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纨,耐人寻味的稻香老农

水云间

<h3>李纨,是怡红公子宝玉的大嫂子,宝玉之兄贾珠夭亡,只留下一子贾兰。这李纨,字宫裁,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曾为国子监祭酒,以"女子无才便是德"来教导女儿,只让女儿读些《女四书》,《烈女传》,《贤媛集》等,认为女子应以纺绩井臼为要。因她青春丧偶,虽居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惟知侍养亲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这李纨身为大嫂,身兼陪侍小姑的责任,又责无旁贷的出任了大观园诗社社长,在书中出场次数可说是非常之多,然她似乎让人感觉总是陪衬,形象灰色黯淡,可有可无,不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十二钗正册中,她排在了第十一位,居然在因年龄太小并无多少笔墨的巧姐之后,仅在早夭的秦可卿之前,这就颇有些耐人寻味了。</h3><h3><br /></h3><h3>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十二位女子,据她们各自的判词及红楼梦曲子推断,大都是红颜薄命,虽然小说只留下前八十回,但依据各自的判词和曲子,大致还是可推断出她们的结局。如黛玉因病泪尽而亡,宝钗在宝玉出家后独守空房,湘云婚后不久丈夫亡故,妙玉在失去贾家庇佑后沦落风尘,王熙凤在贾家大厦倾覆时被贾琏休弃并随后病故,元春亦不明原因在宫中暴病而亡,迎春出嫁后一载便命赴黄泉,惜春小小年纪便勘破红尘,出家为尼,与青灯古佛为伴,秦可卿在第五回出场,十三回便夭逝,且死因可疑,实际是上吊自尽而非病故,这些女子无一例外,都是薄命佳人,唯有探春远嫁后得做番国王妃,及巧姐被狼舅奸兄卖进青楼后,得刘姥姥搭救嫁给板儿,算是结局还不错的两位女子。这十二钗中唯有李纨的命运却不易简单下结论。</h3><h3><br /></h3><h3>李纨年轻守寡,心如止水,一生只以儿子为盼,这是封建时代对寡居女人的道德伦理要求,她可说是红楼梦中一座活的贞节牌坊。在贾府那样一个处处充满勾心斗角的贵族大家族里,失去了丈夫的关爱和庇护,她如何才能更好生存?她恪守礼法,与世无争,清心寡欲,其实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保护?但其中的孤寂和苦楚却无法对人言说,正如她挚花签时抽到的那株"霜晓寒姿"的老梅,虽青春尚在,花开正好,心却已老,"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 曾经的恩爱甜蜜如这短暂美好的青春一般,逝之何迅!这样看来李纨无论如何不能算是好命之人。"竹舍茅篱自甘心",可她是真的自甘心吗?宝玉挨打那回,王夫人一提到贾珠的名字,李纨便禁不住放声大哭,虽是一笔带过,但可见她的委屈、孤苦,恰好找到了一个宣泄之口。第三十九回,大观园诗社赏菊题菊花诗,吃螃蟹讽螃蟹咏,李纨难得喝多了一些酒,拉着平儿絮絮叨叨说起了过往,提起丈夫和身边的陪嫁丫鬟,说着又伤心落下泪来。李纨平日里只不过把自己的情绪掩盖了,压抑住了而已。</h3><h3><br /></h3><h3>李纨的儿子贾兰长大后不负母亲辛苦养育,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李纨亦如愿以偿"带珠冠,披凤袄",这样看来李纨又应该算好命才是。然而,世事无常,功名富贵也抵不了无常性命,一转眼"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欽敬",有人据此推断贾兰最终是战死沙场,李纨难忍丧子之痛,郁郁而终,而这一切也只不过是一场虚名罢了。李纨终究还是薄命之人。</h3> <h3>李纨身为荣府大少奶奶,王夫人的正宗儿媳妇,王夫人却不甚待见她,不让她管理家事,反把家事交由自己的内侄女,贾赦的儿媳妇王熙凤来打理,这点细想想着实不合常理。就算李纨不如凤姐精明能干,但至少应该让她协助凤姐方为合理。王夫人疼爱宝玉,心肝一般,但书中却见不到她如何疼爱自己亲孙子贾兰的描写,和李纨的关系也是淡淡的,全书八十回,李纨和王夫人之间居然没有一句互动对话,这太令人迷惑不解了。倒是贾母还数次表现出了对她们孤儿寡母的怜惜,而王夫人对这位儿媳及亲孙子自始至终都淡漠如斯!为何如此?难道王夫人和李纨之间有过矛盾?亦或王夫人将贾珠之死归罪于她?无从得知。</h3><h3><br /></h3><h3>李纨居大观园稻香村,自号稻香老农,到与她与世无争的个性一致。她诗才不行,大观园诗社她只作评判,不参与作诗,但其实她的鉴赏力还是相当高的,每次评判可说都是公允准确、令大家信服的,李纨也自有她的心中锦绣。透过贾琏仆人兴儿之口,说这位寡居奶奶,是第一个善德人,不管事的,既使暂管了几日,也从不多事逞才的,表明李纨一贯不得罪人、不爱管闲事的处世态度。然第四十五回李纨因诗社找凤姐要资金赞助,凤姐帮她算了一下她的收入,笑她小气,李纨不依,和凤姐斗嘴,出人意料的展现了她伶牙俐齿、泼辣风趣的另一面,她不管事,并不代表她软弱可欺。</h3><h3><br /></h3><h3>李纨判词,"春风桃李结子完,到头来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前两句好理解,第一句暗含着李纨的名字,第二句预示着将来贾兰的发迹。但后两句就有些让人费解了,李纨会因何事"枉与他人作笑谈"?还有《晚韶华》曲中的两句"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这话就说的非常重了,似乎作者心中对李纨的某些做法很不以为然,但究竟是何事?依据刘心武先生的推究探轶,他认为是因为巧姐在被其狼舅奸兄(王熙凤的兄弟王仁)卖进青楼后,需筹措银子搭救,李纨因平日里省俭和被家族照顾而有些积蓄,而荣府抄家并未影响到她,但此时她却不肯伸出援手,显得格外自私凉薄,反倒是刘姥姥因得过凤姐的接济,卖田地而将巧姐赎回。结合巧姐的判词,"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此推断我以为甚是合情理,因书的未完成,无从找直接证据,也只能是推断而已。作者一方面同情李纨的孤寂无味的寡居生活,另一方面也以少有的批评笔调,谴责她的冷血自私。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作者把她放到了十二钗正册的非常靠后的位置的缘由吧。</h3><h3><br /></h3><h3>一直以来红学研究者们对李纨的评价都富有争议,有人认为李纨是知书守礼,一心教养儿子成才的富有牺牲精神的好母亲,也有人认为她贪财自私、凉薄无情、城府颇深。无论如何评价,我们都必须承认人都不是单一简单的,曹公笔下的所有人物都是立体的,有长处亦有缺点,有血有肉的、丰满有个性的,这也正是《红楼梦》数百年不衰的魅力所在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