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有机班青春记忆—芳华篇

niil

<h3> 太原理工大学77级有机化学工程班(38人),从1978年3月入学,如今已经整整40年。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他们抓住了改变自身命运的宝贵机会,在大学四年中,他们沐浴了科学的春天,经历了改革开放思想解放运动,参加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喊响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宣言,成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受益者。</h3><h3> 这里收集了一些老照片,记录了他们的学生年代,他们的青春记忆,他们的如梦芳华………。<br></h3> <h3>1981年,天安门前留个影,是那时多少中国人的梦想,今天,七七有机同学的愿望实现了。</h3> <h3>师生情,难忘怀。同学谊,长久远。</h3> <h3>立正,稍息,向前看!军训,短短的军营生活,还记得吗?</h3> <h3>1978年时的太原工学院,笑意盈盈的入学第一年,照片中唯独缺少纪宁,因为她是拍摄者。</h3> <h3>知青,农民,教师,学生,工人……是历史的进步让这些最基层的小人物靠真才实学踏入了大学殿堂。满满的希望,期待,自信写在脸上。抓住青春的尾巴,努力学习,奋斗!</h3> <h3>1978年入学第一学期,教室外台阶下,聚在一起合个影。</h3> <h3>电机馆?挎包,衣着,系带布鞋……,时代感十足的姐妹同学。</h3> <h3>1978年入学后第一学期,某男生宿舍全体成员相聚于迎泽公园藏经阁。18平米房间,上下八个床位,聚集了七位来自各地的男生,从此开始了早晚相伴的同窗学习,亲同手足的兄弟情谊。</h3> <h3>迊泽公园标准背景,八角楼,柳树,湖水。刚上大学,军装,兰衣,锅刷子,小辫。那也是革命的时尚。</h3> <h3>1978年入学后的第一学期,通过游园划船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并加深感情。开成大哥指挥着三个同学小妹,首当其冲地穿过桥洞。</h3> <h3>船身相靠,欢声笑语,不进则退,拼搏向前。</h3> <h3>船到桥头自然直,我们划在最前面。</h3> <h3>五月的天龙山,青春岁月如歌,同学情谊长存。</h3> <h3>五月的天龙山,如梦的青春,不一样的芳华。</h3> <h3>天龙山,留下青春的记忆,那些老三届的同学青春满满。</h3> <h3>科学的路上不畏艰险才能到达顶峰,天龙山悬崖上的八位有机女生。</h3> <h3>天龙山,前有有机八女,后有天龙八部。</h3> <h3>第一次烫发赶时尚,不好意思。</h3> <h3>全班八个女生,多不易。工科女全是学霸。</h3> <h3>旷野席地而坐,野风拌水就餐,没有现代的面包,巧克力,也没有啤酒,饮料,矿泉水,但一样香甜美味,令人难忘。只是谁还能记住我们吃得是什么午餐?</h3> <h3>北京燕山石化总厂实习期间,游览上方山雲水洞,该洞位于森林公园西门附近,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溶洞。"雲水洞"为赵朴初先生亲笔所题,洞内石钟乳、石笋目不暇接,洞深六百多米,有山峰12座和108个自然景观。</h3> <h3>洞内“中天之柱”是其中的最高峰,海拔达860米,亦称“摘星坨”;“擎天玉柱”是高37米的基型石笋,为中国第一大石笋。</h3> <h3>前往上方山雲水洞途中的一处景点,需继续考证照片的背景出处。</h3> <h3>向前看,向远方,未来属于我们!</h3> <h3>北京翠华山,还记得吗?</h3> <h3>北京翠华山?</h3> <h3>运城之游,年代久远,记忆深刻。</h3> <h3>运城千里行,同学情谊浓。晋南大馍馍,野菜,草帽,大禹渡,永乐宫,华山行……(小女孩是风兰的侄女)。</h3> <h3>1978年暑假,华山之游。要学那华山顶上一颗松,巍然屹立傲长空。</h3> <h3>刘剑笑指前方,纪宁紧缩眉头,凤兰不知所措,远方究竟是云是雾是险峰,还是诗情意境幸福人生……。</h3> <h3>无限风光在险峰,我自岿然不动。</h3> <h3>英姿飒爽的风兰。</h3> <h3>一览众山小,华山展姿容。</h3> <h3><font color="#010101">乱云飞渡仍从容。</font></h3> <h3>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山之险无所惧,同学相扶到顶峰。