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掉“葛山知青队”的记忆

榕树下

<h3>  各位兄弟姐妹们大家好!自从上次聚会以来,我们又相隔八年了。为了记住这段“知青岁月”,重现八年前相聚的情景,特制作这个美篇为大家提供一个回忆平台,今天在这里展示的是我个人的一些经历和感受,希望大家能喜欢。由于相隔时间长,有些记忆已经模糊了,难免会出现遗漏或出入,谨请大家指正。</h3> <h3>  我是1975年7月高中毕业后不久于10月28日下放到原吉水县葛山公社农科所知青点,(后改为吉水文峰镇葛山敬老院)那年我才满17岁。</h3><div> 记得1975年10月28日这天阳光明媚,吉安市阳明路整条街道红旗招展人山人海,我们先在原市委大院集中,然后去当时的站前饭店简单的吃了点“流水作业”早饭后,在全市人民夹道欢送下,告别父母,告别亲人和朋友踏上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征程。 这也是吉安市有史以来唯一一次隆重欢送上山下乡仪式。至今也难以忘怀。</div> <h3>  我记得我们这个知青点按照当时的市委上山下乡办公室的要求,由五个市直单位构成,其中有原吉安市房地产管理局、原吉安市工商管理局、原吉安市物质局、原吉安市财政局和原中国人民银行吉安支行。说起来我们这批知青已经够幸运的了,这个知青点就是由这五家单位的员工子女组成,我们这些员工子女背靠这些单位心里也踏实多了,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得到他们的资助和关照,比起我们的大哥大姐们下放农村插队来说不知强多少倍。</h3> <h3>  说到下放我的父母极力反对,单位来人办理户口迁移手续也遭拒绝,让人家感到好尴尬。还是我从中解围让人家把户口取走了。我告诉父母要他们放心好了,不出五年我就会回来的。结果当初随便的一句宽慰父母的话倒成为现实,不到四年我就参军入伍了,离开了这个艰辛和酸楚的“广阔天地”,这是后话。</h3> <h3>  我记得我们下放那天在原吉安市委门口小广场集中时举行了一个简单的授旗仪式,好像是徐新的父亲一位革命老前辈给我授的旗,这面旗子上面写着“上山下乡干革命”七个大字,我就是扛着这面旗子踏上去吉水县葛山公社农科所知青点的“广阔天地”。开始了我们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h3> <h3>  当时第一批来到知青点的有42名知青,其中男女各占一半。有人开玩笑说已经配好对扎根农村来的。后面几年陆续还有职工子女先后来到这里。</h3><h3> 我们刚到葛山知青点时,这里没有几栋房子,我们按男女之分,分别住在农科所粮库的楼上楼下或农具仓库。后来单位帮我们盖了一栋二层楼的房子才解决了我们的安身之处。</h3><h3> 这是我们知青点春耕时各挂点单位职工帮助我们插秧时的情景。</h3> <h3>  记得第一任带队干部是市房地产管理局的曾兆吉队长,他是一个军人出身的干部,性格直爽,嗓门大,办理果断,管理上有条不紊。什么事都是万事开头难,他为我们知青点的建设操了不少心,立下汗马功劳。为知青点的后续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除此之外,还有杨金生队长,欧阳学湖队长和银行派出的王冬苟队长。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全体点上知青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敬意!</h3><h3> 这是我与点上同室好友黄汉荣的合影。</h3> <h3>  说到黄汉荣他是与我一个同室好友,当时我们的住宿条件蛮好的,一般都是二个人一间。我们的父母都是房地产管理局的职工。命运把我们二个人安排在一起,我们在一起生活了三年多,相处的很好,无论各个方面我们彼此信任相互包容,互相帮助,应该说他在我的知青岁月里是一个难以忘记的人。不知他现在过得怎样,衷心地祝福他身体健康,家庭幸福!</h3> <h3> 这位兄弟叫傅耀明,是位来自银行系统的子弟。他为人老实本分诚实,跟我划得来。按照知青点的工作分工,他也属于后勤组,他与方晓华、刘福瑞几个是负责种菜的,应该说与我是在一个组里,当时我是仓库保管员,主要负责农机具及仓库种子和粮食的出入库。除了农忙季节我一般情况下不下地干活的,光仓库的事就够我忙的。同时我还要负责农田灌溉这项工作,抽水机的维护保养也是我的份内的事,忙起来有时还要开夜车的。</h3> <h3>  这是我们知青点的拖拉机,驾驶员就是我的同室好友黄汉荣。