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痕迹----巴东老城址

大木桶(谭)

<p class="ql-block">  巴东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自古有“楚西厄塞、巴东为首”之说,“川鄂咽喉、鄂西门户”之称。境内三山(巴山、巫山、武陵山)相连,两江(长江、清江)贯通。巴东县始建于1500多年前,最初选址长江北岸的旧县坪,北宋年间,寇准在巴东任县令期间,为改良农事,将县城搬到了长江南岸。三峡工程实施, 巴东县城进行搬迁,由于受地质灾害制约,曾三次选址,两次搬迁。1979年巴东县新城定址于黄土坡,1980年完成城区总体规划,1982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1984年开始建设。1990—1991年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在对黄土坡进行详勘后,认为黄土坡存在大型岩质古滑坡,经省有关部门与县政府研究确定,巴东县城需重新选址。 1992年编制巴东县城搬迁总体规划,1993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从新城黄土坡搬迁至现在的城址(白土坡、云陀、西壤坡、官渡口等组团),迄今新的巴东县城基本形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03年6月,古老的巴东县城,随着三峡135米水位蓄水,沉睡于江水之下。那古老的水码头、扁担街和青石巷,连同消失多年的老城“三喊”,成为人们的美好记忆。</p><p class="ql-block"> 码头与劳动者“同舟共济” ,巴东老城,水码头是最具特色的标志,它从一定程度上带动着巴东县城的发展变化。晚清时期,老城已有7处停靠木船的码头,这些码头承担着两岸人民出行的重任,也因此诞生了一批靠划船为生的土家汉子。 民国二十四年建成轮船码头后,运往施南府的盐巴,运出施南府的粮食和土特产品,汉口来的布匹和日用百货,都要通过巴东水码头。这个码头成为鄂西进出大山的重要关口。新中国成立后,码头得到迅速发展,大小滚装船、上下客轮都可停靠。昔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景象一去不复返,巴东老城也因码头的热闹变得繁华起来。由于陆上交通条件的改善,老城运送货物的骡马队慢慢淡出历史舞台。巴东的船工、背脚子与码头密不可分,是当时老城最大的劳动群体。在老城码头上,激昂的劳动号子与澎湃的江水声交织在一起,演奏出动听的生命乐章,见证着巴东老城的历史变迁。 </p><p class="ql-block"> 扁担街与青石巷“血脉相通” ,巴东老城只有一条街道,人们习惯称之为“扁担一条街”。若干条青石巷就是扁担街的毛细血管,与街道相接,又相互贯通,融为一体。 扁担街上至头道桥,下至大转拐,平均海拔104米,长1000米左右,街面很窄。街道上多为木板屋,临街一层作为经营商铺,楼上为住宅。 巴东老城多次遭受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之虐,但依然挡不住它前进的脚步。新中国成立后,老城数次拓宽街道,整修巷道,青石板街面变成了柏油路面,整个环境变得更加亮丽整洁,商业日益繁荣,社会欣欣向荣。 </p><p class="ql-block"> 小城的夏夜是人们最惬意的时刻,经过一天的炎热,每到傍晚,老城人将小木桌、小木椅、凉床搬到了街道两边,不少人围在一起“打调子”,有的玩着扑克牌,有的下着象棋,老人们躺在凉床上摇着蒲扇,小孩子你追我赶,嬉笑玩耍,好一派热闹的景象。 </p><p class="ql-block"> 青石巷是巴东老城的一大特色,老城到底有多少巷子,谁也说不清楚,每条大巷子尽头,又分支出好几条小巷子。没有巷子就没有巴东城,巷子是巴东人的魂。 古镇中巷子以姓氏取名的鲁家巷、朱家巷、范家巷、罗家巷、陈家巷、王家巷等,基本上都是因为该姓曾是此巷子里的大户人家,或者在巷子里该姓住户比较多。 鲁家巷、范家巷、朱家巷等都是很有名气的巷子。住在巷子里的大多是些平民百姓,可以说“九佬十八匠”都可以找到,他们在巷子的住所里加工一些食品、工具和手工艺品,然后拿到扁担街上去卖,有的人在街上有门面,有的干脆在街道边上摆起了地摊。 当时的顾俊记五香豆腐干就是杰出的代表,五香豆干是巴东一张名片。</p><p class="ql-block"> 巴东“三喊,可谓文化遗产。它喊出了古镇时代的安宁祥和,确保了行车安全、消防安全和环境的改善。第一喊为 “车子来哒,行人走两旁”,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拥挤的巴东老城偶尔有汽车经过,为确保行人安全,街道上设有若干个安全哨。安全员带着红袖圈,挥动小红旗,见汽车开来,老远就拿起一只白铁皮喇叭筒高喊:“车子来哒,行人走两旁!” 由街道居委会牵头实施,居民轮流义务值班,一户一天,安全员大多为比较清闲的老人和妇女。第二喊为“楼上楼下,小心火烛,穷灶门,富水缸” 。那时候,老城木板房多,而且家家相连,在防火上稍有不慎,便会酿成大祸,所以防火比防盗显得更重要。