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据1994年3月出版的《中江县志》记载:四川省中江中学,原名县立初级中学校,民国17年(1928年)春创办,初附设于县立高小内,三年后,其校舍在南塔坝落成,遂迁入新址。民国33年(1944年)增设高中班,并更名为中江县立中学校,简称中江中学。1950年初,中江县人民政府派员接管。1960年被绵阳专区评为“红旗学校。”</h3> <h3> 1961年9月,我们这些在国家因严重自然灾害而陷入三年极度困难时期初中毕业的同学,有幸考入四川省中江中学高中部学习,被分编在高64级1班。第一学年在中江师范学校教舍就读,第二学年开始迁入中江中学校址学习直至毕业。</h3><h3> </h3><h3> 先后在中江中学高64级1班学习过的同学共有62人,其中:1964年7月在该班毕业的有43人,第三学年转至新成立的高64级6班学习直至毕业的16人,因其它原因在第一、二学年后即离开本班的3人。</h3><h3> 这62位同学中,现仍健在的共有53人,已先后去世的有9人。</h3><h3> </h3><h3><br></h3><h3> 在高64级1班毕业的43人中,现仍健在的有35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世华 彭才华 秦元昌 刘运太 李今贵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绪元 倪宗禄 王金培 王嘉楷 苏国瑞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邓学明 唐之清 肖云尧 李玉成 唐贵芳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天佑 李杨成 沈道隆 廖乾聪 陈胜高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邓光文 薛大富 胡清国 黄承鈺 陈素清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眭素华 陈敏先 邓第碧 郑惠秀 杨正道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胥正芳 邓海清 余素英 毛惠清 倪宗友</h3><h3> 已先后去世的有8人:刘宗福 张世松 </h3><h3> 袁大发 邓象福 刘青云 熊德金 黄成淑 </h3><h3> 罗宗慧</h3><h3></h3><h3> </h3><h3><br></h3><h3> 转至高64级6班学习直至毕业的16人中,现仍健在的有15人: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陈 怡 王恩平 刘和根 刘西礼 胡世才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段立宽 兰安学 赵阳春 许贤珍 李天资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周素芳 王道玉 刘长华 陈桂清 黎永秀</h3><h3> 已去世的1人:曾光隆 </h3><h3></h3><h3> </h3><h3><br></h3><h3> 先期离开本班的3人:付开元 吕发俊 曾光义</h3><h3> <br></h3> <h1><font color="#ed2308"><b> 50余年来,由于早年条件所限,在三年同窗学习期间罕有留影。毕业之后又各奔东西,聚之极少,离为常态,也难有班级同学相聚的照片等资料。下面是一些难得的毕业前后合影照片(本班同学2人及以上):</b></font></h1> <h3> 1962年元旦,中江县仓山中学高63级3班全体女同学留影。因自然灾害影响造成国家暂时经济困难,上级决定该校高中部于1961年秋季停办,一年后的1962年暑期,部分同学考入中江中学插班继续学习。