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三月,与朋友参观了著名的东林书院。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在心"这家喻户晓的名联出自东林学者顾宪成。 东林书院 ,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弟子、著名理学家杨时(号龟山)长期讲学之所。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石牌坊,前面额为“东林旧迹”,后面是“后学津梁”。随后是泮池与小桥,进而是东林精舍,这是过去书院的大门。再来是丽泽堂、依庸堂,这是书院的两处主体建筑,都比较高大。依庸堂后依次是祭祀孔子的燕居祠,和纪念在阉党迫害时曾经保护过东林书院的三位地方官的三公祠。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无锡官员李燮陪同著名理学家杨时(1053—1135年)到无锡南门保安寺游览。杨时见这里临伯渎港,前临清流,周围古木森天与郁郁葱葱的庐山东林寺颇为相似,是一个研究和传授学问的理想场所,便有意长期在此讲学。李燮知道杨时的意思后,全力赞同,于是定此学社为"东林"。 程门立雪的杨时的学生在无锡县城的东林书院所在地为他建了一祠堂——道南祠,取杨时学成南归时老师程颐对他说过一句赞美的话:"吾道南矣!"(模仿马融夸奖郑玄“吾道东矣”),杨时也确实不所众望,上承河洛,下启闽学,成了朱熹的祖师爷。 所以东林书院有一个乾隆年间的砖雕匾额,上书“洛闽中枢”四个大字。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在心"这对名联书法出自廖沫沙。五个"声"和"事"各具形态。 "程门立雪"曾经激励了多少学子,典故出自这里。 董其昌书法 依庸堂。堂内有一块“依庸堂记”的石刻,邹元标写的这篇文章说庸有两重意思,“恒也,有久而不变之义,又平也,有适中之义。”所以庸如同天性,圣人顺性而行,而一般的贤人则需要“有庸可依,反身而诚”才能“守性不失”。 依庸堂和燕居祠间的庭院里有一块康熙三十三年宋荦撰写的《重修东林书院碑记》。碑文说“学之在天壤,虽遭禁锢扼塞于一时,如日月之晦蚀,俄顷而复而,士之有志者,益可以自信。” 燕居 杨时早年在庐山写有《东林道上闲步》诗:“寂寞莲塘七百秋,溪云庭月两悠悠。我来欲问林间道,万叠松声自唱酬。”这诗现挂在书院墙上。 1902年,东林书院就改作东林高等小学堂。从那时起,一直到2001年东林书院全面恢复,这里一直是学校,培养出钱钟书、薛暮桥、陈翰笙、秦邦宪等不少近代名人。 敬题泾阳先生闱卷墨宝
梁启超
举业论才事已衰,
行间正气尚崔巍。
亡明未是东林罪,
为有书生作党魁。 游惠山山诗
(清)康有为。
少读明学案,
倾仰在东林。
高顾抗崇节,
千仞振芩岑。 和韵(明)
王问
莲蓉湖上锡城东,旧是先生讲学宫。
性善已闻推孟子,道名端为阐中庸。
春生绛幄横经坐,寒压桥门立雪从。
遗址久芜今复振,今人千载仰高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