我认为他开拖拉机有天赋,驾驶技术过硬,方向盘在他手上娴熟,特别是倒车技术更让人敬佩。</h3><h3> 刚开始我们知青点的许多装备都是挂点单位赠送的,如我们住的宿舍,拖拉机、柴油机、抽水机、新建的厨房和洗澡间都是挂点单位的慷慨解囊。相对而言我们葛山知青点比其他相邻的几个知青点家底殷实多了。</h3> <h3> 这位老农叫刘忠发,是我们知青点上的会计。老农除他外还有肖定武,陈礼远、汤道远和金文祥。葛山公社派来的书记叫王大仁。他们带我们出工基本上是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吃得苦,劳动起来任劳任怨,教会了我们许多农活。在他们的带动下我基本上掌握了犁田和耙田技术。谢谢他们的辛勤付出,谢谢他们的言传身教。</h3><h3> 这是我和会计刘忠发在市房地产管理局的汽车旁合影。</h3> <h3>  在知青点最苦最累的活要属上山砍柴。记得好像是1977年冬天,除女同胞们外,所有男的全部去公社管辖的董富大山里面砍树。当时砍树要经过公社授权采伐的。</h3><h3> 在山里每天的劳动强度特别大,加上没什么吃的,肚子里没什么油水。甚至有时到了用盐水伴饭的严重局面。要不就是当地老表给我们一些豆腐乳解决一下燃眉之急。现在回想起来相比之下我们已是苦到了极点。</h3><h3> 这是我在知青点菜地松土时的一张照片。</h3> <h3> 我们所砍的木头整整装了三部拖拉机才装完,运回来后,我们还要用锯子一段一段的锯下来再用斧头再劈开,整个冬天就是做这个事。有时显得无聊的很。</h3><h3> 这是我与黄汉荣在吉安市白鹭洲公园的一张合影。</h3> <h3>  自从有了拖拉机后,我们碾米买菜等事情就方便多了。记得有一年我们点上的人去吉水办事,顺便一起去看场电影《洪湖赤卫队》,当时这样的老电影可是抢手货。我也不知什么原因,我们的人跟吉水县城的人打起来了,没有办法去了就是一条战壕的“战友”一起参战,连我们点上的女同胞也投入了战斗。这件事在我脑海里印象特深。弄得县城公安三科都“感冒”我们,说以后只要听到是葛山知青队的有事要“严肃处理”。在他们看来我们葛山知青队的在县城有点小小“知名度”了。实际上我们葛山知青队的兄弟姐妹们并不是他们想像那样,县城的知青太多误解了我们。但对我而言就是仅此一次而已。</h3> <h3>  自从有了拖拉机,在管理上增加了不少难度和麻烦,记得新拖拉机一到点上连夜就有人偷偷将拖拉机开到吉水墨潭粮库去兜风,那个时候没有几个人有驾照的。实际上我跟黄汉荣出车也开过几次,记得有次去江西机械化工厂运化肥,我就要黄汉荣给我开过。当时我们是天不怕地不怕,现在想想后背都冒冷汗的,多危险的事啊。</h3><h3> 这是我和黄汉荣在原大桥百货大楼门口的合影。</h3> <h3>  各位兄弟姐妹们,不好意思的,我现在只能是支离破碎的回忆起在点上的一些往事,许多事情或经历已经模糊不清了,我只能站在我的角度寻找一些记忆。有不妥之处请兄弟姐妹们指正。</h3> <h3><font color="#010101">  时光匆匆转眼就到了下放的第三个年头了。通过三年的磨练,大家都逐渐成熟起来了。在知青队开始人心浮燥,有的兄弟姐妹通过关系或各自挂点单位的政策已经离开了知青队,大家心里考虑最多的是自己的去留问题。</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好友黄汉荣与我分别时送给我的留念照片。</font></h3> <h3>  1978年下半年我的机遇来了,刚好这年公社给了我们当兵体检的名额,我们知青队符合年龄的都报名了。对我而言当兵的机会只有这次,明年我就超龄了。老天不负我,让我走上了从军的路,这条路对我而言的确来之不易,永不忘记。同时我也把顶替的指标让给我弟弟。这张照片是我们的欧阳学湖队长带刘福瑞、刘伟民、姜忠全、陈菊安和韩永春来送我时在我家门口的一张合影。</h3> <h3>  当时我们知青队只有我和刘祥瑞、刘富根检上了,为了欢送我们参军入伍,晚上的聚餐全知青队的基本上全醉了。当时的情景现在也记忆犹新。这张照片是1978年12月14日当时的葛山公社领导、知青队的领导和老农代表集体送我们到吉安,并在吉安的服务大楼留下了这张难忘的合影。现在看来这张照片显得比较珍贵。从此我就离开了我们的葛山知青队,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h3> <h3>  1979年2月上旬,全国落实国务院”六条”的精神。上山下乡运动就此宣告终结。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同甘共苦把知青连在一起。沉重的体力劳动没能压垮他们。且使知青懂得了自强,懂得了珍惜。学会了忍耐和知足。也懂得了生命的宝贵。