居委会安排居民义务轮流值班,要求每家每户备有沙包和水缸,并不定期排查安全隐患。第三喊为“倒罐子(马桶)” ,每天清晨,收粪人背着粪桶,拿着打杵,走街串巷,一路吆喝,听见有人喊倒罐子,各家各户急忙将夜罐子拎出,倒入城郊农民准备的粪桶中。</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小城随着时代的沉浮而兴衰,留传下许多难以忘怀的故事。抗战时期,湖北省政府好些机关、学校和难民都涌到了巴东,小城人口陡增到三万多,日本飞机一连多次轰炸,码头、小街几成废墟。新中国建立以后,小城才又焕发了生机,虽然只有一条被人叫做“扁担街”的独街,但还有十多条被称为天梯的小巷,从江畔一直攀沿到高高的金字山上,这些小巷又延生出数不清的小小巷,层层叠叠的吊脚楼,密密麻麻的木板房,夹杂着现代化的高楼,从早到晚人来人往,热热非凡。三峡大坝的兴建,巴东通过两次搬迁现在已经成为现代气息浓厚的小城市,随着三峡水库的建成,人们再也看不见那古老的青石巷和独特的山城文化,成为留在巴东人民心中的历史痕迹。</p><p class="ql-block"><br></p> <h3>扁担街的繁华。山城虽然窄小,但在恩施地区却是最热闹繁华的县城,地区商业部门在这里设有百货、五金、副食等二级站,有庞大的机构人员,负责从省城进货中转并发往各个县市,巴东人当时还可以优先从二级站买些紧俏物品,如家用电器、手表、自行车等。由于交通极为不便,巴东是整个恩施的进出门户和要道,山外的新商品、新信息、新事物、新时尚当然首先是传递给巴东人,所以那些年代巴东比其他县市都要时髦和前卫……</h3> <h3>野水无人渡孤舟近日横</h3> <h3>青石巷的厚重。在一个县城有如此之多而又独特的青石巷,占据着这个县城大半的位置,可谓世间唯一。她如同人的血管让这座县城生气勃勃,世代延传。她书写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沧桑历史,饱含着世代巴东儿女的壮志情怀。</h3> <h3>码头与街道的连接,有数百步青石台阶(称为江岔子)。</h3> <h3>巴东重要运输方式就是用背篓背。专门在码头从事背货物的人叫背脚子。</h3> <h3>农村的劳动方式也靠背,男女老少都能背。它既是大山儿女世世代代生活极致艰辛的写照,更是巴东人民勤奋坚毅吃苦耐劳精神的传承。</h3> <h3>山高坡陡石头多,老鸦歇脚土就梭,三个月亮晒死苗,一场暴雨现岩壳。是巴东的真实写照。农村普偏缺水吃,很多地方用这种方式取水。也用背桶背大粪。</h3> <h3>解放后的至三峡库区蓄水前的巴东县政府</h3> <h3>老城城关中学</h3> <h3>城关一小</h3> <h3>广场运动会</h3> <p>脊薄的土地养育着大山的儿女,层层梯田让人们的温饱得以解决。曾经的泉口成为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时任泉口书记张植弟当上了中央候补委员,官至恩施州委副书记。本人参加工作时曾在这里工作三年,泉口精神让我受益匪浅!</p> <h3>曾经的泥石流滑坡。</h3> <h3>炎热的巴东</h3> <h3>一叶扁舟走向世界。神农溪,发源于神农架的南坡,于巫峡口汇入长江,全长60公里,溪流两岸,山峦耸立,逶迤绵延,层峦叠嶂。形成龙昌峡、鹦鹉峡、绵竹峡三个险、秀、奇各具特色的自然峡段。峡中深潭碧水、飞瀑遍布、悬棺栈道、原始扁舟、土家风情、石笋溶洞无不令人惊叹。神农溪以其原始、古朴、无污染的自然环境而著称。它的自然风光秀美,人文景观迷人,民俗风情浓郁,被誉为长江三峡中的“翡翠水道”。利用风光旖旎的神农溪,将已经退役的千百年运输工具--豌豆角木船,与弃船归农的纤夫(桡夫子),重新组织起来,开展旅游。神农溪很快一炮打响,成为九十年代长江国际旅游线上一颗明珠。尹相杰于文华《纤夫的爱》风靡全国,郑克洪先生执导的《男人河》《血溪》极大的丰富了神农溪文化内涵!谈到神农溪,不由得想起,时任巴东县旅游局长谭友创、旅行社外联部经理蒋远德是创始人也是有功之臣,副局长黄兴、郑北传都是做出了好大贡献的。</h3> <h3>无源洞</h3> <h3>三峡工程动工,县城第一次搬迁到黄土坡,二次搬迁保留下来的县府以东老新城一段。</h3> <h3>仅此一栋因为尚未达成拆迁补偿协议,而孤独矗立于此</h3> <h3>第一次搬迁后的县政府已成为如此模样</h3> <h3>原老县委大院已被夷为平地。</h3> <h3>整个黄土坡全部扒光</h3> <h3>蓄水后的巴东长江,已不再现当年的波涛汹涌。“高峡出平湖”。</h3> <h3>巴东新时代标志性建筑--长江大桥</h3> <h3>寇准雕像</h3>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很久没有回故乡了,前不久回巴东,闲暇之余驱车黄土坡,俯瞰碧波江水,古老沧桑的巴东老城,已成水下幻影,新的老城黄土坡几乎夷为平地,物是人非,只剩下瓦砾遍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面对生活工作多年的故土,思绪万千……</p> <p class="ql-block">2018年5月5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