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寻亲寻缘寻芳华,五七针织情未了。</h3><h3> 今天是安陆五七棉纺织厂建厂五十周年庆典。 安棉针织工场的朋友们,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汇集在武汉。</h3><h3> 他们来寻找五七的亲人,他们来寻求针织的情缘,他们来寻觅在五七针织工场走过的青春芳华。</h3> <h3> 当年参加建厂时的干部员工,为五七厂奉献了他们中年的人生精华。还有一批从学校刚毕业的大学生,和以知识青年为主的年轻人,为五七棉纺织厂、为针织工场奉献了美丽的青春年华。</h3><h3> 我在那里度过了人生最珍贵的十六年,把青春献给了五七针织工场,与五七针织工场有着不了的情缘。</h3><h3> </h3><h3> </h3> <h3> 现在我们的工厂没有了,房地产开发让工厂成为一片废墟。</h3><h3> 岁月变迁, 抹不去我们对五七安棉的怀念,星转斗移,磨灭不了我们对五七安棉的情怀。</h3><h3> 因为在安陆五七的那块土地上,我们经历过成长的快乐与烦恼,也经历过生活的历练与熏陶。曾经有过汗水与泪水的交触,歌声与乐曲的交汇。</h3><h3> 从青春芳华到风雨中年,我们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留在了安陆五七针织工场的土地上。安棉五七针织工场,是我们大家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五七针织情结。</h3><h3> </h3><h3> </h3><h3><br /></h3><h3><br /></h3> <h3> 来吧朋友们!五七情怀让我们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一起去追忆安棉五十年的历史,让我们一起重温安棉的五七精神,让我们再一次拉着安棉人的手,一起为安陆五七棉纺织厂唱最后的颂歌。</h3><h3><br /></h3> <h3>从北京、上海来的部分"五七"人合影。前排中间的是陈国平先生与夫人潘均。</h3> <h3>这几位是从北京、上海、广东聚集在武汉的朋友,特别是王安明、马慧夫妻二人为参加这次聚会,百忙中打"飞的"来去,他们上午到武汉,下午飞北京,为了心中的那份五七情结,感动啊!</h3> <h3>王远慧夫妻二人也是从广东来到武汉,为的是与昔日的老同事再见一面,为的是寻找往日"五七"的那份情缘。</h3> <h3> 原编织车间的洪晓帆、瞿晓、他们远道从北京而来,为的是亲闻一下五七故土的芳香,与昔日的同事欢聚一堂。</h3><h3> 这张照片是原编织车间的朋友们。</h3><h3>洪晓帆、叶超、杨昆尔、王远慧、余冬智、瞿晓、余木英、冯谦和、刘戊弋</h3> <h3>原成衣车间部分同事合影。</h3> <h3>原漂染车间部分同事合影。</h3> <h3>原编织车间部分同事合影。</h3> <h3> 这张珍贵的老照片是李爱民老师提供的。</h3><h3>这三位都是当时纺织部、硏究院、设计院(一部两院)下放到安陆五七干校的干部及工程技术人员。</h3><h3> 在针织工场建厂安装时,杨大千先生(右)任针织工场副主任,梅士英老师是高级工程师,当时主管针织工场技术。李爱民老师是高级工程师,主管针织工场设备。</h3><h3> 这些中国纺织工业的精英,当时为五七针织工场的建造与投产,奉献了他们中年的精华人生。</h3><h3> 如今三位老师己进入耄耋之年了,祝他们健康长寿!</h3> <h3> 这是纺织部研究院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级工程师、是我们德高望重的李爱民老师及夫人纪淑仪老师。他们在文革中下放到安陆,是五七厂创建针织工场的功臣之一。 </h3><h3> 今天找到了李老师,热烈欢迎他们加入针织群。两位老师都八十高龄了,祝他们幸福快乐、健康长寿。</h3> <h3> 针织建厂初期,从上海请来了一批老师付。谭阿泉师付与周阿妹师傅,在七十年代初响应组织的号召支援内地工厂。他们带着孩子举家迁移到了湖北安陆。</h3><h3> 谭师傅当年任针织漂染的车间主任,高超的染色技术没有什么染色问题不能解决的,令我们大家赞叹不己。</h3><h3> 谭师傅周师付现定居美国,与儿孙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h3><h3> 这张照片是李爱民老师提供的,当年谭师付己90高龄了。