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如今,谈孩子阅读的文章在微信的传播速度永远跑不过心灵鸡汤,也跑不过卿卿我我,更跑不过那些造谣生事恐吓人的爆文。很多人是不喜欢谈阅读这件事的,如果不是为了孩子,估计愿意听的人更少。
时下的我们,关心孩子的升学问题,关心学区派位,关心孩子的期末成绩,关心孩子在学校的排名。我有一个叔叔,每次见我一定会谈他家的孩子这次参加了什么培训,在班上的名次如何如何,我每次默默听着,稍作反应。
他家的孩子偷偷读马小跳,被他骂了很多次,在他们家,只能语数外,不能看这些闲书,你跟他谈论孩子阅读的黄金期,简直比登天还难,一切等中考再说,然后又是一切等高考再说。
好熟悉的情形,我们当年不就是这样过来的吗,一切等高考再说,可是读大学,还有多少人会去重新认真读书。想必从大学出来的年轻父母们心里都很清楚。
而很多父母每次一听说要父母以身作则带孩子读书就傻眼了,很大程度上和这个有关系,因为自己当年根本就没有阅读习惯,更没有去思考怎么阅读,怎么引导孩子去阅读。谁也没想到,当父母这么累,还要给孩子树立一个爱读书的榜样,太累了,臣妾做不到啊。不要着急,我们先聊聊看。
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能力的形成,是有关键期的。在谈关键期之前,先耐着性子听一个故事和一个人的经历。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一起聚会,一位西方媒体记者问其中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对您来说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回答:"在幼儿园。"
"在幼儿园?"记者显然对科学家的回答感到诧异,但仍故作镇定地问:"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学到了与小伙伴分享,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物品要摆放整齐,做错事情要道歉,仔细地观察大自然……"科学家认真地回答道。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居然说在幼儿园学到的东西对自己一生影响最大,简直就是矫情嘛。真的是在赚取眼球作秀吗?
接下来的这个人就更牛了。莫言,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他的成就是可以载入史册的吧。我曾经对莫言先生的一些经历关注过,发现一个事,那就是莫言先生读书多,特别是儿童时期,喜欢读闲书,整个青少年时期,一刻也没停着,一直在读着。
莫言小学时便经常偷看"闲书",包括《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那个时候应该能看的书都被他给看了。
莫言在小学五年级时就辍学了,然后就开始了10年的农业生产,文革期间他无书可看时,就读《新华字典》。后来读《中国通史简编》,之后就一直背着这套书走出家乡。
事情就这样结尾了吗?
不是的,如果这样,他应该不会成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76年莫言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担任图书管理员期间,莫言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将图书馆里1000多册文学书籍全部看过。
看到这我就傻眼了,文豪就是这样炼成的吧,1000多册够您读多少年,您自己掰着手指算一下。

第一个诺贝尔获得者告诉我们:趁早培养孩子的习惯比一切都重要。第二个诺尔贝获得者告诉我们:童年时期保持的阅读习惯,能造就奇迹。
一、阅读的黄金十年是哪十年呢?

阅读的黄金十年可以说是从0岁开始到10岁,最需要做的就是阅读习惯的养成。
孩子在0-6岁有一个感官关键期,从出生起,孩子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的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这个时期孩子就可以接触图书,由父母开始进行亲子共读。而这个时期的努力,将为接下来阅读习惯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蒙台梭利指出幼儿的文化敏感期,萌芽于3岁。在这个时期,孩子会有一个识字敏感期,此时期的阅读建议是:可以给孩子阅读一些经典绘本,千万不要觉得孩子不识字,就不给他阅读,而是要多阅读,让孩子从宏观上认字。这个时期,孩子能宏观地认识文字,也就一个整体的形象,还不能够分解字的笔画,达不到书写,更不能掌握字的含义。
孩子在5-7岁进入大量认字的阶段,可以读一些简单文字类的图书,比如《中国童谣》、《开心柯蓝》、《不一样的卡梅拉》等图书。
孩子在8-10岁,孩子在经历了幼儿期识字、由图向文字的转变、初步建立阅读兴趣,开始有自己明确的阅读爱好。孩子应该进入他一生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黄金阅读期。
这个时期可以读深厚一点的书,不能再简单地停留在绘本阶段,比如《诺贝尔青少年系列》、著名翻译家任溶溶担纲的《国际安徒生奖大奖书系》。
这个阶段,孩子就像一个海绵一样,吸收着周边的信息,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的触角不断伸长,阅读的视野不断扩大,如果在这个黄金时期没有让孩子的阅读习惯得到很好的培养,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缺憾。到了高年级或者大学,要想再去弥补,难免"先天缺陷",无法治愈。
二、那么,为什么要在10岁前培养呢?