</h3><h3> 由于我们这个年代条件有限,很少能留下照片,由其是知青劳动时的照片更是难得。我在这里讲叙这段难忘的岁月其目的只有一个让我们都记住这段难忘的回忆。 </h3><h3> 在这里我借用了友友阿发的几张照片,在此表示鸣谢 ! </h3> <h3>  事隔我们葛山知青队下放35周年之际,也就是2010年5月30日下午,吉安天气晴朗,在我们知青队的徐新和刘祥瑞的召集下,我们葛山知青队的25名兄弟姐妹们相约在沿江路的沙头角歌厅聚会。</h3> <h3>  这是方晓华与陈根庭在交流。</h3> <h3>  三十五年的分别后重逢,兄弟姐妹们心情非常激动,满腹的话儿反而无从说起。他们座在一起畅谈过去,展望未来。但说得最多的是知青岁月所结下的友情是永恒的。</h3> <h3>这是我与陈根庭的合影。</h3> <h3>  学校刚毕业十七八岁,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我们把这个美好时光却贡献给了国家的“知青岁月”。虽然只是这么几年,但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艰辛和磨练的记忆。</h3> <h3>这是方晓华与刘祥瑞的合影。</h3> <h3> 这是带队干部王冬苟与陈根庭、方晓华和刘祥瑞的合影。</h3> <h3>  这次聚会首先我们要感谢徐新和刘祥瑞的精心筹备和组织,才有我们久别的重逢。大家一致表示找个时间去探望一下我们下放的地方,看望一下我们的“葛山知青队”。</h3> <h3>这是兄弟们在阳台上聊天时的情景。</h3> <h3>  这是我与带队干部王冬苟的合影,他是银行派出的干部,这个人平易近人,性格直爽。</h3> <h3>这是带队干部王冬苟与徐新美女的合影。</h3> <h3> 这是我和刘祥瑞战友的合影,我们既是知青又是战友,这份情谊非常珍贵。</h3> <h3>  这是我和带队干部欧阳学湖的合影。他是我父亲单位市房地产管理局派出的带队干部,他热情开朗,善解人意,大家都比较喜欢接近他。</h3> <h3>这是欧阳学湖队长与美女徐新的合影。</h3> <h3>  这是我们知青队高菁姐姐。她是一位干部子女,但做人非常低调。</h3> <h3>  这是欧阳学湖队长与陶春香和刘桂花的合影。</h3> <h3>  这是王莲英、陶春香、张筱青和刘秋仁四位美女的合影。</h3> <h3>这是姐妹们在阳台上观景时的场面。</h3> <h3> 这是王秋香、刘桂花和刘秋仁三位美女的合影。</h3> <h3>这是章小玲和陶春香二位美女的合影。</h3> <h3>  这是高菁和汤海玉二位美女的合影。</h3> <h3> 这是我们葛山知青队阔别三十五年后的第一张“全家福”。这张全家福目前有25位报到了,希望其他的兄弟姐妹们不要缺席这样的机会。</h3> <h3> 这次聚会已经进入高潮。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请到了欧阳学湖队长和王冬苟队长来参加我们的这次活动,真是让我们这次聚会增色不少。俗话说得好,无酒不成席。少不了要喝点酒。要说喝酒感觉下放过的兄弟姐妹们都会点,在乡下强体力劳动后总想喝点酒解乏的。在知青队喝得最多的应该是吉水冬酒,这也是我的最爱。呵呵。</h3> <h3>  这是欧阳学湖队长敬酒时的情景。</h3> <h3>  酒过三巡后兄弟姐妹们开始“打乱仗”了,谁也不放过但谁也都要敬到,兄弟姐妹们的“知青岁月”情感都在酒中。这是二位队长敬酒时的情景。</h3> <h3>  这是王怀平姐弟俩在敬酒。说到王怀平我们是邻居加知青再加同学三层关系,她在家里可是里里外外一把好手,聪明又能干。呵呵,是不是听了有点“拍马须溜”的嫌疑呀,事实就是这样,哈哈。</h3> <h3> 整个聚会总是高潮迭起,忙的不亦乐乎。饭后,我们的欧阳队长请兄弟姐妹们到黄金海岸歌厅唱歌玩。有几个兄弟姐妹们喝醉了就没有去,有些已经是半醉状态,玩的兴趣浓,一直玩到半夜12点才在依依不舍中挥别离去。</h3> <h3>  请兄弟姐妹们再忙也不要忘记这张照片中的每一个人,这可是我们“知青岁月”的经历者和伴随者,这份情谊是永恒的。</h3> <h3> 今天是2010年10月23日星期六,今天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但我们还是按照上次聚会商定的计划今天前往吉水葛山“寻根问祖”。上午九点大家冒雨在人民广场集中乘车统一前往。这次由王队长带队共有24人参加了活动。增加了傅跃明和刘伟民;没有参加活动的有陶春香、章小玲和张筱青、熊贵新。</h3> <h3> 这次的出行也是徐新和刘祥瑞等人策划的。行程是这样的,先参观吉水县城,再到知青邹晖家里接他们,最后我们一起去吉水葛山镇和下放的地方回访和探望。