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青春的足迹

阿蒙

<h1><b>  五.一期间,儿子驱车数百公里,专程陪我回到阔别几十年的原生产建设兵团老连队。</b></h1><h1><b>  48年前,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我作为一名知青,来到了南通——南京军区江苏生产建设兵团四师23团一营三连(后改编为24团38、39连)。从此,开始了一段知青生活。</b></h1><h1><b>  很顺利就到达了原24团团部——现国营南通农场场部。四十多年过去,变化非常大,特别是近十多年的大开发,团部所在地已找不到一点往日的痕迹。雄伟的苏通长江大桥起始于原24团,高等级沿江公路贯穿农场东西,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就座落在南通农场的地界上,街道两旁一排排住宅楼、商铺……早已是旧貌换新颜。</b></h1><h1><b>  在场部的大院里见到几位老师傅,一听我说是当年兵团的知青,都非常热情地介绍农场的现状,告诉我农场都拆迁了,土地上正在搞开发建设,因开发建设,去38连的路不通,要从沿江公路绕行。找我的老连队还真是GPS+问路+回忆,还好,我清楚的记得,我们连队东面紧挨着海门县的牛洪港,按导航找进去,老街老房还在,向一位老乡问路后,顺着村里的小路前行,拐弯向西,一过我记忆中的围垻,远远就看到一排红砖房,直接开车过去,一眼就认出了这是我们连队的仓库,房前是晒场。不远处的河边一间灰砖瓦房,那是连队的排灌站,只是抽水管已锈渍斑斑。38连的宿舍、食堂、生活区早已不复存在,正热火朝天的搞建设呢!站在仓库边的小路上向南望去,远远地看到一排旧瓦房,那就是我曾经住过的39连连部。当时我与女连长常州知青孙群英、苏州知青朱琴芬、徐州知青李芳云同住在连部的两间房子里。</b></h1><h1><b> 虽然在兵团的时间不算长,也经历了两个春秋冬夏,知青的经历为自己培养了不怕苦、能吃苦的精神,这也是我一生中的一段特殊经历和人生财富的积累。</b></h1><h1><b> 江海平原,滨江临海,土地肥沃,是我国主要棉花产区之一,主要种植棉花、水稻等。我们春天种棉花、插秧种水稻,秋收采花割稻,冬天拔棉杆、修水利、围垦造田……记得那时我是采花能手,一人一天采过几百斤棉花,还上过团广播站的快讯报道呢!农活一年到头没有闲着的时候,三夏大忙、秋收秋种,出早工带晚工是家常便饭。</b></h1><h1><b> 旧地重访,浮想联翩。当年战天斗地的景像仿浮又在眼前。记得是1971年的农历八月天文大潮期,我们到海坝上抢险。潮水将围堰冲出了缺口,江水直灌农田,为了堵漏,保护农田和庄稼,知青们跳入齐胸深的水中,手挽着手肩并着肩站在水里,组成一排排人墙,唱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语录歌,试图用我们年轻的身躯挡住不断上涨的潮水,奋战了几个小时,最终还是阻挡不住滚滚长江水倒灌……直到大潮退去,我们连夜奋战才堵住决口。那场景真象电影里的镜头,几十年过去了,睹物生情,当年的片段历历在目。那时的年青人有激情、有干劲、能吃苦,也有迷茫有伤感。</b></h1><h1><b> 在连队仓库见到了几个年青人,他们问我找谁?我说48年前我曾经在这个连队生活工作过,他们很是惊讶,立即很热情地招呼、询问,问我认识什么人?我讲了当时在武装排时的排长王永兰,小伙子告诉我王永兰现在就在南面(39连),说话间一年轻女子骑摩托车过来,被他们叫住,并告诉我,她是王永兰的女儿,当她得知我是当年的知青,认识她的妈妈时很兴奋,立即打电话告诉妈妈。原来从北面通往南面的宽敞的机耕路被蚕食的如今成了田间小道,汽车无法通行,正准备绕道去看望老排长,说话间王的女儿看南面驶来一辆摩托车,告诉我是她妈妈过来了,车子渐近,相隔好几米远就见来人丢掉车子奔跑过来 ,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双眼对视了几秒钟才各自认出对方。排长老了人瘦了许多,当年又高又壮又漂亮的铁姑娘,如今也矮了许多,岁月把人打磨的变化太大了,我不也是真真实实的一个“大妈”了吗?激动的两人紧紧相拥,一直手拉手聊着当年的情景,聊各地的知青,更多的还是关心我们女连长的身体……老排长告诉我38连已经拆迁,这里也要拆了,很快所剩无几的农田也要被科技园、物流中心、房地产所取代。她本人早已退休,住在场部那边的小区里,到这边是在女儿家,帮帮女儿,并一再邀请我们到她家里吃饭。老排长的一句“当年你们知青,一个月才15块钱工资,就把青春留在了这里……”深深地感动了我,农场没有忘记知青,老职工没有忘记知青。</b></h1><h1><b> 追寻足迹,芳华易逝,青春难觅,待及回首,满目芳华。</b></h1><p><br></p> <h1>四十八年弹指间, </h1><h1>今日重又回兵团。</h1><h1>往日景象不再现, </h1><h1>旧貌早已换新颜。</h1><p><br></p> <h1>如今农场职工居住的小区</h1> <h1>老战友相见分外激动</h1> <h1>激动的泪水</h1> <h1>当年的武装排长和武装排女战士</h1> <h1>老连队的仓库旁还停着“东方红”</h1> <h1>原三十八连仓库</h1> <h1>水牛🐮北方可不常见</h1> <h1>农田旁的高层住宅楼</h1> <h1>机耕连的知青准备出工</h1> <h1>三十八连水芹种植池</h1> <h1>当年连队通往团部的机耕路多么宽阔,如今路宽已不足以前的一半。</h1> <h1>当年高音喇叭就是安放在电杆上。每天我们在喇叭里的军号声中,起床、出工、吃饭、熄灯。</h1> <h1>通往南面(39连)的机耕路如今已成了这般模样</h1> <h1>带有时代印迹的标语,隐约还留在墙上。</h1> <h1>老连队的排灌站</h1> <h1>老水塔还在</h1> <h1>当年晒场粮棉满囤</h1> <h1>当年的棉花晒场</h1> <h1>分拣好的棉花打包入库</h1> <h1>如今晒场上空空荡荡</h1> <h1>棉田管理,防虫害,盛夏骄阳下给棉花打农药。</h1> <h1>采花</h1> <h1>1970年三连全体徐州知青</h1> <h1>三连徐州女知青</h1> <h1>三连部分徐州女知青</h1> <h3>徐州知青</h3> <h1>三连部分男知青</h1> <h1>2005.11离开兵团三十余年后,第一次回农场。在场部与三连战友苏州知青合影。</h1> <h1>牛洪港的老屋还在</h1> <h1>即将开发的土地</h1> <h1>38连原址已是建筑工地</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