因为这一阶段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期,也是孩子学习的关键期,无论好习惯还是坏习惯主要是在10岁前形成。
(一)阅读能力是整个学习能力的核心

很多老师和家长有这样的观点:我把孩子送到学校去,不就是在学习阅读吗?他读语文教材不就是在学习阅读吗?
我想说不是这样的,语文教材的学习不能代替整个儿童阅读,光靠语文教材,每个学期一本薄薄的语文教材,三五万字,是没有办法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阅读的习惯的。
所以三年级之前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的兴趣,要鼓励孩子读课外书,多看课外书。
苏联有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叫苏霍姆林斯基,他们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二)阅读可以培养孩子的关键能力

在这样的一个知识极度变化的年代,知识还重要吗?
我想说的是,知识仍然非常地重要,但是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年代,在人类获取知识如此容易的年代,死记硬背的知识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对于孩子未来要应对的这个时代,可能有的能力更加地重要比如说合作能力、沟通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内心的强大阳光等等,我们觉得这些是关键的能力。
(三)学习阅读和用阅读来学习的关键时期

在国际上,美国的查尔教授在1996年曾经提出来过这样的一个儿童阅读能力与认知发展的这样的一个横轴,从这个横轴我们可以看到,学龄前、幼儿园、小学、中学的阶段和孩子的整个认知能力的发展是相匹配的。
9岁以前是儿童阅读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我们叫做学习阅读,learn to read,9岁以后,儿童应该通过阅读来学习,read to learn。
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9岁(在小学的三四年级的时候)是一个阅读的关键期,这个时候就应该叫做"学习阅读",就是要初步掌握阅读的这个工具。
孩子在三四年级的时候是学习成绩容易分化、容易滑坡的阶段,这个在中外都一样,在美国也是这样,他们有专门就是三年级滑坡这样的一个词汇。为什么会分化呢?
除了课程的难度加大以外,很多的时候是因为我们的阅读能力没有跟上有关系。
那么9岁以后,"通过阅读学习"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掌握了阅读这个工具以后,就需要通过大量的书本的各种各样的、各种类型的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那么到18岁的时候才过渡到功能性的阅读。
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经这样说:"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10岁。在这段时间中,如果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会发芽滋长,以至后来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它们已经是扎下了深根,永远无法拔掉和剔除了。"
三、阅读能力包括哪些?
主要包括如下六个方面的能力:
1.认读能力。认读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基础。一般包括对文字符号的感知与辨识能力、识字量和认读速度。它是以一定的识字量为基础的。
2.理解能力。阅读理解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文中重要词语和养分词语的理解能力、文中重要内容的功能的理解、文章结构和表现形式的理解、作者观点、思想的理解。
3.鉴赏能力。文学的鉴赏能力是对文学的欣赏和评价能力。朱自清认为这是一种"情感的操练"。
4.评价能力。是指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征等做出评判的能力。
5.活用能力。是指阅读的迁移能力,是把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的能力。
6.阅读技巧。包括朗读技能、默读技能、速读技能、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幼儿阅读与成人阅读心理的差异

