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原南疆军区副政委陈春林将军(袁国祥摄影)</h3> 这是一张难得的三五九旅干部“全家福”,拍摄于全面抗战爆发后,为共商东进抗日大计召开的一次干部会议期间。后排左三是陈春林,前排从左至右:曾涤、王恩茂、贺龙、谭政、肖劲光、王震、张经武、甘泗淇、苏进;中排:陈外欧、刘仁、龙炳初、贺盛桂、彭清云、颜龙斌、熊晃、陈宗尧、李信、刘转连、张仲瀚;后排:周坤、贺茂德、陈春林、谭文帮、江勇为、李铨、陈国林、左齐、廖明、徐国贤、周俭廉、肖友明、肖头生。 <h1> 前一段电视连续剧《初心》,正在全国热播,说的是新疆军区原后勤部长甘祖昌将军辞官回乡务农的事。和甘祖昌将军回乡务农的还有另外一位将军,他就是原南疆军区副政委陈春林。</h1> <h3>二军组织部长,老红军陈春林带头劳动播种(袁国祥摄影)</h3> <h1> 陈春林将军出生于江西莲花县,早年参加红军,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1949年陈春林将军随王震将军进军新疆,到达南疆重镇喀什,担任南疆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长。</h1> <h3>组织部长陈春林创造了水田平地器工具(袁国祥摄影)</h3> <h1> 陈春林将军出生农村,对农业生产有着特殊的爱好。1950年新疆部队开展三年大生产时,陈春林将军带头参加劳动,他创造了一种新式农具,提高了劳动效率。1952年他到疏勒县前进农场(后编为农三师四十一团场)当场长兼党委书记,两年后农场已具备相当的规模。</h1>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由于陈春林将军,因在战争中受伤,身体状况不好。1966年陈春林将军从南疆军区副政委的岗位上,离开了工作多年的南疆,回到自己的家乡,江西吉安红军干休所休养。</span><br></h1> <h1> 回到家乡,他心里始终挂念着老家的乡亲们。1932年陈春林将军带领18名家乡兄弟跟着邻村的甘祖昌将军干革命,陈春林将军和甘祖昌将军有个约定,革命成功后回家务农,改变家乡贫穷面貌。住在干休所的小楼内,现在老家还很穷,他的约定还没有实现,他心里感觉愧对乡亲们,他决定在有生之年,回到老家改变家乡面貌。</h1> <h1> 1976年秋天,经上级批准,陈春林将军回到了他阔别44年的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镇田垄村,当了一名将军农民。</h1> <h1> </h1><h1> 每天天刚蒙蒙亮,陈春林将军穿着一身旧军装,背着一个篓子就下田了。陈春林将军走村串户,调查研究,发现家乡落后的原因主要是,自然条件差,吃大锅饭,没有搞科学种田。当时改革开放还没有在全国展开,中央对农村的政策还处于摸索酝酿阶段,但是陈春林将军从媒体的字里行间扑捉到改革开放的信息。1977年"双抢"时,陈春林将军大胆改革大锅饭的生产方式,把生产队分成几个组,割稻子栽秧,定人定田定数,有的人一天得40多个工分,十几天时间"双抢"就完了。</h1><h1> 这个结果让陈春林将军高兴起来,他想,这样搞,大家的积极性不就调动起来了吗,大家的收入不就提高了吗,他召集大家开会制定了实行承包制的方案。当时有些乡亲对分田到户,承包到户有怀疑,认为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是搞复辟,但陈春林将军坚决的说,"我们打仗流血,是为了老百姓过好日子,现在土地有了,老出不了好庄稼,还是吃不饱呀!包干到人,奖勤罚懒,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咋不好呢?"。陈春林将军带领乡亲们分田到户,承包到户。而莲花全县普遍实行包产到组,包干到户时已经是两年以后的事情了。</h1><h1>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陈春林将军带头学习农业新技术。他自己购买了许多农业技术的书籍,带头引进新品种,开始他从湖南买来优良稻种,但送给亲戚朋友后,人家都不敢种。他便自己种了一片实验田,拔草施肥精心管理,产量果然增加了一倍,这样他引进的优良稻种才推广开来。</h1> <h1> 父亲在解放战争时期就在陈春林将军手下当兵,进疆以后都在南疆军区,父亲一直是陈春林将军的老部下,对陈春林将军很了解,有着很深厚的感情,父亲说,陈春林将军党性强,坚持原则,对同志对干部很关心,很爱护。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老首长,对他一辈子影响很大。 </h1> <h1> 陈春林将军在战争中受过伤,后来在工作岗位上也积劳成疾,当时新疆军区总医院给陈春林将军下的诊断是心脏病。他回到江西后,父亲一直很关注陈春林将军的身体状况,当他听到老首长回到农村搞农业生产时,他很担心老首长的身体,担心老首长的身体受到影响。后来他听说,陈春林将军回乡后,每天参加劳动生产,陈春林将军的疾病竟然有了好转。如果他一天不劳动,就会觉得身体不舒服。父亲后来听说老首长身体越来越好,感到很高兴,他甚至怀疑军区总医院下达的病情诊断是错的。</h1> <h3> 父亲张明儒和陈春林将军夫妇在陈春林将军家中合影。左为陈春林将军,右为陈春林将军的夫人老红军叶冰</h3> <h1> 2000年3月,我陪父亲来到了江西吉安红军干休所看望陈春林将军。陈春林将军住在一栋二层小楼内,家里的布置极为简单,屋内的装修和这个小楼很不相配。吉安三月,气候比较潮冷,陈春林将军上身穿了一件薄棉服,外面套了件普通的夹克服,下身穿了一件当地老年农民常穿的宽大紧口棉裤,和当地的农民一样,如果走在大街上,你绝对想不到这是一位红军老将军。陈春林将军自己过着简朴的生活,把自己每月领来的离休费,除留下70多元以外,其余全部投到家乡的建设中去。十多年投入的钱就达10多万元。</h1><div><h1> 陈春林将军不顾自己伤痛的折磨,拄着拐杖,翻山越岭,勘察地形,自己出钱4000多元购买炸药水泥,水库建成之后。自己又出钱购买水轮机组,在后山坳山上建立起了一座水电站,解决了田垄村的用水问题。使500多亩农田成为旱涝保收田,结束了田垄村祖祖辈辈点油灯的历史。陈春林将军带头承包了680亩地的龙形山,用自己的积蓄搞山林建设。用于购买树苗,支付民工的工钱和管理费用。</h1> <br></div> <h1> 1999年,陈春林将军被诊断为肺癌。89岁的陈春林将军对自己建立的,被乡亲称为"红军林" 的山林再也无力管理了。他说"那片林子就当做我最后的党费,我死后就把我的骨灰撒在这片林子里"。田垄村的党组织和乡亲们含着热泪接受了这笔特殊的党费。2003年3月13日陈春林将军以93岁的高龄去世。在他身后给乡亲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绿色财富,1999年,这片荒山山林的价值已达几百万元,每年能产生3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田垄村的乡亲人均收入已经达到3000多元,成为周围有名的富裕村,陈春林将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约定。</h1> <div><br></div><h1>部分内容来自袁国祥将军的文集,在此致谢。</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