</h3><h3> 我们是冒雨撑伞来到原葛山公社农科所知青队的,这里已经没有往日的风光和整洁了,找不到当年的一点感觉了 ,有点让我们失望。</h3> <h3> 走进原知青点我们住的二层楼房没有了,我们原来的粮库和农机具仓库也没有了,只有几间养猪场在那里,到处都是脏乱差。在这里我们没有呆多久就离开了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h3> <h3>  今天的中饭本来安排在老农刘忠发家里,因故改在东村也是我的战友王富正家里用餐。据说他的父亲是继王大仁后第二任支部书记。这顿饭口味不错,大家赞赏有佳。</h3> <h3>  饭后,兄弟姐妹们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为了不空手而归,我们大家又重返我们下放的地方去留下点我们的影子。尽管我们的知青点面目全非,但我们想把它放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决定冒雨就在原知青点门口与它合影留念。这是刘伟民与陈德庭的合影。</h3> <h3>  不过饭后的合影有点美中不足就是头发淋湿了,喝酒了脸上“挂彩”了。大家心里想一定要把这份情感带走,把这份记忆留住。</h3> <h3>  这是我与傅跃明兄弟在知青点门口的合影。这与当年在知青点菜地里那张合影显得成熟多了哈。</h3> <h3>  这是陈根庭与王莲英在知青点门口的合影。他们是对夫妻,也是我们知青队里患难之交喜结良缘的夫妻之一。虽然没有赶上喝他们的喜酒,现在还是要向他们表达我们这份祝福!你看他们俩笑的多开心呀。</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陈根庭、王莲英和陈德庭一家人在知青点门口的合影。</font></h3> <h3> 这是方晓华与王怀平在知青点门口的合影。这是我们知青队第二对结出的爱情之花,在这里我们也要表达我们这份迟来的祝福。</h3> <h3> 这是方晓华、王怀平和弟弟王海珍一家人在知青点门口的合影。</h3> <h3>  这是方晓华与傅跃明兄弟俩在知青点门口的合影。</h3> <h3>  这是我与陈根庭兄弟在知青点门口的合影。</h3> <h3>  这是陈根庭与弟弟陈德庭在知青点门口的合影。</h3> <h3>  这是我与陈德庭兄弟在知青点门口的合影。</h3> <h3> 这是方晓华、徐新、傅跃明在知青点门口的合影,他们三个都来自金融系统。</h3> <h3> 这是王队长与万建民、刘发根在知青点门口的合影。遗憾的是这次聚会后刘发根因病英年早逝,我们再也听不到他的优美小提琴声音了。</h3> <h3> 这是高菁、万建民、刘发根在知青点门口的合影。</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邹晖夫妇与高菁、徐新在知青点门口的合影。邹晖姐妹是我们知青队唯一一个留在吉水工作和生活的姐妹。我们在这里深深地祝福他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font></h3> <h3>  这是邹晖与高菁姐妹在知青点门口的合影。</h3> <h3>  这是我与刘富根、徐新美女在知青点门口的合影。</h3> <h3>  这是我与傅跃明和徐新美女在知青点门口的合影。</h3> <h3>  这是王队长与徐新美女在知青点门口的合影。</h3> <h3>  这是徐新美女与刘伟民在知青点门口的合影。</h3> <h3>  这是我与刘祥瑞和刘富根战友在知青点门口的合影。我们三个人就是从这里走上从军的路。</h3> <h3>  这是我与刘祥瑞、刘富根和刘伟民战友在知青点门口的合影。我和刘伟民是一起退伍回家的。</h3> <h3>  这是王队长与全体女同胞在知青点门口的合影。红花配绿叶这可是天公之作,美极了。</h3> <h3>  这是刘富根和陈秋安准备上车前的留影。</h3> <h3> 我们怀着一种留恋的心情踏上了返程的路。兄弟姐妹们说的最多的是今天我们大家了却了我们一个长期以来埋在我心里的愿望。今天总算实现了。</h3> <h3>  这是我们这次参加活动的全体成员在知青点门口的合影。相聚总是短暂的,又到了要告别的时候。三十五年后重逢将是开启我们常联系常相聚的开始,我们要把常联系常走动作为一种常态固定下来,岁月留给我们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兄弟姐妹们多保重身体,安享晚年才是我们大家都期盼的。再见啦!葛山知青队!再见吧,我的“知青岁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