现在算下来,今年谭师傅应该94高寿,周师付也己年过90。祝他们二老长寿健康到百岁!</h3> <h3> 这张珍贵老照片,是欢送上海老师付张瑞华光荣退休时照片。其中谭阿泉师付、李瑞裕师傅、张瑞华师付,出现在同一镜头中太难得了。</h3><h3> 当时上海一批老师付,漂染除了以上三位师傅外,还有干整理的凌师付也仙逝了,唐师付中年早逝。李瑞裕师傅也不在人世了。,</h3><h3> </h3><h3> </h3> <h3> 五月厂庆期间,原编织車间的领导郭金富和王远慧、叶超,一起去看望了原编织车间上海老师付陈儒海。</h3><h3> 陈师付己93的高寿了,精神面貌很好。远道而来的同事去看望他,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h3><h3> 很遗憾的是成衣的杨师傅,在厂庆前一周离开大家,他的妻子王师付先他一个月去了天堂。还有叶师付也不在了。</h3><h3> 今天在五七安棉五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怀念上海老师付们。他们为五七针织事业奉献了终生,并且还奉上了子孙。</h3><h3> 五七安棉没有忘记你们,针织的同仁永远记得你们。向你们致敬!</h3> <h3>与原五七厂党委副书记、云梦棉纺厂党委书记钱其增先生合影。</h3> <h3>魏有庚先生是原五七厂副厂长,兼管针织工场工作,这次与夫人陈敏明一起来武汉、安陆参加五十周年厂庆庆典。</h3> <h3> 针织工场的郭金富工程师与王家兰工程师。他们都是当年北京化纤学院的大学生,毕业后就分配到五七棉纺织厂,为五七厂针织工场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贡献!</h3><h3> </h3> <h3>针织工场孙立恪工程师。与郭工王工是大学同学。当年一帅哥,现在华发重生潇洒依旧。</h3> <h3>针织工场刘金坤工程师。是华纺毕业的大学生。刘工年过古稀,依然是一"老玩童",针织群里总会留下他的"玩话笑语",给大家带来快乐!</h3> <h3> 这是这次来参加五十周年厂庆的针织工场的大学生。他们毕业后就在针织工场奉献青春。</h3><h3>郭金富、谢迪龙、孙立恪,刘金坤、王家兰、</h3><h3>杨小妹</h3> <h3>右边的女士是李萍,曾经担任过针织工场领导,后来回北京了。左边一个是华纺毕业的大学生谢迪龙,在五七厂技校任校长,旁边是其夫人史顺英,曾经和我们在一起工作过。</h3> <h3> 在这喜庆的日子里,五七庆典的欢乐的歌舞,让陈渝时、张正夫妻俩高兴得情不自禁开怀大笑。</h3><h3> 双手紧握着安棉五七的针织情怀,灿烂的笑容感染了多少安棉五七人,</h3><h3> 感谢杨朝煌先生,拍下了这经典的镜头,将成为永恆的纪念。</h3><h3> 张正原来也在针织工场工作,后来考上医科大学,回来做了中医大夫。</h3><h3> 陈渝时曾经担任过针织工场的领导,是一位聪明能干、善于与人勾通协调的好领导。</h3><h3> </h3> <h3>万涛先生也曾经当过针织工场的领导,调到武汉后,人也滋润了不少,年轻了许多,见面都不敢相认了。看来岁月也是"润滑剂",年轻了心态改变了容颜。</h3> <h3> 熊冬容先生,是位聪明智慧之人。他担任针织工场领导期间,他的工作方法及善良正直的品德,在同事中获得了很好的口碑。</h3><h3> 他不仅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儿子,还娶了一位贤惠妻子,一家人风雨同舟,其乐融融。</h3> <h3> 针织成衣、漂染、印花的朋友们与艺术大师朱维理先生的合影。</h3><h3> 朱维理先生原来是针织工场的图案设计大师,调北京后不断学习进取。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所从事的广告设计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广告设计领域中成为了成功人士。他是我们五七厂的骄傲。</h3> <h3> 这是周兴新与他的姐姐妹妹合影,当年他们三人都在五七厂工作。</h3><h3> 周兴新可是针织工场有名的大才子,后来考上大学,一直读到博士毕业,在香港工作。今天为参加五七厂五十周年庆典,从香港来到武汉与大家团聚。</h3> <h3> 五七针织工场,也是人才辈出的工场。照片中手拿相机杨朝煜先生,是原来七零年去武汉学习培训的二十七个半人之一。