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上车来到软座车厢,木制的车厢、温柔的颜色、温柔的座椅、白色飘逸的窗帘,让每一位乘客异常的愉悦。拍照!拍照!记录这美妙无比的分分秒秒。9:00小火车鸣笛开动了,乘务员忙而有序地给每位乘客发一块小点心、送一杯饮料。大家谈笑着,吃着小点心(做的蛮好吃的沙琪玛),看着窗外的风景。我试想着这条铁路线刚开通的年代坐火车的人们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外乡人?本土人?这些人坐着火车看着一路的田野、山川、河流、森林、村庄、吹烟,一定被这片美丽富饶的大地所感动,他们一定是以气定神闲的姿态跟随着火车的步伐让现代文明拥抱这片美丽的大地--自己的家园。现在这条小火车旅游线共13公里,4个景点站:临安、双龙桥、乡会桥、团山。建水小火车旅游线路会让你念念难忘:临安站的法式售票厅、精美绝伦的双龙桥、中法合壁的乡会桥站、优雅的团山民居村。</h3> <h3>双龙桥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这座桥有着惊艳的魅力。在百度上查到对双龙桥的描述:"即是以塌冲、泸江两条河汇合在一起,有一桥镇锁“双龙”,因此而得名。建水城西三里泸江河上的双龙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当时只是在泸江上建石桥三孔,后因泸江、塌冲河水泛滥,河床逐渐加宽,三孔小桥独居河中,不能横贯两岸,当地官民又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续建十四孔,与原建的三孔桥首尾相连,雁齿蝉联、合为一体,故又称十七孔桥。"</h3><h3>我真觉得民间的十七孔桥比皇家园林的十七孔桥更胜一筹。双龙桥是桥梁中的艺术品,有两岸村庄、农田的衬托,呈现在你眼前是美轮美奂的人间画卷。</h3> <h3>乡会桥站是自主设计的站台,中式的外形,内置是浓浓西洋情调的法式装饰,中西完美合壁,热烈而淡定地站立在铁轨旁迎接而融入到现代文明的时代。</h3> <h3>团山站旁的民安桥是火车通车后为了方便村民乘车而修建。全桥通体用青石建造,线条简明、稳重大方,也是泸江上唯一具有民国风格的石桥。民安桥一名取之三民主义中民生为重之意。</h3> <h3>民安桥让团山村村民便捷地乘上火车走出村庄,走向远方……。</h3> <h3>古老精美的团山村,在每一处古宅中都能看到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彩绘。</h3> <h3>个碧石寸轨线路,此照片选自百度。</h3> <h3>在我们这代人的印象里云南是贫困省之一,可是一百多年前在这里怎么会有铁路线?又怎么会有米轨、寸轨?我是有点迷惑,又难忘建水、难忘这条铁路线。</h3><h3>在网上查阅,得知:“1903年,中法战争结束,满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了修建滇越铁路的条约。1910年,滇越铁路建成通车,在开阔云南百姓视野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滇南地区工业和矿业的发展。特别是个旧地区品质上乘的锡矿迅速成为国际市场的抢手货。滇越铁路通车后,个旧出产的大锡靠马帮驮至碧色寨装车,各种矿用设备和生活物资又需靠马帮驮回。蓬勃发展的大锡生产与落后交通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此时,随着滇越铁路的建设和通车,云南开明士绅深感主权丧失。恰逢此时,法国亦欲展筑滇越铁路支线,窥视个旧路权矿权。为此,个旧矿主和沿线乡绅纷纷捐资入股,意欲自主修建。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在时任云南总督蔡锷的支持下,个碧石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起先,个碧石铁路为官商合办。后因代表官方的滇蜀铁路公司线路迟迟无法动工,因此退股还民,个碧石铁路遂成为旧中国主权最完整的一条民办铁路。在建设伊始,考虑个碧石铁路运量较低,且民办铁路工程款额有限,加之个旧附近山高路险工程艰巨。因此本着节约和实用的目的,个碧石铁路选择了600毫米寸轨轨距。这也避免了与滇越铁路轨距相同,法国势力趁机侵入的危险。”</h3><div>滇南民众看到了滇越铁路把内陆的云南带到了通向海洋的港口,走向世界。深深热爱这片大地的滇南民众,从地方政府到社会精英层的乡绅、民企业主及广大百姓共同迎接工业革命给家乡带来的繁荣,极积学习现代文明社会的管理方法。寸轨线历时21年(1915-1936)建成,全线长177公里,停靠站30个,站间距均约5.9公里,现在来看个碧石的寸轨线就是当今城际间的轻轨交通。更让人感叹、感动的是总工程师萨福均设计的是米轨路基上铺设寸轨,等待着与米轨的滇越铁路同轨的一天。数十年后寸轨与米轨并轨时,云南人万分感谢这位远见卓识的总工程师。米轨、寸轨承载着滇南大地的欣欣向荣,人流、物流在流动,文化在交流,蓬勃的地方经济带动了整个云南的发展。滇南民众集华夏民族之智慧用科学、尊严、自强的力量保护了这片土地上的资源,壮大了民族工业与法国携手同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