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与在地化

薛三川

<h3>全球视野下形成的在地化趋势和潮流,指出经济或商品的流动,要适应地方需求,才可能加速发展。从地方本土角度来说,人们也从来没有忘记过对外探索,寻求与外界的合作交流。至于两者之间的区别,本土化是主观视角看事物,在地化即客观视角看事物。<br /></h3><h3><br /></h3><h3>不论是本土化还是在地化,从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来说,既要以现代审美对话传统,又要彰显地方元素,凸显个性文化。</h3><h3><br /></h3><h3>这也是避免同质化最基本的要求。同质化竞争与缺少创意有关,更多的是生产与营销上相互模仿促使的现象。同质化的竞争一直存在。在早些年人气颇旺的礼品城以及各大旅游景点,更是显示出了其铺天盖地、席卷南北的气势。但终于慢慢生成为一种窘境,人们渐渐对它失去兴趣,终究无法成为舞台上最靓丽的角色。</h3><h3><br /></h3><h3>而所谓非遗衍生品、文创产品,也存在同质化的问题。有些文创公司,或设计师,简单浅显理解或采集传统文化元素,附加到一些早已见怪不怪、毫无新奇可言的产品之上。如此这般注定只是凑凑热闹,而无法演绎精彩。</h3><h3><br /></h3><h3>并不是每一件算的出来的事,都有意义;也不是每一件有意义的事,都能够被算出来。乔布斯说他从来不做市场调研。他认为在手机科技发展面前,人们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东西。创意也是这样,大家都知道的东西,毫无悬念和期待,那还算什么创意。</h3><h3><br /></h3><h3>因此,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转化"的前缀是"创造性",不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发展"的前缀是"创新性",不是过去式的"老三样",也不是程咬金的"三斧头"。同样是香包、车挂、布偶,王的手创4年时间在淘宝上做到了4皇冠。"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美学的融合""小众产品大众化"让"王的手创"完成了把爱好变成生意的梦想。</h3><h3><br /></h3><h3>把老手艺与新IP结合是"王的手创"的一张王牌,但她们同时清醒地认识到,IP本身不是万能药,最重要的还是设计师如何将IP特征与产品完美结合,这样才能受到顾客喜爱。这与"创造性转化"是一个意思,作为品牌产品设计,如果特征分析不到位,转化不到位,就出不了成功的产品。</h3><h3><br /></h3><h3>自然造物也是一个令人称赞的团队,前后五年已经执掌过几十个转化项目,即将出版一本成果展示书籍。自然造物是一个以农人手艺人为核心聚合分享平台,自然、人文、手艺为其三大核心元素。通过聚合记录农人手艺人,将人、事、物互联互通,把原生态农产品、传统文化或传统手艺进行重新设计和再造分享。</h3><h3><br /></h3><h3>任何事情都相对而言。文保单位维修要按原样修旧如旧,但是,比如2016年泰顺被洪水冲垮的三座廊桥的修复,若要回避现实使用、水文环境变化以及结构变化等问题(尤其是文兴桥),而遵循所谓原样修复吗? 显然不现实。固然是文物,也要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加固桥墩,要分析桥型走样而加以修正。</h3><h3><br /></h3><h3>非遗传承发展也要具体项目具体对待,要两条腿走路。比如已然在历史上成熟的陶瓷烧造技艺,尤其是经典器型,只需要传承,无须画蛇添足。当然也需要大量的革新流变,吸收当下审美和元素,在原有基础上推陈出新,器型的艺术化设计可以无中生有,天马行空。</h3><h3><br /></h3><h3>传承和创新可以一分为二、一分为N去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不可能被条条框框束缚死了。所以,转化需要专注、用心,需要专业、到位。不然连情怀都算不上,更遑论基于情怀做产品,谈商业运营。</h3><h3><br /></h3><h3>丰同裕当家人哀警卫先生,既是艺人,也是运营者。这是十分不容易不简单的事。当其他许多非遗项目还在大谈转化或探索创新的时候,他们的产品早已融入生活与时尚,广为流传。谈到转化、在地化等问题,他曾说到,在巩固自己品牌的同时,蓝印花布可以结合其他地方特色项目(比如贵州枫香染、广州香云纱),进行材料和工艺上的在地转化。同时要依靠四面八方的设计师,通过与他们的合作,不断丰富和提升丰同裕的品牌内涵、产品类别与整体知名度。</h3><h3><br /></h3><h3>锡艺传承人卢晓侃认为,现代艺人应该要"候鸟式"发展,也就是说,不要老是呆在一个地方,而是应该走动起来,以游艺、游学的形式拓展视野。同时运用技艺开展在地合作,材料联姻,形式嫁接,或多种元素的搭配融合。</h3><h3><br /></h3><h3>世界那么大,手艺永远保持着温度;世界那么大,创意永远都是未知数;世界那么大,所以更要凸显本土化。要革新难免有争议、焦虑与质疑。有意思的是,有些传承可能翻开了新篇,有些创新不过是六百年的轮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