爾加河。河中伏爾加艦隊運送着軍需品,裝甲汽艇上的戰士緊張而沉着地戰鬥着渡過河去;彈雨飛向敵陣地,爆炸的砲彈震撼得河水和空氣發抖,濺起的水柱像在怒吼。第三幅描寫紅軍强攻斯大林格勒馬馬葉夫山岗,畫面遠處的房屋燃燒着,浩浩蕩蕩的部隊如不可阻擋的鐵流。紅軍的雷霆萬鈞的力量判定了敵人的死刑。這些作品恰如一曲雄壯的戰鬥的音樂,激發起人的鬥爭意志。雖然這是一幅不大的素描作品,但可看出作者藴蓄着大胆地描繪大規模史詩的魄力。</b></h3><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斯大林格勒——叶法诺夫 绘</b></h3> <h3><b> 列宁格勒是十月革命的摇篮;這個英雄城市在衛國戰爭中被圍了二十七個月之久(一九四一年九月至一九四四年一月),人民经受了史無前例的痛苦和災難,但敵人始終未能跨越進這一堅强堡壘;最後蘇軍徹底击潰了敵人,獲得了勝利。保衛列宁格勒的英勇史詩,在柯切爾金、巴霍莫夫、涅普林澤夫和羅馬斯等作品中描繪着。</b></h3><div><b> 《列寧格勒的人們》(圖六六)是柯切爾金繪的。單純雄偉的構圖反映了當時列寧格勒的基本情况。嚴寒的空中矗立着古代英雄雕像,象徴了這座城市往昔的鬥爭及其不屈的精神,並號召全城人民用一切力量來保衛這個城市的光榮傳統。浩浩蕩蕩的隊伍在凄厲的風雪中開赴前方,每個戰士都帶着難言的仇恨心,顕示出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决心去击退兇頑的敵人。畫面另一角上,有艱難地拉東西的婦女,表現了當時生活異常的困難,每個人民,即使是老婆婆,也在自己的崗位上盡着保衛城市的職責。在巴霍莫夫繪的《到涅瓦河汲水》(圖六七)中,作者以簡練剛勁的素描綫条描繪了該城被圍時人民的艱難的生活,並在極富個性的人物形象中把蘇聯人民的堅强意志作了深刻生動的概括。涅普林澤夫繪的《我們來保衛列寧格勒》(圖六八),把海軍在十月革命時所表現的無比的英雄氣概再現於這次衛國戰争的英勇鬥爭中。罗馬斯繪的《波羅的海艦隊之射擊》(圖六九),描寫徹底解放列寧城的鏖戰的開始。紅旗舰隊上的砲火如雷,閃光眩目;它給敵人判定了死刑,給人民帶來了解圍的無限喜悅。</b></div> <h3><b> 紅軍在反攻中强渡險峻的徳聶伯河的壯闊場面,有葉夫斯契格涅葉夫的《横渡德聶伯爾河》(圖七O)和戈爾平柯、柯諾瓦洛夫、萨契柯、烏塞平柯合作的《蘇聯軍隊在克列門楚格渡過徳聶伯爾河》(圖七一)等作品。在前幅中用壓縮的構圖繪岀大的紅軍機械化部隊渡河時的緊張景象。河對岸夜空上升起信號彈光,說明紅軍已顺利地奪得了滩頭陣地;遠處的烟火表示激烈的戰鬥正在继续展開。這邊河岸旁待渡的坦克上坐着的勇士們,正在窒息的靜寂中屏息着呼吸,聆聽着對岸的戰鬥動靜,但在他們的胸中正蘊蓄着極度緊張的心情和不可抑制的鬥爭力量。畫家從庞大部隊的靜态中,展示出即將投入戰鬥的戰士們的最激動的心和必勝的預感。後一幅则以巨大横幅繪着最壯阔的反攻場面,反映了紅軍渡河時的複雑而龐大的戰爭規模。新穎的構圖更造成了反攻時的磅礴氣勢。如果把它同前一幅比較,可以看到它們的構圖和形式完全不同。前一幅畫面能從單純中感覺到戰爭的緊張性、複雑性;後一幅則繁複而不凌亂,畫面不爲構圖法則所束縛。兩幅畫都同樣繪出壯偉眞實的反攻情景。後一幅中的破壊凌亂的塹壕、掩體、彈穴和敵人遺棄的坦克等等,表明了敵人刚才曾在還裏作着頑强的抵抗,紅軍進行了英勇激烈的戰鬥才取得了這個渡口,現在正在有組织地滙集着更强大的部隊,準備渡河去解放新的地區。