这张照片中的6位女同学分编到高64级1班学习:兰安学(前排左一)、赵阳春(前排左三)及后排从左至右周素芳、许贤珍、王道玉、李天资:</h3> <h3> 1962年3月8日,中江中学高64级在中江师范学校校址就读时,全体女同学庆祝“三八”节合影,当时在我们班就读的全体女同学都应该位列其中: </h3> <h3> 虽已泛黄,但很难得的几张当年校园同学合影:</h3> <h3> 1964年7月20日,学校组织各班欢送我班薛大富(照片第二排中)同学到保定航空学校学习并参军入伍(空军),我们班参加欢送的同学有: 黄承钰(后排左一)、唐贵芳(后排左二)和倪宗禄(后排左四)同学等:</h3> <h1><font color="#167efb"><b> 1964年7月高中毕业后,50余年间更难有相聚机会了!</b></font></h1> <h3> 1965年7月18日,三台师范学校65级毕业照。照片中第一排左一是眭素华、第二排左一是杨正道、第三排左四是秦元昌。1964年高中毕业后,正赶上绵阳地区第一批高中毕业生培训师范生,由三台、射洪、中江、盐亭四个县,各推荐25名高中毕业生去学习一年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师职业专业知识,毕业后按照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的原则分配到当地学校任教。我们班的这几位同学就是当时的班主任严庄老师及学校推荐并经当地政府同意后去三台师范学校学习的:</h3> <h3> 1965年中江县农中教师工作会议仓山区全体教师合影,前排左二兰安学、右一李天资、后排右一李天佑:</h3> <h3> 1967年10月,邓学明和倪宗禄同学在中江相聚合影:</h3> <h3> 1967年11月17日,邓学明、黄承钰、王恩平和邓象福4位老同学在成都市人民广场(现天府广场)相聚合影:</h3> <h3> 1970年5月17日,几位中江中学高64级同学在成都市南郊公园聚会,为在南充师范学院毕业并在四川广元东坝7811部队军垦农场劳动锻炼一年多后再分配到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工作的同学王道玉送行,其中高64级1班的同学有:王道玉、黄承鈺、邓光文、邓学明、邓象福、王恩平,另外还有高64级3班的刘志远同学:</h3> <h3> 1969年7月至1976年11月几位同学在成都聚会留影:</h3> <h3> 1992年5月30日,王恩平、苏国瑞、刘运太和李杨成4位老同学在王恩平同学老家中江县龙台镇聚会:</h3> <h3> 2004年2月21日,高64级部分同学在绵阳聚会,其中高64级1班的同学有:邓学明、黄承鈺、王道玉、胡清国:</h3> <h3> 2004年3月27日,中江中学高64级毕业40周年师生联谊会在中江举行。参加这次联谊会的师生共82人,其中参加的老师有:秦韵节、粟严治、严庄、杨大滨、吴伦武、吴远康、李伯钧、秦延安、曾启瑞、陈良芙、陈安平、邓士权和姜诗,共13人;高64级1班参加的同学有:苏国瑞、王金培、王嘉楷、王恩平、李杨成、彭才华、邓学明、倪宗禄、唐绪元、陈桂清、余素英、毛惠清、刘运太、王道玉和胡清国共15人:</h3> <h3> 这是参加这次联谊会的全体师生合影:</h3> <h3> 这是参加这次联谊会的高64级1班同学与老师们的合影:</h3> <h3> 在这次联谊会上,我代表高64级1班作了发言,发言内容详见篇尾附2内容。</h3><h3></h3> <h3> 2011年10月,薛大富同学从定居的河北省保定市回川探亲访友期间与本班部分同学先后在乐至县、中江县和德阳市等地聚会,下面是这几次聚会的留影:</h3><h3><br></h3><h3> 2011年10月8日,邓光文、薛大富和王嘉楷三位老同学在乐至县陈毅故里合影:</h3> <h3> 2011年10月9日,彭才发、苏国瑞、李杨成、邓光文、薛大富、刘运太和王嘉楷等七位老同学在中江县南华镇新坪水库合影:</h3> <h3> 2011年10月10日,彭才华、唐绪元、邓光文、薛大富、刘运太、王嘉楷、杨正道、余素英和毛惠清等九位老同学在“5.12”特大地震后的德阳市东方汽轮机厂新址合影:</h3> <h3> 2014年10月5日,苏国瑞、黄承钰、刘运太、李杨成、王嘉楷、陈桂清、吕发俊、彭才华、唐绪元和王金培等10位老同学在中江南塔公园和玄武公园聚会,并酝酿在2015年10月举办中江中学高64级1班同学会:</h3> <h3> </h3> <h3> 2015年3月17日,黄承鈺、余素英、王道玉、邓学明、王恩平、廖乾聪和胡清国等同学在成都市金牛区金科南路中段正成拉斐小区眭素华同学家做客聚会:</h3> <h3> 