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谨以此文恭祝家慈母亲节快乐!

包容

<h3>母亲和父亲结婚时,正是我们家最贫弱之时。</h3><h3>家中只有父亲一个男子汉,奶奶有腿疾,不能干重活,爷爷早已病逝,带着两个年少的姑姑,还有爸爸的外婆。一家五口,全指望爸爸一人劳作。母亲的到来,给这个家注入了活力,燃起了希望之光,让这个贫困的家庭焕出了勃勃生机。</h3><h3>那一年,母亲刚刚十九岁。</h3> <h3><font color="#010101">六十年代,全国都处于饥荒之中,我们家也不例外。母亲总是半夜里和父亲一起起床推磨,烙煎饼,赶在天亮之前做好这一切,以便不耽误生产队里的农活。日子紧紧巴巴地过着,苦与累,母亲在以后的日子里,才慢慢地与我们诉说。</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有一次连累加困,正烙着煎饼,竟然睡着了。”母亲轻笑着对我们说,“火顺着草就着出来,要不要被你父亲发现,也许就是一场大火,连房子都烧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母亲说的轻描淡写,我们可以想象的出当时的情景:火苗顺着鏊子底下着出,母亲在火旁睡的正香,火势越来越大,疲惫不堪的母亲毫无知觉,父亲偶然过来,大喝一声,惊醒了母亲,两个人急忙灭火……一场火灾就这样幸免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母亲是多么的劳累困乏。</font></h3><h3><font color="#010101">随着我们姊妹四人的出生,这个贫困的家庭,又陷入了困难重重。无论日子怎么苦,母亲,没有向生活中的困难低过头。</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没有粮食吃,母亲就去姥姥家去背红薯,还要领着一个或两个孩子,姥姥家距我们家大概有十几里路,当中还隔了三条河。来回要三十多里,当时,母亲领着我们一步一步丈量。</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我童年的印象中,到了姥姥家就可以放开肚子,大吃一顿了。姥姥家有好多的红薯啊,尽管吃,尽管拿!长大后才知道,那些红薯都是姥姥和舅舅省下来,专门留给我们的。</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背着百十斤的红薯,还要带着孩子,那条通往姥姥家的路上,洒下了母亲多少辛苦的汗水!</font></h3> 母亲的性格非常坚强。在农村,我们家是孤门独户,有些地痞想欺负爸爸时,母亲毫不犹豫地冲上去与他们拼斗。<div><h3>“队长知道你爸爸忠厚老实,叫他记工分,那xxx不干活,还赚记的工分少,又仗着兄弟几个人,就要打你爸爸。”母亲有一次讲道,“别人急忙告诉我,我正在割黄豆,拿着镰刀就跑过去。”</h3><h3>母亲仿佛又回到当年,“xxx,有种的过来,看看你的脖子硬,还是我的镰刀硬,我挥着镰刀就向他奔去,他被吓得转脸就跑,还是被我用镰刀柄砸了一下。他跑去大队里告状,大队里的人都知道你父亲是什么样的人,都批评他说:下次别再欺负老实人了,否则,要真被镰刀砍到了,你自己花钱治吧。”说到这里,母亲仿佛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一般的豪气。</h3><h3>“如果他不跑,你会真的砍他吗?”我不解地问。</h3><h3>“那不能,只能吓唬他。”母亲笑了,“那些人从那以后,没有人敢欺负我们了,都知道我会拼命啊。”母亲笑的那么开心,可我知道,母亲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多大的勇气!</h3><h3>母亲又是一个极其善良的人。</h3><h3>当年,遇到家里断粮时,都是母亲出面借粮。向东家借一碗米,必还人家冒尖的一碗。向西家借两张煎饼,必烙的大一些还西家。我问母亲为什么要这么做,她平淡地说,大家都困难,能借粮食给我们,都是好人,不能让好人吃亏,咱们不能做昧良心的事。</h3><h3>小时候,乞丐很多,乞丐来我家要饭,遇到有热汤,母亲就给盛一碗,没有汤,就给一个煎饼,从来没有让他们空手走。</h3><h3>看着乞丐走去,母亲仿佛自言自语,又好像对我们说,谁家日子能过下去,谁愿意出来要饭啊!只要家里有的,就给他们一点,也算做点好事,积点德吧。</h3></div> <h3><font color="#010101">母亲极其疼爱我们兄妹四人。从小到现在都不舍得我们离开她的双眼,从农村到城里,直至我们都各自成家了也一样。</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母亲总是在星期天约我们在一起吃饭,一个不到,她都要打电话问个明白。</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小时候,冬天早起来上学,母亲总是把我们的棉衣在火盆上烘暖和和的,才让我们抓紧穿上,而我们竟不知道,早起的母亲当时是否也凉?童年时的事情历历在目,想起来,就感觉到母亲的温暖。</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而如今,母亲已两鬓如霜。</font></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母亲识字不多。她教育我们却头头是道,历史上的好多典故,成语她都能语焉其详。年少时因家中贫穷,一身旧衣,而且缝缝补补,看到别人有新衣服穿,我时常不悦。</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母亲总是教育我说“秀才不怕蓝衫破”。我似懂非懂,却也无力反驳。</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她朴实的语言,往往蕴含着人生的道理,教育着我们如何做人。</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她的知识都来自家乡的一种曲艺:大鼓和京剧。父亲是我们老家京剧里的名角,至今好多老人还称赞父亲在京剧里的扮相与唱腔。现在,听听京剧或是大鼓仍然是母亲最好的消闲,每每去看望她老人家,最先听到的乃是“冬冬”的大鼓声。如此,我心亦安,知道母亲仍然健康。冬冬的鼓声一如报平安的福音,永远在我耳边飘荡。</font></h3> <h3>母亲,今年快八十岁了,思维仍然敏捷,只是眼睛有些花了。身体已不如从前,但仍然不放弃对我们兄妹的关怀与指导。我有时和母亲开玩笑“你该放权啦”,母亲总是笑笑说“放权可以,放心不行。”</h3><h3>有时候儿子说:“爸爸,你有白头发了。”我就会唱一句“你拚命发芽,我白了头发。”父子欢快地合唱完这首歌。</h3><h3>而我母亲呢?她老人家却不会唱这首歌。她也许不知道我们的成长,催生了她的满头银发。</h3> 俗语说:娘在哪里,家在哪里。每年的春节,我们全家十几口人给母亲拜年,热闹非凡,欢乐的气氛总是包围了这个家很久,很久。<div><h3>母亲,是一位很平凡的人,一生中既没有振人耳聩的豪言,也没有气壮山河的壮语。</h3><h3>在我们的国家里,象我母亲一样的千千万万的平凡人,汇成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母亲!</h3><div><br><h3>我敬爱的母亲,愿您长命百岁!</h3></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