盡面上充滿着富於動態的</b><b>形象,所表現的戰爭生活非常豐富,背景描寫很廣;如果對戰爭生活沒有豊富而實際的体會和研究,如果對這一歴史事件沒有深邃的理解、藝術的概括和大胆的構思創造,是极難描寫出這樣規模宏偉的戰爭作品的。</b></h3> <h3><b>苏联军队在克烈门楚格 渡过德聂泊尔河——戈尔平柯、科诺瓦洛夫、萨契柯、乌塞平柯 绘</b></h3> <h3><b> 科爾松一舍夫琴科夫斯克的围殲戰,是偉大衛國戰爭中最大戰役之一,在這一戰役中曾殲滅敵人八萬多人。斯大林曾稱這次戰役爲“新的斯大林格勒戰役”。這裏有克里沃諾果夫繪的《科爾松一舍夫琴科夫斯克大戰之後》,(圖七三)畫家以仇恨和厭惡心情和洗練的笔觸紀錄了德國掠奪者的可恥下場。畫面上是敵軍斷首残肢的屍體、扭曲的鋼板,破碎的槍砲、戰車等等。這一些對敵人的毁灭的描寫,指出了蘇軍軍事技藝之高超和克敵制勝的卓越本領。法西斯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蘇軍的鐵拳又給它一次致命的結論。畫家用形象語言紀錄了這一個輝煌結論。</b></h3><div><br></div> <h3><b> 蘇聯的海軍和空軍也同樣給予敵人以猛烈的打撃。描繪這類主題是很不容易的,畫家要克服很多困難和具有創造性的努力。在蘇聯繪畫中反映這方面的作品雖不多,但已進行了創造這類主題的探索工作,並作出了相當的成績。如茹可夫的《法西斯空軍最後的空襲》(圖七八)和施特拉尼赫的《海戰》(圖七四)等作品都是 </b><b>很成功的。特别是普茲里柯夫繪的《黑海健兒》(圖七五)是一幅描繪海軍主題的珍品之一。畫家找到了海軍登陸作戰場面,塑造了海軍戰士鮮明而坚定的光輝形象。海軍戰士都像生龍活虎,猛勇作戰的動作、表情充分表現了他們對敵都争的大無畏精神。澎湃的海水、在急浪中靠岸的浮艇,更增强了戰士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思想、性格的生動表现,並且形成了一幅奇巧而宏偉的眞實構圖。典型的形象上所揭示出的蘇聯海軍的巨大戰鬥魄力,激起讀者的勇氣和勝利信心的力量是很深的。符·賽羅</b><b>夫繪的《波羅的海陸戰隊》(圖七七)也具有類似的效果。</b></h3> <h3><b> 一九四五年春季進行的柏林戰役,是蘇聯軍隊在反法西斯德國戰爭結束階段中最大的一次戰役。蘇聯畫家們把蘇軍向希特勒兽穴作最後一次大衝撃中的情節作了非常生動有力的寫照。</b></h3><div><b> 當蘇軍直逼柏林的時侯,德寇還構築强大工事,力圖苟延殘喘,夢想延缓自己的死期。克利馬辛繪的《打開前進道路》(圖七九),就是描繪蘇軍以準確的砲火去摧毁德寇那些無補於事的工事,爲步兵、戰車肅淸了前進的道路。畫面上濃烈的硝烟、升腾的火燄、砲彈的炸裂、狼狽奔逃和擊倒的敵寇,以及蘇軍砲兵的緊張動作等,把蘇聯砲兵戰鬥描繪得有聲有色。雖然畫面上只有一門大砲和幾個砲手的近乎特寫的動</b><b>態,但畫家創造了巧妙的單純構圖,表現出蘇軍砲兵的强大威力。</b></div><div><b> 波格特金繪的《继績前進》(圖八O)是描繪轔轔的蘇聯坦克勇往直前地直捣柏林的镜頭。這和他繪的另一幅《在史普里河上》(圖八一),反映蘇軍强渡該河時的攻擊戰鬥,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特別是後一幅,遒勁的线條所刻劃的劇烈的砲火、從斷橋上躍進的戰士和黑黝黝的、死寂的德國建築物相對照,戰鬥氣氛表現得特別成功。</b></div><div><b> 波格特金另一幅畫《衝擊徳國國會大厦》(圖八二)是紅軍攻取徳寇國會大廈的戰鬥正趋於白熱化的場面。