2015年10月8-9日,中江中学高64级1班部分同学在中江县城举办同学会,参加的同学有:苏国瑞、刘运太、李杨成、王嘉楷、王金培、邓光文、李天佑、唐绪元、廖乾聪、刘西礼、肖云尧、邓学明、王恩平、倪宗禄、彭才华、眭素华、余素英、毛惠清、黄承鈺、赵阳春、王道玉和胡清国等22人,还有高64级4班的代书金同学也参加了我们这次班级同学会:</h3> <h3> 2016年8月7日,高64级1班和2班部分同学在成都市青羊区浣花南路251号黉台酒店聚会,高64级1班参加的同学有:邓学明、王恩平、廖乾聪、黄承鈺、王道玉和胡清国等6人,2班的有陈洪涛、胡清洁、罗永禄(第三学年转6班)和田世禄等4人:</h3> <h3> 2017年5月9日,高64级部分同学在德阳市旌阳区佛山街一段162号调元食府聚会,高64级1班参加的同学有:苏国瑞、邓学明、王嘉楷、廖乾聪、刘西礼、赵阳春、余素英和杨正道等:</h3> <h3><h3> 2018年4月13日,中江中学高64级同学会在中江县凯江镇妙味天香食府举办,共58位同学参加,其中高64级1班参加的同学有18位:苏国瑞、刘运太、李杨成、王嘉楷、邓光文、刘西礼、吕发俊、沈道隆、倪宗禄、李玉成、廖乾聪、王金培、彭才华、黄承鈺、余素英、陈桂清、王道玉和胡清国:</h3></h3><h3><br></h3><h3> 全体聚会人员61人合影:</h3> <h3>高64级1班同学(18人)合影:</h3> <h3> 同学们自由座谈交流中:</h3> <h3> 2018年10月2日,远在北京的刘和根同学回中江,与苏国瑞、刘运太、李杨成、倪宗禄、王嘉楷、陈桂清、刘西礼、彭才华、倪宗友等同学在中江相聚:</h3> <h3> 2018年11月3日,部分同学在德阳市聚会,其中高64级1班同学5人( 黄承钰、唐绪元、杨正道、赵阳春、周素芳),高64级3班同学2人( 张大华、罗世礼) :</h3> <h3> 2019年1月6日下午,家居中江县城的苏国瑞、刘运太、陈桂清、李杨成、刘西礼、王嘉楷、倪宗友、彭才华等同学和胡清国、王道玉在中江相聚,共商拟在2019年4月份举办全班高中毕业55周年纪念同学会事宜:</h3> <h3> 2019年1月7日,部分中江中学高64级同学共10人在中江县凯江镇玄武东路客家驿站茶庄聚会,其中高64级1班的同学有: 苏国瑞、刘运太、胡清国和王道玉4人;还有2班的戴志,3班的江仕兴和许仁芳,4班的王加孝、叶青国和李大儒: </h3> <h3> 2019年2月5日(农历大年初一)下午,时隔55年后,同在江油市定居的兰安学、邓第碧和陈敏先三位老同学相聚,十分开心:</h3> <h3> 2019年2月21日,家居江油市的兰安学、邓第碧、胥正芳、陈敏先4位老同学和胡清国、王道玉共6位老同学在江油马记酒店和李白纪念馆聚会:</h3> <h3> 2019年2月22日,家居德阳市的唐绪元、赵阳春、毛惠清、刘长华、周素芳、杨正道、邓海清7位老同学和胡清国、王道玉及正在德阳市的成都同学余素英等部分同学在德阳市家人粥道馆及银杏花园商务酒店茶楼聚会:</h3> <h3> 2019年3月15日,家居成都市的邓学明、黄承钰、余素英、廖乾聪、李天资、胡清国、王道玉及家居德阳的王金培等8位老同学在成都市天府新区华阳街道外婆土碗菜馆和南湖公园聚会:</h3> <h3> 在和家居江油、德阳和成都的这三次同学聚会中,除了我向同学们介绍即将在4月份举办的我班高中毕业55周年纪念同学会详细安排情况并征求意见外,特别见到了我本人55年未曾谋面的兰安学、邓第碧、胥正芳、陈敏先、刘长华、周素芳、杨正道、邓海清和李天资9位老同学,下面是她们的现场抓拍头像拼图(按汉语拼音姓氏笔画为序排列):</h3> <h3> 2019年4月6日,家居中江的部分同学和从河北省保定市回川的薛大富同学及夫人在中江聚会:</h3> <h3> 2019年4月10日,家居成都的部分同学和从河北省保定市回川的薛大富同学及夫人在成都杜甫草堂和浣花溪公园聚会:</h3> <h3> 下午在浣花溪公园知竹吧茶园叙谈:</h3> <h3> 从1964年7月毕业至今,我们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人生!时光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如今我们都已是两鬓斑白的古稀之人!