后来去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留在省纺织局工作。先后担任蒲纺印染厂技术厂长,省纺织检测中心主任,省纺织科技处处长,退休以后又到外企任高级工程师。</h3><h3> 杨工善长绘画和唱歌,退休后的生活颇为丰富多彩:</h3><h3> 从知青进厂到如今的辉煌人生,处处闪耀着"五七"的光芒。</h3> <h3> 魏萍萍是离开五七安棉44周年后第一次与同事相聚,彼此之间不怎么熟悉了解,甚至有点淡忘。(中间的一位就是会计师魏萍萍,)她是针织工场最早的二十七个半之一,先后在上海、武汉培训过,是成衣车间汗布组最早的班长。</h3><h3> 74年离开五七厂调至武钢大型轧钢厂,84年调到空军东湖疗养院,深得领导的信任与重用,一直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大儿子一家医学博士毕业现定居美国,从事医生和药品矸究工作,二儿子在汉从事药品营销管理工作。可以说是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美满。</h3><h3> 虽然离开五七针织这么长时间,但是有着不能忘却的针织情怀,使人感动不己。</h3> <h3> 朱维理先生与周文女士,他们曾经是五七厂针织的老同事,在印花的地盘上工作过。</h3><h3> 周文是从五七厂针织工场出去上大学的。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纺织设计院工作期间,参加化纤厂,针织厂的设计,并以高级工程师(付)的身份考取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和国家注册化工工程师。</h3><h3> 朱维理和周文都是五七针织工场的杰出人才。</h3> <h3>张辉与孙工,今天相遇分外激动。</h3><h3>张辉曾经是漂染车间的党支部书记。</h3> <h3>山青青、水绿绿,</h3><h3>高山流水俩相依。</h3><h3>武汉琴台转一转,</h3><h3>刘哥菊姐合张影。</h3><h3>刘厚柱真是一位难得的好人,他在五七针织工作时间不长,可是五七情结深深。南来北往的五七人经过武汉,都会受到他热情的款待。他不仅是五七针织好人,而且是五七安陆棉纺的好人。</h3> <h3>老同事、老朋友再次相逢,喜出望外!</h3><h3>陈渝时与余敏龙、杨厚平合影。</h3> <h3> 这是电影片中的剧照吗?不是。他们在说悄悄话吗?也不是。</h3><h3> 他们在叙说五七针织不了情呢!</h3><h3> 这张照片不知是哪位高人在无意中拍到的,经典啊!</h3> <h3>一头"奶奶灰",一身俏丽色。满脸堆笑容,走在阳光中。心态十分好,春天也见菊花开🌹!</h3> <h3>左富玲……</h3><h3>昔日"高不可攀",今日依旧挺拔。</h3><h3>成衣车间岗上,领导风范亦然。</h3><h3>王丽丽……</h3><h3>往日是位警嫂,今朝军人妈妈。</h3><h3>衣着打扮得体,气质优雅时尚。</h3><h3><br /></h3> <h3>同吃同住同车间,</h3><h3>五七情结拧一起。</h3><h3>花甲之年再相聚,</h3><h3>情同姐妹留倩影。</h3><h3>陈玉兰、杨厚平、匡莲珠</h3> <h3>想当年</h3><h3>两位男生同宿舎,二位女生同寝室。</h3><h3>如今二对夫妻缘,相聚五十大庆中。</h3><h3>朱家学 陈玉兰</h3><h3>胡永久 匡连珠</h3> <h3>武汉姑娘伢,情同三朵花。五七宣传队,凝结姐妹情。北京上海武汉,每年相聚一起。三人命运相同,照顾高龄父母。五十周年庆典,留下倩影一张。</h3><h3>王莉莉、杨厚平、李永恒</h3> <h3>针织情缘情深,</h3><h3>举杯相互祝福。</h3><h3>原针织工场领导陈渝时和原成衣车间领导王水珍。</h3><h3><br></h3> <h3>下地铁遇上王家兰,情不自禁的喜悦啊!</h3> <h3> 郭工、王工衣服颜色协调,沈长根围巾红色闪耀。三个人精神面貌超好!这张照片靓啦!</h3> <h3>蒋乃玲带着孙女也要来为五七厂唱最后的赞歌。我们一起留个影。</h3><h3><br></h3> <h3>王丽丽、徐家珍、陈玉兰、杨厚平、匡莲珠、周新民</h3> <h3>1975年,三人一起进的五七厂</h3><h3>涂立美、鲍荣华、杨厚平</h3> <h3> 周元华曹佳娃夫妇二人,四十年风雨相伴收获喜悦。