作者以勁健的綫条表現了颤動的空氣,並把衝击時運動的红軍部隊和被燬的徳國戰車、坦克、建築物等靜態相對照,如實地速記了這一激烈戰鬥的一角。</b></div><div><b> 攻占柏林德國國會大廈,是消滅德國法西斯戰爭的終點。克里沃諾果夫记錄了勝利的紅旗在大厦的圓頂上升起時,蘇軍戰士正沉浸在無比歡欣的《烏拉》声中的情形(圖八三)。畫面上彈痕纍纍、冒出繚繞烟雾的灰色建築物,煞像一只刚死的巨獸。雖然它到最後還作了兇頑的垂死挣扎,但終於被英勇紅軍所击斃了。畫家也懷着参加了这次戰役的戰士的欢欣心情和自豪感,用大胆的構圖和精確的筆觸刻劃了蘇聯軍隊當時的歡樂胸懷和英勇氣概,鮮明而有力地體現出這一光辉史詩的最後一頁。</b></div><div><b> 莫査爾斯基繪的《一九四五年在柏林的勝利》(圖八四)從大廈的另一角度描繪蘇軍各兵團的勝利會師。戰士們都浸沉在以自己長期艱難鬥爭所換來的勝利的幸福中。但畫家不僅是描繪這個場面的外表,而且是通過歷史事件,用他渾厚的色彩再現了蘇軍的智慧、堅韧的性格和英勇氣概,使人信服他們就是推進歴史的英雄。</b></div><div><b> 描寫蘇軍和徳軍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识性格,在克里沃諾果夫繪的《徳軍投降》(圖八五)中顕明地對照着。蘇軍的樂觀、剛强、對正義事業的高尙意志和勝利的自豪感等,在守押的和坐在大砲上的蘇軍形象中洋溢着。德軍的邪悪、卑鄙的兽性和失敗者的沮丧表情,也在這些被押的俘虜形象上深刻表現出來。使人深信這些可恨的獸心人面的法西斯匪徒雖然兇顽,但必然失敗,現在也終於在英勇紅軍的正義的武力下屈服了。</b></div>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攻克柏林——30万苏军倒在胜利前夜</b></h3><h3><b> 1945年4月15日凌晨5时,苏军打响了攻克柏林的战役。在140多盏大功率探照灯的照射下,苏军的上万门火炮、迫击炮开始了猛烈的轰击,接着轰炸机在德军阵地上倾泻下如暴雨一般的航空炸弹,沿奥德河与尼斯河一线,惊天动地的爆炸仿佛要将大地撕裂,弹片裹在灼人的烈焰中冲天而起。在苏军整整30分钟的炮火压制中,德军阵地未发射一发炮弹。</b></h3><h3><br></h3></h3> <h3><b>一九四五年在柏林的胜利——莫查尔斯基 绘</b></h3> <h3><b> 庫克雷尼克塞繪的《結局》(圖八六)一畫,表現了希特勒及其匪徒們在滅亡前精神上的空虛和絕望時的痙攣動作,特別是希特勒的表情,歪頸仰首和凸出的藍色眼珠,顯出臨死的恐懼,抓着胸襟的手勢,顯出不知所措的混亂心境。加上整個地下室的凌亂情景,皱摺着的桌毯、斷了线的電話機、散在地上的文件、觸歪了的壁上畫幅、落地的帽子、倒下的椅子、準備逃亡前的箱子和爲了澆愁而飲完酒的空瓶,每一細節描寫,無不加深表現了這些人類蝥賊在滅亡前無法自制的錯綜複雑的精神特質以及他們可恥的下場。使讀者確信這是希特勒政權最後崩潰時的一瞬間的其實情景。這幅畫的陰森森的寒冷色調,也是很有意義的。作者通過這種苦心経營的色調,非常有力地掲示了作品的內容——妄想奴役全世界的希特勒白癡(白痴)及其匪徒們在滅亡前的心理状態和魔鬼的洞穴似的陰冷。畫家創造性地掌握了自己的藝術武器和辛辣的諷刺手法,無情地、憤怒地鞭笞了這些人類的蟊賊。令人面對他們死屍般的形象發生厭惡和憎恨的感情。</b></h3><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德军投降——克里沃诺果夫 绘</b></h3> <h3><b> 戰爭史上最殘酷的一次戰爭,終於以蘇聯軍隊的輝煌勝利而告終。