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遥想1968年,伟大领袖发出了“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在全国迅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一年的大连斯大林广场(现人民广场)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上万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十七、八岁的娃们告别家乡和亲人,带上行李从这里起程,奔赴到辽宁省境内的农村(同时期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知青要“下”得更远,他们大多去了陕西、云南、黑龙江等偏远农村)。一时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了一代青年没有选择的选择。</h3><div> </div> <h3>从那年起,全国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整整持续了十年。以后年份的大连知青也陆续地走出省境,比较出名的是内蒙昭乌达盟草原上也有了大连知青。尽管知青下乡的年份不同,地域不同,但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知青。知青,也成了世界自有人类以来独有的现象和名词。“知青”二字,包含了太多的冰雨风霜,太多的酸甜苦辣。知青,把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乡村的山山水水;知青,用辛勤的汗水浇灌了祖国广袤的土地。也有一些知青,永远地留在了那块土地上。最近,听一位学者的演讲,他说,中国今天的辉煌正是“老三届”用脊粱撑起来的!诚哉斯言。而这里说的“老三届”就是以知青为主体。<br></h3> <h3> 五十年后,知青从一群风华正茂的小青年,变成两鬓染霜的老青年。但时光流逝,隔不断知青的战友情怀;岁月沧桑,抹不掉知青心头的铭心记忆。 <br></h3> <h3>尽管知青这代人命运多舛,但知青的经历和无法选择的时代也塑造磨砺了他们吃苦耐劳、不屈不挠、忠孝仁义的性格。</h3><div> </div> <h3> 5月5日,下乡到复县的部分知识青年聚集一堂,在新开路一家酒店举办了复县知青首届联谊会。从大连下乡最早的68届知青,到最后一批下乡的78届知青,怀着难以诉说的心情,从四面八方赶来参会。静止的是时间,流逝的是我们。大家都老了,时间都去哪了?但一见面,似乎又都年轻了,仿佛又回到那难忘的小山村,又回到那蹉跎的岁月,又回到那苦闷与激情交织的日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