</h3> <h3>1978年暑假,华山中天门。</h3> <h3>还记得当年位于迎泽大街最东面的太原火车站吗?</h3> <h3>毕业之际,从太原火车站出发携伴相约前往华山。</h3> <h3>华山脚下留个影,时光,留不住昨天 ; 缘分,停不在初见。</h3> <h3>哪一年,华山还没有污染,也没有拥挤的游客,清澈的山涧溪水不仅可以洗水果,还可以直接饮用……。</h3> <h3>哪是个没有旅游鞋,也没T恤衫的年代,穿布鞋拎水壶、背着干粮就开始进山。</h3> <h3>半山腰里歇口气,继续攀登永向前。</h3> <h3>不畏艰险,勇攀绝壁。</h3> <h3>黑虎石山腰里用餐。</h3> <h3>自古华山一条路……。</h3> <h3>三勇士潇洒登上华山北峰顶。</h3> <h3>王威在华山顶思考人生。</h3> <h3>欲在华山顶上观日出,不料云海遮日透余晖。</h3> <h3>愿做那华山顶上一青松,不惧艰难困苦,不畏道路曲折………。</h3> <h3>昂首屹立华山顶,高山压顶不弯腰。</h3> <h3>风雪,方巾,手套,棉袄,那个年代的冬天标配,唯有小温工学院的校徽向路人展示着非凡。</h3> <h3>1979年4月,卦山之游。那时的驴友,能骑上自行车一起同学出游是多么难得的事情。</h3> <h3>如此壮观的自行车队,堪比当下的豪车队。</h3> <h3>1979年4月,胡兰碑前留个影,承遗志不忘初心……。</h3> <h3>1979年5月1日,班里一行九人,骑着老唐借来的9辆自行车,分别游览了华主席故居和卦山,当晚在老唐家用餐和就寝(典故:老唐家可怜的老母鸡和开成不一般的大团结)。</h3> <h3>北京燕山石化厂课程实习期间,全班同学组织走访北京山顶洞人的猿人展览馆。</h3> <h3>各种管道,各类阀门和泵,反应釜,精馏塔……,从课本到实物,从理论到实践,课程实习更加深了我们对有机化学工程专业的热爱。</h3> <h3>在北京石化总厂课程实习时的纪宁与君芙,虽工装上身,但仍无法褪去青年学生的稚嫩。</h3> <h3>北京燕山石化总厂实习时,憧憬着未来的化工人生,吴争鸣、周毅、张增怀、和凌开成在苯乙烯生产线前合影。</h3> <h3>环顾长城内外,远眺塞北风光,站在长城上的未来化工人,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h3> <h3>依栏笑对人生,同学情谊醇厚。</h3> <h3>颐和园里两枚帅哥,既生瑜何生亮?是争鸣却非争鸣………。</h3> <h3>九龙壁前合个影,愿作祥龙冲云霄。</h3> <h3>1979年北京燕山石化总厂实习时,游览北海公园。</h3> <h3>时代感十足的遮阳帽、太阳伞、黑墨镜,利用空闲时间出游的实习大学生倒有点像南洋回来的归国华侨。</h3> <h3>小桥流水人来去,今日哥俩入镜,他日谁来观景……。</h3> <h3>此景不常见,此地不再来……。</h3> <h3>西湖天下景的对联依稀可见,默迎老闻与增怀到此一游。</h3> <h3>从藏经阁到雷锋塔下的同窗室友。</h3> <h3>南方实习,风兰和小温已变为时尚的小美女。</h3> <h3>南方短暂实习后的林琪和小温,像南方妹妹吧?</h3> <h3>1981年夏,常州毕业实习返回途中,游览无锡鼋头渚。</h3> <h3>1981年暑假,无锡鼋头渚</h3> <h3>1981年暑假,三姐妹游览无锡园林</h3> <h3>1981年暑假,泰安泰山脚下,曾记否,硬板车睡过头的场景……?</h3> <h3>1981年泰山顶上,昂头天外,五嶽独尊。泰山压顶不弯腰,五岳归来不看山。</h3> <h3>1981年暑假,笑游无锡园林?</h3> <h3>1981年,南京长江大桥</h3> <h3>四年同窗,亲同姐妹。</h3> <h3>校园里,林琪肩搭外套,君芙单手叉腰,已经是大三的学生了,纯真与骄傲并举……。</h3> <h3>1982年元月,沉寂十年,苦读四年,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化工系学生毕业了!告别校园,告别老师,告别同学。我们将奔赴建设祖国四个现代化的战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h3> <h3>有机班的八朵金花毕业了,暂时忘却诗与远方,即将走向各自的人生征途。</h3> <h3>1983年7月3日,送振宇出国留念。同窗室友四年,暂离别依依不舍,盼相聚来日方长。</h3> <h3>1983年7月,送振宇出国前摄于母校。太原工学院的校牌弥足珍贵,同学间的情谊更是源远流长。人生能相遇,心灵若相知,更应倍加珍惜与呵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