蘇聯人民立誓要獲得勝利,他們獲得了。約于松繪的《勝利的節日》(圖八七)描寫了蘇聯人民狂欢地在莫斯科紅場上慶祝勝利節日的勝况。紅場上深厚、遼阔的夜空被探照燈和五色繽紛的燄火照耀得輝煌燦爛,羣衆都在尽情地歌唱跳舞,像沸騰着的海洋那样狂欢起來。這幅作品不僅表現了人民在這偉大節日的狂歡,同時反映了人們當時情不由已地回想起在鬥爭時期的那些難忘的日子。這個勝利的取得是付了多少代價啊!這幅畫使我們感到,鬥爭越艱難,它的勝利也越偉大光辉。因此,這幅畫由於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内容而更具藝術的感染力量和價値。</b></h3><div><br></div> <h3><b> 赫美爾柯繪的《赢得勝利的凱旋式》(圖八八)是描寫一九四五年六月二十四日勝利阅兵大典。蘇軍戰士們把击潰和被消滅的德國法西斯各軍、各師的旗幟送到紅場上列宁墓前。這是不愧爲列宁主義事業的继承者們所完成的偉業,這是蘇聯軍隊、蘇聯人民的卓越力量的成果,這是偉大的蘇聯共產黨和領袖斯大林的天才統帥所完成的特殊功績。壯偉的构圖、嚴谨的描繪,成功地反映了這一歷史性的莊嚴盛大場面。</b></h3><div><br></div> <h3><b> 日本帝國主義是世界法西斯主義和世界侵略勢力的兩大策源地之一。蘇聯红軍徹底擊潰了德國法西斯侵略勢力之後,便揮戈東向對日本作戰。在短短的十天中即粉碎了日本關東軍,並迫使敵人無絛件投降。蘇聯紅軍所獲得的这一偉大勝利,决定了日本帝國主義反蘇反亞洲人民的侵略計劃的破滅。這裹有普洛特諾夫繪的《陸戰隊在千島羣島》(圖八九),蘇大柯夫繪的《日軍投降》(圖九0)和基爾皮切夫繪的《蘇聯坦克在瀋陽》(圖九一)等,都是反映這一巨大歷史事件的作品。</b></h3><div><br></div> <h3><b> 根据苏、美、英三国首脑的雅尔塔会议决定,在德国投降和欧洲战争结束后2个月或3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本作战。 </b></h3><h3><b> 1945年8月8日,苏联正式对日宣战。8月9日凌晨,在苏联远东军总司令A.M.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指挥下 ,苏军157万多人在太平洋舰队和红旗黑龙江分舰队的协同下,对日本关东军发起全线总攻击。</b><b>在中国的八路军、东北抗日联军以及金日成将军领导的朝鲜人民武装的配合下,战斗进展神速 。</b><b>苏军成钳状地包围着和西欧大小相若的满洲地区,苏联红军分别从西面、北面和东面进攻满洲。在西线,红军穿过蒙古的山脉和沙漠,远离他们的铁路补给线。这出乎了日军对苏联后勤的估计。日军未能预计苏联会这么快便对日宣战,他们预计苏联最快要在10月才可出兵。在开战后的最初18小时,日方将领几乎不能作出有效率的指挥,而且部队和指挥部的通讯也出现问题。另外苏军使用了运输机把部队空降到各大小机场和城市中心,以及通过空军为超出陆上补给线的部队提供补给。苏军的陆空夹击之下,日军毫无招架之力。</b></h3><h3><b> 苏军以高度机械化的绝对优势迅速击败关东军和伪满军。8月11日,溥仪及“满洲国”政府官员开始乘火车撤退。13日晨到达通化市临江县大栗子车站。主要的战斗持续了约一周。在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在电台宣读终战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并在翌日开始停火。