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 </font></b><b><font color="#167efb">在中江中学高64级毕业40周年联谊会上的发言(2004.03.27)</font></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胡 清 国——</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font></b>2004年3月27日,中江中学高64级毕业40周年师生联谊会在中江举行。参加这次联谊会的师生共82人,其中参加的老师有:秦韵节、粟严治、严庄、杨大宾、吴伦武、吴远康、李伯钧、秦延安、曾启瑞、陈良芙、陈安平、邓士权和姜诗,共13人;高64级1班参加的同学有:苏国瑞、王金培、王嘉楷、王恩平、李杨成、彭才发、邓学明、倪宗禄、唐绪元、陈桂清、余素英、毛惠卿、刘运太、王道玉和胡清国共15人:</h3> <h3><font color="#167efb"><b> 我受会务组的安排,代表高64级1班发言。由于本人时在成都市区工作,担心当天上午从成都出发至中江联谊会会场(花园饭店)迟到,特此预先准备了一个书面发言稿备用。到会场时,会议日程已过一半且过了我的发言时间,会务组马上让我发言,我就只好基本按稿宣科了!下面就是我未作删改的原始发言稿:</b></font></h3> <h3>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学友:</h3><h3> 今天,我们中江中学高64级的部分学友和当年的部分任课老师在这里聚集一堂,追忆昔日校园的师生之情和同窗之谊,共叙四十年经历的人生风雨,交流今后如何欢度晚年岁月的畅想,我们感到十分高兴。在这里,受原高64级1班部分同学的委托,我首先代表我们高64级1班的全班同学(包括今天在场的和因各种原因未能前来的)对这次联谊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当年辛勤培育我们成长的母校和全体老师表示深切的感谢,向全体同窗学友问好,并对母校4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表示热烈的祝贺!</h3><h3> 在今天的这个联谊会上,我们中的多数人都是阔别了整整40年的老师和同窗学友。40年,使我们都从十八、九岁的热血青年步入了今天年近60的花甲岁月。这40年,是人生最绚丽多彩的金色年华。这40年,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天各一方,都在为国家的强盛、为民族的振兴、为社会的发展、为家庭的幸福、为自己的理想忙碌奔波、奋斗奉献,可谓风雨四十年,转眼过半生!今天大家相见,都会有很多话要说,都会有很多感慨。因此,面对各位领导、老师和老同学,我在这里也只能有感而发,谈点感想:</h3><h3> </h3><h3><b> 感想之一:寒窗苦读十余载,铭谢老师教诲恩!</b>著名军旅歌手阎维文有一首歌叫《母亲》,是专门赞颂母亲的。其中有几句歌词是:“无论你走到哪,无论你在干啥”,“无论你多富有,无论你官多大”,“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咱的妈”。这几句话我觉得完全适合我们的老师,也就是说,无论你走到哪,无论你在干啥,无论你多富有,也无论你官多大,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我们的老师!老师,传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授给我们立业的知识技能,解答我们的各种疑问,即所谓“传道、授业、解惑”。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不象现在的孩子,内有家庭父母的悉心辅导,外有社会创造的诸多优越学习条件和环境,我们只能靠10余年小学、中学以至大学学校老师的教育。我们在这40年中,之所以在一些方面有所成就、有所作为,除了家庭的熏陶、社会的机遇及自身的努力等因素外,究其基本的素质基础主要来自青少年时代学校、老师的教育、培养。民族的振兴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国民素质的提高重在青少年时代素质教育的提高。尊师重教,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的一项治国方针。所以,老师孜孜不倦但又默默无闻的教诲之恩,我们最应永世不忘;我们应该永远尊敬我们的老师,感谢我们的老师。记得在我1966年我在哈军工学习回家,曾穿着军装到中江中学母校去看望我们的班主任严庄老师时,当时他正处于心境不好的时候,我见到他的第一个动作就是给他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我当时一是情不自禁,二是觉得只有用这种军队的最高礼节才能表达我对老师的尊敬之情!今天,我们看到当年教授我们学业的老师大都已白发苍苍,有的老师还已经作古,永远离开了我们,使我们更是感慨万千!