他们俩人培育了一个优秀的儿子,获得洋博士学位在美国定居。</h3><h3> 曹佳娃当年可是针织样板间的服装设计大师噢</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周元华、宋晓潇、夏望生难得的合照。</h3> <h3> 这是一九七零年针织工场建厂初期,五七厂派了二十七个人,前往武汉第一针织厂学习培训生产管理技能的部分人员。当时纺织部硏究院的李爱民工程师,作为当时针织工场建厂的技术工程师在安陆武汉两头照应联络。大家戏称他为半个人。所以当时去武汉培训学习的是二十七个半人。</h3><h3> 这个照片非常珍贵,由新老两张照片用ps技术合成,谢谢杨朝煜先生的杰作。</h3><h3> 照片上只是当时参加培训的部分人员,有的同志这次没来或者失联己久。但是经过针织工场郭金富、孙立恪、刘厚柱、张金菊努力回忆,终于有了一份完整的名单</h3><h3>领队:梅士英、金纯男、朱建华</h3><h3>联络人:李爱民</h3><h3>编织:郭金富、赵鹤年、严广武、沈建在</h3><h3> 冯谦和、张金菊、徐家珍、何荣华</h3><h3>漂染:孙立恪、徐辉、徐钰、赵长春</h3><h3> 王家兰、黄仪恭、胡永久、杨朝煜</h3><h3>成衣:陆嘉玲、张永顺 、梅延凯,尹国强</h3><h3> 刘厚柱、陈南芳、李元菊、魏萍萍</h3><h3> 以上这些同志,为针织工场的生产顺利开工做出了贡献!</h3><h3>十</h3> <h3> 照片上的四位女同志,就是当年针织工场为了做外贸日本订单,派她们到武汉第一针织厂学习的四个人。今天她们都来到武汉相会,拍一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她们是:</h3><h3> 陈渝时、张汉珍、陈春梅、孙所宝</h3> <h3> 当年成衣保全的兄弟们,今天从北京、上海、广东、武汉汇集在一起,真是太不容易了。</h3><h3> 我记得梅延凯大哥技术很好,做"笼头"水平高,当时我们样品间设计新品种,总是找梅大师来解决问题。他真是一位高水平的技师。</h3> <h3> 成衣保全的合照,怎么少了李明晶呢?补上一张大照片,当年的帅哥如今也是"白头翁"啦!不过依然潇洒!</h3> <h3> 成衣车间原裁剪班的同事相聚,今天五十大庆大家从北京上海安陆汇集过来,几十年过去了,岁月沧桑了容颜,日子修饰了银发。不免增添了几分感慨。</h3><h3> 孔进、高泽美、郝汉生、刘厚柱</h3><h3> 沈长庚、刘忠杰、陈继承</h3><h3> 刘厚柱任裁剪班班长,把班里的生产搞得风声水起,为人正直大气获得了很好的口碑。</h3><h3><br /></h3> <h3> 程継承与高泽美两人是原来成衣車间裁剪工段的"老革命",今天相遇他们笑得多开心呀!</h3> <h3>昔日五青年,今日五兄弟。</h3><h3>胡永久、朱家学 、李有为、郝汉生、宋晓潇</h3> <h3> 朋友情、战友情,一起走进五七针织,一起度过青春芳华。他们是小魏、小刘、小钱、小豆咪。</h3><h3> 难忘当年小钱在乒乓球台上的英姿!</h3> <h3>沈长根与两位美女在一起,以前一个车间上班天天见,现在上海武汉相距干里,见一次不容易。</h3><h3> 拍个照片留作纪念。</h3><h3>刘丽华、沈长根、李金凤</h3> <h3> 印花的两位美女李忠莲陆艳红。</h3> <h3>想当年一起同进五七厂,走进针织再成长。</h3><h3>三个都是武汉伢,如今天各一方聚厂庆。</h3> <h3> 中间的喻满仙,是五七厂出名的贤德之妻,老公如今红光满面精神焕发,喻满仙功不可没。</h3><h3> 周新民也是一位吃苦上进的人,当年带着孩子只身一人闯上海滩,硬是凭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吃苦的精神,在上海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h3><h3> 这两位汉川姑娘值得钦佩!</h3> <h3>夸界合影:周新民、冯谦和、王水珍</h3> <h3>匡淑华与李金凤两位美女。</h3> <h3>大石头前摆PS</h3><h3>四个姐妹都出彩。</h3> <h3>当年聪明"小朱子",如今白发好外公!</h3><h3>余敏龙、杨厚平与朱家学</h3> <h3>魏振平、罗伟良、刘忠杰、</h3><h3>刘厚柱</h3> <h3>成衣汉川小姑娘个个都能干!