溥仪也在8月17日宣读《“满洲国“”皇帝退位诏书》,宣布满洲国政府解散,满洲国正式灭亡。8月18日,关东军司令山田乙三下令满洲地区及朝鲜北纬38度线以北的日军解除武装,停止战斗。</b></h3><h3><b> 日本投降后,军事行动已演变成美苏两国争相抢占日军控制的土地。8月18日苏军越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半岛北部,同日解放了库页岛和千岛群岛。8月19日,溥仪等人在奉天机场被苏军俘虏。</b></h3><h3><b> 8月20日,苏军解放新京、奉天、哈尔滨、佳木斯等城市。8月22日,苏军解放旅顺、大连。</b></h3><h3><b> 然而,陆上的推进在苏军越过鸭绿江后不久便停止了,因为空中补给线暂时中断。就在苏军等候补给期间,麦克阿瑟带领美军在9月8日于仁川登陆,占领了朝鲜半岛南部,苏美两个以北纬38度作为双方占领区的分界线。</b></h3><h3><b> 9月2日,日本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投降书,自此苏军八月风暴行动以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而终结。</b></h3> <h3><b> 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地結束之後,蘇聯的大部分軍隊即開始復員,戰士們重新囘到和平勞動的崗位上,去醫治戰爭所留下的嚴重創傷和继续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反映戰士復員的題材是當時最重要的題材。這裹選有兩幅出色的作品。</b></h3><div><b> 當一個人爲了去保衛祖國而遠離家鄉,經歷着長時期的千辛萬苦之時,他懷念親人之心更愈切;當一旦重返家園,重見親入之際,他的心情是異常激動而複杂的。這種悲喜交集的心理狀態,在柯斯且茨基繪的《歸來》(圖九二)中描寫得十分深刻。畫中夫妇热烈擁抱的動作,兒子兴奋的表情和老母親一時難信的眼睛,無一不生動地表現出他們各人心理上、情感上的劇烈激動,以及千言難盡的思想。這幅畫既反映出他們一家過去的生活歴程,也顯出今後的家庭幸福。作者用深思熟虑過的形象語言表達了蘇聯人民家庭間的深厚感情,做到了生活本質的非常眞實的刻劃。富有生命力的形象深邃地闡明了主題的意義,激起了讀者高尙的思想感情。</b></div> <h3><b> 馬克西明柯繪的《大地的主人》(圖九四)描繪戰士刚復員後又以他堅强的意志去領導恢復農村生产,他又成爲生活的開拓者出現在大地上。廣漠的農田上還殘留着戰爭遺跡。戰爭使農田全荒芜了,恢復生産存在着無數困難,這位復員軍人一一新就任的集體農莊主席帶領着樸質勤勞而富有智慧的生產隊女隊長,和富有生產經驗的老莊員來到大地上一起研究恢復的辦法。作者在創造這位集體農荘新主席的形象上,既刻劃了他當時的困難感覺,又刻劃了他克服困難的决心。他正運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來達到復興的目的,並將以創造性的办法去迅速恢復和發展這裏的生產。畫家敏銳地從農村中抓住了先進人物的典型,在質扑無華的形象中體現着充满改造自然的戰士的真正力量,而且也充滿着活生生的富於入情味的詩意。