岁月虽然改变了我们的容颜,但也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坚毅!</h3><h3> 下面是能找到近年照片的43位同学榜拼图。这些照片除少量是单人照外,大多是从近几年同学聚会的合影照片截取的,所以图片质量显然难尽人意,但也仍各显风采!照片按汉语拼音姓氏笔画为序排列。看到同学们现在的形象,你还能回忆出和他(她)当年同窗学习时的模样吗?</h3> <h3> 这是33位同学当年的毕业照或毕业后几年的照片(一部分也是合影照裁剪)拼图(也是按姓氏笔画顺序排列),虽然不全,照片质量显然更难尽人意,但能看到50多年前的自己和老同学模样,已经是十分难得了!</h3> <h3> </h3><h3><br></h3><h3> <b><font color="#ed2308">根据同学们的提议,我们高64级1班毕业55周年纪念同学会即将在2019年4月24-25日在中江举行。希望全体健在的同学们都能在这一人生难得的古稀岁月再聚凯江,重叙友情……</font></b></h3><h3><br></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 2018年5月4日 初稿</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 2019年5月26日修改</font></b></h3> <h1><font color="#ed2308"><b> 注: 《四川省中江中学校高64级1班毕业55周年纪念同学会》已于2019年4月24-25日在中江县城圆满举行!有关同学会情况详见《55年再聚首》纪实美篇!</b></font></h1> <h1> <font color="#167efb"><b>附1: 中江中学高64级1班在校期间时任学校领导及任课老师名录</b></font></h1><h3><br></h3><h3>校长: 秦韵节;</h3><h3>副校长: 粟严治、王高原;</h3><h3>教导主任: 陈景枫;</h3><h3>班主任: 严庄(兼历史老师),其中在中江师校就读时的第二学期为邓成德(兼语文老师);</h3><h3>副班主任: 姜诗(兼语文老师);</h3><h3>政治: 陈天知(中江师校就读时)、吴伦武、王高原、秦韵节(第三学年);</h3><h3>语文: 除前述任课老师外,林俊隆高二任过一学期课;</h3><h3>代数: 刘子杨、王杰、李伯钧(第三学年任解析几何老师);</h3><h3>三角: 刘庸清;</h3><h3>几何: 杨大滨;</h3><h3>物理: 谭显禄(中江师校就读时)、陈良芙(女)、崔德辉;</h3><h3>化学: 李堂惠、陈安平、薛治国、曾启瑞;</h3><h3>俄语: 任吉祥、严培先;</h3><h3>生物: 钟树兵(女);</h3><h3>体育: 邓士权。</h3> <h3><br></h3><h1> <b><font color="#167efb">附2: 在中江中学高64级毕业40周年联谊会上的发言</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 (2004.03.27)<br></font><font color="#167efb"> ——胡 清 国——</font></b></h1><h3><br></h3><h3> 2004年3月27日,中江中学高64级毕业40周年师生联谊会在中江举行。参加这次联谊会的师生共82人,其中参加的老师有:秦韵节、粟严治、严庄、杨大滨、吴伦武、吴远康、李伯钧、秦延安、曾启瑞、陈良芙、陈安平、邓士权和姜诗,共13人;高64级1班参加的同学有:苏国瑞、王金培、王嘉楷、王恩平、李杨成、彭才发、邓学明、倪宗禄、唐绪元、陈桂清、余素英、毛惠卿、刘运太、王道玉和胡清国共15人。</h3><h3> 我受会务组的安排,代表高64级1班发言。由于本人时在成都市区工作,担心当天上午从成都出发至中江联谊会会场(花园饭店)迟到,特此预先准备了一个书面发言稿备用。到会场时,会议日程已过一半且过了我的发言时间,会务组马上让我发言,我就只好基本按稿宣科了!下面就是我未作删改的原始发言稿:</h3><h3><br></h3><h3>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学友:</h3><h3> 今天,我们中江中学高64级的部分学友和当年的部分任课老师在这里聚集一堂,追忆昔日校园的师生之情和同窗之谊,共叙四十年经历的人生风雨,交流今后如何欢度晚年岁月的畅想,我们感到十分高兴。