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龙虎山

百笨生·鄧仁才

<h3>  岁在戊戌春夏之交,丁巳之月,丁酉之日。今天,余江一中七六届高中同学,从四面八方来到龙虎山下,参加盼望已久的同学聚会。</h3><h3>&nbsp; </h3> <h3>  有的从北京、南京、天津乘飞机赶来,有的从上海、杭州乘坐高铁赶来。飞机再飞快点, 高速列车再开快点……</h3> <h3> 然而,飞机飞的再快, 列车开的再快, 都满足不了同学们的心情,似乎再先进的现代化交通工具都无法与同学们的心情相比。因为,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我们等得太久, 太久, 一等就等了四十二年。再快的飞机,再快的高铁, 在同学们的心里,似乎显的太慢、太慢,因为, 我们从毕业走到今天整整走了四十二个春秋。</h3> <h3>  曾记否, 在一九七六年的夏天, 我们一起在余江一中高中毕业。从此,我们告别了学生时代的生活, 有的留城分配, 有的成为下放知青, 有的回乡务农, 我们各奔东西, 走向社会的各行各业。后来, 我们各自忙于工作, 为生活奔波, 为前途奋斗。接着是成家立业, 生儿育女。再后来, 又是改革开放的大潮, 包产到户、 企业改制就象大海波涛冲击着我们每一个同学的生活和工作, 面临下岗再就业的巨大压力, 克服种种困难, 趟过一道道难关, 最终走到了今天。可以说, 我们余江一中七六届同学两百多人, 分布在祖国的五湖四海, 工、农、商、学、兵,百业有人,百业俱兴。还可以说,我们这一代人,为社会、为国家是做了贡献的。改革开放的成就凝聚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心血, 功不可抹。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h3> <h3>&nbsp;&nbsp; 四十二年过去, 弹指一挥间。如今,我们已有过去年轻活泼的小伙子、小姑娘,步入了鬓发欲白的花甲之年; 已有过去的小字辈变成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老字辈。是的,岁月不饶人,我们是老了。但是,我们有一棵永远不老的心。</h3> <h3>  天黄地老,岁月沧桑。如今,一缕缕银丝白发慢慢地爬向我们的头上,一道道皱纹渐渐地印记在我们的脸上。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四十多年的历史。历史是无情的,无情的历史只能在我们的脸上留下岁月沧桑的痕迹。但在今天,在同学们的脸上看到更多的是喜悦的笑容,散发的是当年风华正茂的青春气息。</h3> <h3>  岁月如歌,记忆犹新。岁月流逝犹如泸溪河的水一去不复返,给我们留下的是那学生时代的永不磨灭的美好回忆。回忆起学生时代的生活,仿佛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曾记得我们背着行李、扛着红旗高呼“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一路高歌猛进前往画桥、高公寨开门办学,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的情景;还有我们在刘垦住着牛棚、猪圈,背着竹筐在黄泥岗上采茶叶的情景;还有我们坐火车来到上清镇,住在天师府,一个星期开门办学的情景;但影响最深刻的还是在桥西殷家“半功半读”的半年生活。</h3> <h3>  龙虎山下,情意浓浓。一九七六年毕业迄今,历时四十二年。在那通信设备落后的年代, 同学之间只是个別偶尔相遇, 多数同学相互之间少有联系, 同学之情随着岁月的流失慢慢淡然逊色。如今,网络通信高速发展,微信的产生,群聊的出现,无论你是在天南地北,还是在天厓海角,同学之间的距离通过图片、文字、语音、视频等方式一网搞定。同学群再一次将我们拉回到了四十多年前的学生时代,勾起了美好的回忆,使同学之情开始复燃升温。</h3> <h3>  今天,是同学群将我们带到了龙虎山下,住进了家乐居,是同学群将同学之情推向了历史的高潮,使同学之间的友谊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h3> <h3>  今天的聚会虽然只有四十几名同学,但他代表的是余江一中七六届所有同学的心愿,使四十多年的梦想得以实现。</h3> <h3>  今天的龙虎山、家乐居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h3><h3> 邓仁才&nbsp; 陶碧玲</h3><h3> 2018年5月5日于上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