</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b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面兩幅作品是描繪軍人復員主題的出色作品</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原書作者最后的几点论述</b></h3><div><b> 戰争是最殘酷的,它給人民帶來了無限苦難和慘重的犧牲。受到戰爭苦難的人民,誰也不願再有戰爭而渴望着和平。但是人民又不得不再想到它,因爲他們曾親身经历过这种沉痛苦难的生活,特别是今天世界的战争贩子还很猖狂。因此,为了能够和平安靜地劳作和享受自己勞動的成果,爲了能够同一切保衛和平、不願有新的世界大戰的人們和睦相处,为了建設自己更輝煌的明天,就决不能忘記在戰勝法西斯主義的過程中所化費的無限重大的代價。如果忘掉那些爲正義戰爭而牺牲的同志,那也正是忘掉了已被拯救出來的活着的人。我們不是和平主義者,不是一般地否認戰争。我們正是為了免於新戰爭的恐怖,必須以實際行動來阻止罪惡的戰爭。作爲一個畫家,不僅以自己的藝術語言去鼓舞人民用熱情的勞動鞏固和平,同時应以過去的血的经驗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砷去教育、组織人民反對非正義的戰爭。蘇聯畫家所做的以偉大衛國戰争爲主題的圖畫,正是表示他們熱愛和平的意志和反對帝國主義戰争的憤怒呼聲,用自己的藝術創作,為世界和平事業盡着自己的天職。</b></div><div><b> 這許多優秀的作品,使我們了解了蘇聯偉大衛國戰爭艱難而英勇的史實,深刻地理解了这场戰爭的世界歴史性的意義,也就增强了我們反對戰爭、爭取和平的意志和信心。對我們藝術工作者來講,更可從中得到關於蘇聯社會主義兿術創作上的新的認識和新的啓發。</b></div><div><b> 首先,它們使我們理解到:只有歷史實際和生活眞理对畫家的驅使、鼓舞,以及畫家能正確地認識歷史實際和生活眞理,把社會政治實踐和兿術創作實踐結合起來,並將自己的藝術創作和祖國人民的命運聯系起來,才能創造出如此充沛着生命力的作品。也只有把藝術和生活更緊密地聯系起來,以现實生活作爲藝術創作的基礎,充分地反映它,才能產生如此多樣的藝術形式。因此,藝術家必須參加當前最主要的鬥爭,並忠實地描繪它,才能創造出偉大的作品,這是藝術家的時代使命和光榮。同時,也就爲這一種最富感染性的兿術一一繪畫開辟了更廣阔的發展道路。</b></div><div><b> 其次;我們從這些作品看到了蘇聯畫家的革命的人道主義,這是和旧時代畫家的人道主義完全不同的。過去的畫家是在其作品中對過着苦難生活的人們表示同情,現在的蘇聯畫家以作品號召人民對阻礙人民走向幸福道路的人作無情的鬥爭。扫清侵路者對人民的侮辱和壓迫,這就是革命的人道主義。革命是不允許宽恕和不留情面的,消滅敌人是爲了自己不被消滅。因此,革命的人道主義是號召人民爲自身的解放而戰斗的,它是有階級性的。在這些作品中,無不深厚地包含着作者革命人道主義的思想感情;而革命的人道主義是更高地表達了人民的利益的,所以這些作品就是階級性的也是人民性的藝術。只有用革命的人道主義思想去描绘戰時生活,並充满着勝利的信心和意志去塑造人民和英雄的形象,才能創造出具有正義性、崇高性和最富人性的作品。這種作品才能具有藝術的美和力,才能在社會生活中起着積極的推動作用,更好的爲人民服務。</b></div><div><b> 第三,我們又從这些作品中看到蘇聯畫家的愛國主義思想,它形成蘇維埃藝術中一切優秀作品的核心,决定了作品的生命,而且成爲社會主义藝术繁榮的源泉。社會主義兿術的眞理是建基在蘇聯人民的生活及其愛國主義思想行爲上的。蘇維埃愛國主義思想是從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火燄中培養起來的。