在这里,受原高64级1班部分同学的委托,我首先代表我们高64级1班的全班同学(包括今天在场的和因各种原因未能前来的)对这次联谊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当年辛勤培育我们成长的母校和全体老师表示深切的感谢,向全体同窗学友问好,并对母校4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表示热烈的祝贺!</h3><h3> 在今天的这个联谊会上,我们中的多数人都是阔别了整整40年的老师和同窗学友。40年,使我们都从十八、九岁的热血青年步入了今天年近60的花甲岁月。这40年,是人生最绚丽多彩的金色年华。这40年,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天各一方,都在为国家的强盛、为民族的振兴、为社会的发展、为家庭的幸福、为自己的理想忙碌奔波、奋斗奉献,可谓风雨四十年,转眼过半生!今天大家相见,都会有很多话要说,都会有很多感慨。因此,面对各位领导、老师和老同学,我在这里也只能有感而发,谈点感想:</h3><h3> 感想之一:寒窗苦读十余载,铭谢老师教诲恩!著名军旅歌手阎维文有一首歌叫《母亲》,是专门赞颂母亲的。其中有几句歌词是:“无论你走到哪,无论你在干啥”,“无论你多富有,无论你官多大”,“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咱的妈”。这几句话我觉得完全适合我们的老师,也就是说,无论你走到哪,无论你在干啥,无论你多富有,也无论你官多大,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我们的老师!老师,传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授给我们立业的知识技能,解答我们的各种疑问,即所谓“传道、授业、解惑”。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不象现在的孩子,内有家庭父母的悉心辅导,外有社会创造的诸多优越学习条件和环境,我们只能靠10余年小学、中学以至大学学校老师的教育。我们在这40年中,之所以在一些方面有所成就、有所作为,除了家庭的熏陶、社会的机遇及自身的努力等因素外,究其基本的素质基础主要来自青少年时代学校、老师的教育、培养。民族的振兴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国民素质的提高重在青少年时代素质教育的提高。尊师重教,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的一项治国方针。所以,老师孜孜不倦但又默默无闻的教诲之恩,我们最应永世不忘;我们应该永远尊敬我们的老师,感谢我们的老师。记得在我1966年我在哈军工学习回家,曾穿着军装到中江中学母校去看望我们的班主任严庄老师时,当时他正处于心境不好的时候,我见到他的第一个动作就是给他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我当时一是情不自禁,二是觉得只有用这种军队的最高礼节才能表达我对老师的尊敬之情!今天,我们看到当年教授我们学业的老师大都已白发苍苍,有的老师还已经作古,永远离开了我们,使我们更是感慨万千!所以,在这里,我再次代表我们全班同学对中江中学的全体老师(包括过去教过我们的、未教过我们的以及现在的全体老师)表示深切的感谢!</h3><h3> 感想之二:风雨人生四十年,方显同窗情谊真!我们这些高中时期曾同窗三载的同学,虽然在以后的这40年中,由于工作或生活的关系,也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有所接触,但总体上说,绝大多数同学都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在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岗位工作和生活,见面机会很少,不少同学40年中今天还是第一次见面,甚至彼此都已不完全认识了。