幼儿的思维发展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所以他们的阅读心理与成人的阅读心理之间存在许多差异。
这主要表现为:
1.成人主要是阅读文字材料,而幼儿主要是阅读直观形象的图画材料;
2.成人阅读注重材料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实际的意义,幼儿阅读则注重材料的趣味性和画面的生动性;
3.成人阅读的目的是从材料中获得有用东西,而幼儿阅读的目的是从阅读过程中获得乐趣;
4.成人在阅读过程中,材料的内容不断地变化,而幼儿更喜欢重复阅读自己已经熟悉了的内容;
5.成人喜欢阅读能够对自己发展有启发作用的读物,而幼儿喜欢具有人性化、拟人化的童话故事。
(一)幼儿阶段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1、为孩子营造一个读书的氛围

这个事从我最近的一个发现开始说,我们家小小鱼爱读书的,但是如果我在看电视,他会走过去说,我要看动画片,如果我在看手机,他就会走过去说,我要玩游戏,如果我在看书,你猜他会怎么样?他就要我给他讲绘本。
这样够清楚了吧,如果你天天追剧,舔屏韩剧《太阳的后裔》中的宋仲基,不如好好栽培自己的儿子。
如果家里的电视机的声音慢慢消失,书房的书不断增加,去图书馆的次数多了,给孩子增加书的速度高于应酬吃饭的次数,基本上会在家里形成一个读书的氛围,有人读书,有书读,就差安排一个时间了。
而看电视和玩游戏是时间杀手,大人不玩游戏?听说很多爸爸是网游高手,很多妈妈是麻神。该醒醒了,孩子正看着你呢!
2、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

很多人会在平台或者微信找鱼爸咨询给孩子读什么书好,我一般会首先问孩子读过什么书?喜欢什么类型的书?很多妈妈根本就不清楚自己的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如何,所以选书无从谈起,对孩子的情况不了解。
另外就是对出版社和图书的分类、来源、渠道就更不了解了,这个情有可原,但还是希望父母在孩子的身上要多下功夫,只有坚持亲子共读的家庭,积极参与孩子阅读的家庭才能对孩子的阅读能力有一个好的把握,而这是选择图书的前提。
父母要有一个把握,有些孩子7岁就能读懂9岁孩子的书,因为每个孩子的一个阅读能力不一样,从生下来认识事物时就开始锻炼一个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的孩子一定是不一样的,这个需要父母多花心思去观察,去引导,不要觉得这是一个书单或者老师的几句话就能解决问题的。
另外就是看孩子的兴趣,不要逼着他去读。有些妈妈看到孩子天天只读漫画,就逼着他去读文学书籍,那孩子一下子肯定接受不了。你可以给他一些故事性强的美绘图书,图片还是有很多,文字相对较少,给孩子一个过渡。
另外还给大家从图书的一些硬性指标说说选书: 纸张、油墨、印刷精美安全,厚度尺寸要适当。
淘宝上面那个3块钱一本的书就不要给孩子看多了,最好是不看,因为味道大,有时还印刷错误。还有那种长期9.9包邮的书,内容白痴不说,制作成本加上快递费用,这本书能保证质量吗?
让孩子欣赏的图书都必须严格要求其字体、图书印刷清晰、精美。对于小家伙来说,圆角的图书比直角的更容易得到保护。尺寸的话,对于大孩子没什么要求,但是小家伙们更喜欢小一点的,手掌书,手指书简直就是小家伙的最爱,因为他们的世界小小的。
关于选书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均衡:
就好像给孩子吃东西一样,我们要讲究营养的合理搭配,选择图书也是如此,不能孩子爱读漫画,家里就只买漫画书;孩子喜欢地理历史,那就不管其他自然科学;孩子喜欢童话故事,那就不读社科文学,肯定不行,给孩子读书,就要荤素搭配,内容多元化,让孩子的视野变得开阔。
3、为孩子做一个合理的读书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