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顿河

若水岸

<h3>作品简介</h3><div>《静静的顿河》这本书共分为四部,从1928年开始直至1940年,共用了12年的时间才创作完成。肖洛霍夫这部处女作一经问世,立刻受到国内外的瞩目,被人称作“令人惊奇的佳作”,“苏联文学还没有遇到同它相比的小说”。此书于1941年获斯大林奖金,1965年肖洛霍夫因此书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苏联作家。《静静的顿河》描写了1912年至1922年间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国内战争)之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顿河两岸哥萨克人在这10年中的动荡生活,广泛地反映了哥萨克独特的风土人情,哥萨克各个阶层的变化、广大哥萨克在.……</div> <h1>《<b><font color="#167efb">静静的顿河》卷首的哥萨克古歌:“我们光荣的土地不是用犁来翻耕/我们的土地用马蹄来翻耕/光荣的土地上种的是哥萨克的头颅/静静的顿河到处装点着年轻的寡妇我们的父亲/静静的顿河上到处是孤儿/静静的顿河的滚滚的波涛是爹娘的眼泪。”</font><br></b></h1><div><br></div><div>透过这首古歌,我们会被他们为追求自由,勇敢的气魄所感染。但其实哥萨克人并不是一个民族,而是生活在东欧大草原的游牧社群,他们以骁勇善战和精湛的骑术著称。公元15至16世纪,一些斯拉夫人因不堪忍受地主贵族的压榨和沙皇政府的迫害残酷压迫,被迫逃亡出走。苏联解体后,他们仍是一个颇具特色的地方性群体,而且相当稳固、独具特色、充满魅力。</div> <h3>《静静的顿河》讲生动地描写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顿河沿岸生活的哥萨克人的生活和斗争。哥萨克人究竟有什么气质,他们的故事竟会如此轰动?</h3> <h3>静静的顿河两岸</h3><h3><br></h3><h3>曾经是血与火的战场</h3><h3><br></h3><h3>战斗民族不屈无畏任何来犯敌人</h3><h3><br></h3><h3>骑兵连战马急驰过炮兵阵地</h3><h3><br></h3><h3>红军战士的马刀砍下白匪军头颅</h3><h3><br></h3><h3>呼啸飞鸣的弹雨穿行过队伍中</h3><h3><br></h3><h3>战火烧遍顿河两岸</h3><h3><br></h3><h3>鲜血染红草原大地</h3><h3><br></h3><h3>哥萨克骑士高昂着头颅</h3><h3><br></h3><h3>冲锋在炮声隆鸣的战场上</h3><h3><br></h3><h3>顿河风起波涛浪花翻涌</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br></h3><h3>明明是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为何要讲述并不平静的故事呢?正如肖洛霍夫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感言:“我们生活在不平静的年代。地球上没有一个民族希望战争,但是仍存在着把整个的民族抛进点火的力量。” 肖洛霍夫希望借用静静的顿河,“帮助人们变得更好些,心灵更纯洁,唤起对人的爱,唤起积极为人道主义和人类进步的理想而斗争的意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