所以,在这里,我再次代表我们全班同学对中江中学的全体老师(包括过去教过我们的、未教过我们的以及现在的全体老师)表示深切的感谢!</h3><h3> </h3><h3><b> 感想之二:风雨人生四十年,方显同窗情谊真!</b>我们这些高中时期曾同窗三载的同学,虽然在以后的这40年中,由于工作或生活的关系,也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有所接触,但总体上说,绝大多数同学都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在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岗位工作和生活,见面机会很少,不少同学40年中今天还是第一次见面,甚至彼此都已不完全认识了。这40年中,我们经历了社会的诸多变迁和人生的酸甜苦辣。但无论你是什么经历,无论你是身处官场还是商海,无论你做什么工作,都是在和人打交道。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由于利益的驱动,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比40年前的校园时期更为复杂化了。相信我们的同学之中,无论是在官场上的升迁沉浮乃至明枪暗箭,商海里的激烈竞争乃至尔虞我诈,还是在其它工作岗位上的方方面面,都经历了上下左右各种人际关系、人情世故的历练。真与假、是与非、善与恶、好与坏,个中滋味,难以言表。但在这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同学关系往往是最真最可贵的。我们常常有这种现象,两个或几个多年不见的老同学突然见面,会显得格外亲切,大有要痛饮几杯,心中的话要一吐为快的感觉。老同学在一起,大家无拘无束,有什么话可以随意诉说,有什么事可以互相帮助。 因此,我们应该十分珍惜我们的同学友谊。也正因为这样,我们要特别感谢发起和组织这次联谊会的老同学们。通过这种活动,大家相互沟通,今后相互联络,有事相互帮助,让我们这种难能可贵的同窗学友情谊,能不断得到发扬。</h3><h3> </h3><h3><b> 感想之三:难得夕阳无限好,健康潇洒后半生!</b> 40年前的1964年我们高中毕业时,正值18、9岁,风华正茂。40年后的今天,我们都已近花甲,不少同学还已经退休了。我们当年的满头青丝,如今已多有白发。我们已经逐步步入人们常说的晚年生涯。我们当年的老师们更是已步入高龄。我们的老师和我们自身这一代,经历了比当代年青一代更为曲折坎坷的年代。我们在政治上经历了包括 “文化大革命”在内的十年动乱时期,在生活上经历了包括六十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的艰苦岁月,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还可能面临改革带来的利益冲击。但从另一方面说,我们的晚年又赶上了一个政治环境安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大为提高的崭新时代,我们又是十分幸运的人。唐朝大诗人李商隐在《登乐游原》诗中有一句著名诗句是“夕阳无限好,只是尽黄昏”,对人的晚年生涯发出了无奈的悲叹之情。今天,我们的晚年生活在这样一个好的时代,我们应该完全摈弃古人的晚年哀叹,变为“夕阳无限好,迎来第二春;改革开放好,潇洒后半生!”。漫漫人生曲折路,毕竟已是过来人。我们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五彩缤纷的世界,应该以新的心境,抓住这个时代给我们创造的难得机遇,十分珍惜人生晚年的宝贵光阴,把自己的晚年变为人生第二次青春的开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去继续为社会作力所能及的贡献,去回忆我们难忘的往事,去做我们在以前繁忙的工作中想作又无暇作的事,去读过去想读而无暇读的书,去享受现代高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全新无穷乐趣,去领略缤纷秀美的大自然,去调养、锻炼我们的身体,如此等等,使我们的晚年生活充满无限风光,更加绚丽多彩。我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今后尽可相互交流,愿我们大家都能在未来的岁月中,尽情潇洒人生,更加健康长寿!</h3><h3> 我上面的三点感慨感想,也就是师生之情、同学之情和人生晚情。让我们通过这次联谊活动,今后更加加深师生、同学之情,共同拥有多姿多彩的人间晚情。各位领导、老师和老同学今后如有空来成都相聚,我们在成都定居的几位同学一定会表示热烈的欢迎!</h3><h3> 最后,祝我们的母校中江中学教学业绩更加辉煌!祝各位领导、全体老师和同学身体更健康,家庭更幸福,万事更如意,一生更吉祥!</h3><h3> 谢谢大家!</h3><h3></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04年3月27日于中江花园饭店)</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