</h3><h3>陈春梅、杨贵清、李平贵、孙所宝</h3><h3><br></h3><h3><br></h3> <h3>叶小静、王丽丽、张辉、杨厚平、左富玲</h3> <h3>昔日五七三兄弟,今日北京上海武汉三地人。厂庆汇集在武汉,东湖一起合个影。</h3> <h3>沈长根、张金菊、刘厚柱</h3> <h3>欢迎、欢聚、欢送!</h3> <h3> 本来我和周湘医生两人拍个照,哇!一下子像接龙,人越聚越多。不知谁说了一句,有两位是昔日的恋人在一起了,引发满堂哈哈笑。大家猜猜,他们是谁呢?</h3> <h3> 哈哈!孔进居然和成衣的女士玩起了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怎么看都是小鸡在抓老鹰呢!</h3> <h3>穿白衬衣的王先敏,是我们设计室的服装设计师。</h3> <h3> 举杯祝福吧!祝福我们几十年后再次相遇!祝福我们怀着五七情结走到一起。</h3> <h3>尽情地拍照吧,寻找年经时的情缘与味道。</h3><h3><br></h3> <h3> 清一色红色娘子军,刘厚柱做党代表。</h3> <h3>随便一站就拍照、都是五湖四海人。</h3> <h3>拍照接龙队伍长,</h3><h3>手机镜头放不下。</h3><h3>跑到前排摆ps,</h3><h3>双臂架起友谊桥。</h3> <h3>漂染队伍聚一起,胡永久是"老革命"。老胡同志是针织建厂的二十七个半人之一噢,也曾担任过漂染车间领导。</h3> <h3> 这样的组合照片多难得!北京上海广东武汉的朋友齐欢聚!</h3><h3> 前排左起:陈春梅、张辉、杨厚平、左富玲</h3><h3> 后排左起:王莉莉、林友松、陈渝时、曹佳娃、</h3><h3> 李萍</h3> <h3> 五月七日针织工场武汉的朋友,在"小兰鲸"举办的欢迎外地针织朋友回故里的宴会。有80多位针织同仁参加。这张照片也许是针织工场同事们最后的"大合唱"。若干年后,也许会成为五七针织工场的千古绝唱。</h3><h3> 感谢陈渝时那么有心,将所有针织参会人员对应写出名字。</h3><h3> 感谢陈渝时的弟弟,五七厂工会的陈滨先生,将全体人员的名单进行了电脑制作,特别珍贵的是,我们几位去了安陆的同志失去了拍针织集体照的机会,经过陈滨电脑制作把他们都汇聚在针织集体照中。你们大家找一下能看出来吗?我的眼晴是经过电脑制作重新睁开的。</h3><h3>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张照片,是五七安棉五十大庆,针织工场参会人员的大团圆。</h3><h3><br /></h3> <h3> 感谢宋晓汀先生,为这次50周年厂庆组织了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为这次厂庆做出了贡献。</h3><h3><br /></h3> <h3>宋晓汀演唱《清江船歌》</h3><h3> 记得去年,宋晓汀就开始筹备搞一台五七安棉五十周年厂庆活动,以寄托五七安棉人对五七厂最后的情思。</h3><h3> 为了那一台在北京举办的五十年庆典大会,他费尽心思去构思。往往半夜睡不着,把微信拔到大洋彼岸与我聊他的厂庆规划。他说原来在五七厂的下放的干部,现在还在世的都90多了,他要上门去录制他们的音像,在五十年庆典上去播放。五七厂不能忘了老一辈的创始人。还要搞一台有水准的文艺演出,让当年的"长征组歌""红灯记"的精神再重现。我被宋晓汀先生这种五七赤子之心所感动。</h3><h3> 由于北京百人以上聚会要报批,而且时间不确定,所以北京举办安棉五七五十周年庆典活动只能停止。</h3> <h3> 今年过年期间,刘厚柱举持的一顿年饭中,让五七安棉五十周年庆典活动有了转机。当宋晓汀因为被没有场地而困扰时,原五七厂办公室主任李群宝说,在武汉来办,他来找地方。一句话成就了一番事业,一桌酒席让安棉五七五十周年庆典活动全面复活。</h3> <h3>舞蹈《芳华》</h3> <h3>京剧巜红灯记》选段</h3> <h3>《蒙古舞》宋晓汀夫人李永恒表演。</h3><h3>李永恒与宋晓汀牵手走过了四十年,如今退休了,一个唱歌,一个跳舞,晚年生活充满浪漫色彩。</h3> <h3>单管与手风琴</h3> <h3>舞蹈《九儿》</h3> <h3>男女声高音对唱</h3> <h3>感谢厂庆工作人员你们辛苦了,感谢李群宝先生为厂庆活动作出了无私奉献!再见了,五七安陆棉纺织厂,再见了我们逝去的针织工场。尽管厂区己化为一片废墟,但是五七精神永存,五七针织的情缘永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