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五一”节前夕,同学们受邀到杜城村杜仲勋家聚会,杜仲勋妻女孙儿齐上阵,准备了丰盛的吃喝。不到十点四面八方赶来的同学已经围满了两桌,磕瓜子嚼花生吃水果聊大天,接着烤鱼烤肠烤肉烤玉米喝大酒。大家坐在那里,回忆着过去的岁月,历数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说不完,也没人烦。 海民同学喊我一声老班长,让过去青涩又美好的我们,从记忆深处走来。当年的帅哥靓妹虽然已成爷爷奶奶,可我从聚在一起开怀大笑敞亮说话里,看到了每个人青春之心比在学校更热烈。人说有同学的地方,无论闹市还是乡村,无论大鱼大肉还是小菜小汤,都是让人沉醉的地方。真真切切,一点不虚。同学们毕业之后,各奔东西已经快半个世纪了,虽然各人经历不同,平日联系也不多,可那份同学情意像陈年老酒一样,越久越醇,没有陌生感。见面张开怀抱一切尽在不言中,搂肩举杯不用客套,仰头喝光没说的。这种感觉真好!</h3><h3> 欢畅聚餐之后,杜仲勋带同学们参观了他的中华杜氏文化研究成果,不大的两间房里,满满当当陈列着和杜伯国、杜氏文化相关的文物字画珍品,匆匆浏览下来,令我肃然起敬。</h3><h3> 之前我大体知道杜仲勋退休后一直致力于杜氏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工作,特别是专心于杜伯国的历史研究,可没想到他把这件事做的这么扎实有范儿。听同学们说,他带领杜城村杜氏族人,自费在京兆杜氏始祖杜伯陵庙原址修建纪念亭,竖立“杜伯陵”石碑。经过多年艰苦不懈的努力,2016年10月,杜伯陵纪念碑揭碑仪式,在杜城村南杜伯陵原址隆重举行,有来自28个省市的杜氏宗亲代表参加了仪式。</h3><h3> 我以为杜仲勋一个人一己之力,促成了杜伯陵遗址的恢复落成,非常了不起。他不仅为京兆杜氏族人完成了一件大事,也大大提升了杜城村的历史厚重感和知名度,切切实实做了一件利村利民的善事。他因此受到杜氏族人的敬仰,被尊为京兆杜氏宗亲代表、杜伯后裔代表。近几年经常赴各地参加中华杜氏文化高层研讨和交流活动。由衷敬佩杜仲勋先生,为同学的壮举点赞!</h3><h3> 再说一下这个叫杜城的村子,这可是个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民风淳朴、书香浓郁的村子。周杜伯国在杜城建都历时67年;秦武公11年置杜县时为县署所在;唐代为风景游览胜地,有“下杜名区”之称。这个叫杜城的村子,三千年前已经是伯爵诸侯城邑,至今名称不变,而且是唯一一个在《诗经》里有四篇诗涉及过的西安最古老的地名。</h3><h3> 打小我的印象里,从杜城走出来的人有一股书卷气,在学校学习好,举止儒雅,出学校后文墨人才众多。过去不明白原因,知道了杜城的历史渊源,也就理解了”根深叶茂”的道理。</h3> <h3><font color="#010101">杜伯陵园负责人、杜伯陵遗址面世功勋——杜仲勋先生</font></h3> <h3> 杜伯陵在杜城村西南,为西周时期唯一一个有文字明确记载的王侯级别陵寝。距今已有2800年历史。</h3><h3> 杜伯为中华杜姓始祖。</h3> <h3> 这个昂首直立行走状虎符,是1971年在杜城村北发现的,经过专家考证,是秦杜县县令所执的一片虎符(另一片该是在秦国君手中,目前还未发现)。</h3><h3> 虎符是兵符,由左右两半组成,两半的形状铭文是相同的,合在一起就成为调兵的信物。两半虎符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对应,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这就是符合二字的来历。</h3><h3> 秦杜虎符虎身上有错金篆书铭文40字,做工精致,笔画优美,反映了中国古代错金工艺的高超水平。秦杜虎符系中国最早的虎符,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h3> <h3>这是杜仲勋先生家里收藏的“秦杜虎符”(复制品)。</h3> <h3>这是杜仲勋家楼顶花园一角,要用春色满园关不住来形容。主人懂得生活又热爱生活,花卉盆景果木都拾掇打理的景致而独特。</h3> <h3> 主人独出心裁,在楼顶花园边上辟一间屋作书房,打理花花草草累了习字作画,习字作画倦了听鸟语闻花香,岂不美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