在偉大的衛國戦爭中更得到了發展,这是一種最新型的愛國主義,是蘇聯人民對自己社會主義祖國及其社會制度、對蘇聯共產黨所表示的熱烈愛護的感情。蘇聯畫家在偉大的衛國戰爭中,被人民的愛國主義思想行爲所充實,在他們的作品中充滿着熱烈的爱國思想和對敵人的無限憤恨。蘇聯人民的高尙意志和卓越的愛國主義道德品質,是他們精神上最美的特點。这種品質既由社會主義制度所形成,又成為這個社會制度最大的生命力,成爲永不能被摧毁的偉大力量。蘇聯畫家用動人的色彩和形象,淋漓盡致地描繪了人民的英雄氣概,宏揚了蘇聯人民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使藝術負起了培養人民高度愛國主義的新意識、新品質的重大作用,幫助着獲得战斗的勝利。</b></div><div><b> 最後,我們還從这些作品中體會到深刻思想性與高度藝衛性的完整自然的結合。它不僅使讀者從作品上了解這個偉大衛國戰爭,受到政治思想数育,同時予读者以美的享受。他們的作品所以能做到一點,首先是由蘇聯畫家們的世界覌一一共產主義思想所决定的。使他們在戰時的複雑情况中,能正確地深刻地體會生活的規律性,認識人民的鬥爭生活及其發展前景,而不爲生活現象所迷惑,就使他們能把握偉大衛國戰爭總的歴史意義,用藝術形象對这一偉大歴史時期中的重大事件去作正確的評價。這樣,也就保證了他們作品的思想基礎。因爲一件其正的兿術作品的藝術性决定於它的思想性,思想性是作品具有藝術價值的前提。另一方面,是由於蘇聯畫家們直接參加了這次戰爭,從戰時生活中攝取了豐富的素材,加上他們運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和熟練的藝術手法,不僅使他們能從戰爭生活現象中發掘最重要的主題,同時抓取了足以表達生活本質的最富特徵的細節、場面進行了藝術概括,創造出具有深刻思想性的形象(即形象思維)和詩意的形式,做到了藝術的完整性和思想的明確性,充分揭示了這一偉大歷史時期各重要事件的本質意義,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便形成了自然而和諧的結合。這樣,就使它成爲了反映這個時代精神的紀念碑性質的文獻作品。這使我們深刻認識到:只有作家具有正確的世界觀、廣博的生活經驗和不斷提高的藝術修養,才能創造出動人的藝術品;只有作品中思想性與藝術性結合起來,創造典型的形象和創造新的形式去体現出先進的思想時,才能去激動读者的霊魂,才能完成藝術的社會任務。</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作者 邹雅 一九五四年六月</b></div> <h3><b>  这是我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王府井外文书店买的前苏军红旗歌舞团等演唱的原声歌曲老CD光盘💿——《难忘的歌声》!本次配乐的《神圣的战争》,即选用的此盘内原唱歌曲!</b></h3><h3><b><br></b></h3><h3><b>最后——谢谢各位亲们的观览!愿大家喜欢哈!顺祝大家夏日安好吉祥!🌷🌸🌹🌺🌷</b></h3><h3><b><br></b></h3><h3><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龙剑情霄 戊戌年初夏 作于京西漢園齋</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