这40年中,我们经历了社会的诸多变迁和人生的酸甜苦辣。但无论你是什么经历,无论你是身处官场还是商海,无论你做什么工作,都是在和人打交道。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由于利益的驱动,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比40年前的校园时期更为复杂化了。相信我们的同学之中,无论是在官场上的升迁沉浮乃至明枪暗箭,商海里的激烈竞争乃至尔虞我诈,还是在其它工作岗位上的方方面面,都经历了上下左右各种人际关系、人情世故的历练。真与假、是与非、善与恶、好与坏,个中滋味,难以言表。但在这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同学关系往往是最真最可贵的。我们常常有这种现象,两个或几个多年不见的老同学突然见面,会显得格外亲切,大有要痛饮几杯,心中的话要一吐为快的感觉。老同学在一起,大家无拘无束,有什么话可以随意诉说,有什么事可以互相帮助。 因此,我们应该十分珍惜我们的同学友谊。也正因为这样,我们要特别感谢发起和组织这次联谊会的老同学们。通过这种活动,大家相互沟通,今后相互联络,有事相互帮助,让我们这种难能可贵的同窗学友情谊,能不断得到发扬。</h3><h3> 感想之三:难得夕阳无限好,健康潇洒后半生! 40年前的1964年我们高中毕业时,正值18、9岁,风华正茂。40年后的今天,我们都已近花甲,不少同学还已经退休了。我们当年的满头青丝,如今已多有白发。我们已经逐步步入人们常说的晚年生涯。我们当年的老师们更是已步入高龄。我们的老师和我们自身这一代,经历了比当代年青一代更为曲折坎坷的年代。我们在政治上经历了包括 “文化大革命”在内的十年动乱时期,在生活上经历了包括六十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的艰苦岁月,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还可能面临改革带来的利益冲击。但从另一方面说,我们的晚年又赶上了一个政治环境安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大为提高的崭新时代,我们又是十分幸运的人。唐朝大诗人李商隐在《登乐游原》诗中有一句著名诗句是“夕阳无限好,只是尽黄昏”,对人的晚年生涯发出了无奈的悲叹之情。今天,我们的晚年生活在这样一个好的时代,我们应该完全摈弃古人的晚年哀叹,变为“夕阳无限好,迎来第二春;改革开放好,潇洒后半生!”。漫漫人生曲折路,毕竟已是过来人。我们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五彩缤纷的世界,应该以新的心境,抓住这个时代给我们创造的难得机遇,十分珍惜人生晚年的宝贵光阴,把自己的晚年变为人生第二次青春的开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去继续为社会作力所能及的贡献,去回忆我们难忘的往事,去做我们在以前繁忙的工作中想作又无暇作的事,去读过去想读而无暇读的书,去享受现代高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全新无穷乐趣,去领略缤纷秀美的大自然,去调养、锻炼我们的身体,如此等等,使我们的晚年生活充满无限风光,更加绚丽多彩。我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今后尽可相互交流,愿我们大家都能在未来的岁月中,尽情潇洒人生,更加健康长寿!</h3><h3> 我上面的三点感慨感想,也就是师生之情、同学之情和人生晚情。让我们通过这次联谊活动,今后更加加深师生、同学之情,共同拥有多姿多彩的人间晚情。各位领导、老师和老同学今后如有空来成都相聚,我们在成都定居的几位同学一定会表示热烈的欢迎!</h3><h3> 最后,祝我们的母校中江中学教学业绩更加辉煌!祝各位领导、全体老师和同学身体更健康,家庭更幸福,万事更如意,一生更吉祥!</h3><h3> 谢谢大家!</h3><h3> (2004年3月27日于中江花园饭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