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阿拉善的民勤人</h3><h3> </h3><h3>上世纪三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甘肃民勤县由于各种原因人口大量向外迁移,其中之一的目的地就是民勤县北面的邻居内蒙古阿拉善盟,现在在阿拉善遇到的汉族十有八九都是民勤人。阿盟境内大部分土地面积被巴丹吉林、腾格里两大沙漠占据,蒙古族牧民也主要生活在这里。看似荒芜的大漠和善良的蒙古族牧民接纳了来到这里的民勤人,使他们融入了大漠牧区,融入了阿拉善。</h3><h3>在阿拉善的民勤人有的已经几代生活在这里,也有出生在民勤长在阿拉善的。本图片故事的主人老崔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阿拉善民勤人,妻子高娃是蒙古族。他们的家在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的树贵湖附近。由于老崔开办了牧家乐,我们去他家玩认识了他,并受到了他的盛情款待。</h3><h3>老崔三十多岁时,在高娃家的草场上挖锁阳、苁蓉时认识的高娃。高娃小时候患有鼻炎,母亲不知从哪里得到的偏方说是抽烟可治,于是让她抽烟。鼻炎没治好烟瘾倒是有了,抽烟还要花钱,母亲看不能治病就不让她接着抽了,可高娃又戒不掉就偷偷的抽,躲在羊圈里抽,(至今进到羊圈都有要抽烟的条件反射)到外面的牧场上抽。就这样遇到老崔后向他要烟抽,结下了这段姻缘。婚后育有两个儿子,大的上中学了,小的刚上学,孩子上学的地方都很远要住校,小儿子每一个月回家一次,大儿子要一个学期。孩子们上的都是蒙校,名字也是蒙古族名。这次只见到了他家的老二名字叫阿勒玛斯。经过两天的接触,看到了一个民勤人与蒙古族结合的家庭,他们已经融入到了大漠牧区的生活规律之中,他们与牧区的文化、生态、相依为命的牲畜等等都能和谐相处,平时的服饰已经汉化,但生活中依然遵循着牧区长久传承下来的习俗。一家人与大漠之中,做着自己该干的事,夫妻恩爱、孩子幸福,日子过的其乐融融。</h3><h3>他们的生活不为我们所熟知,看到他们又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反思。暂以图纪之。</h3> <h3>1,老崔的家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中,草场有6万亩,房前的五顶蒙古包是年前刚修建的,他也开始做牧家游项目了。</h3> <h3>2,2017.元月来到阿拉善右旗树贵苏木的老崔家,老崔和蒙古族妻子高娃用歌声用蒙族礼仪向远道而来的朋友敬酒。</h3> <h3>3,阿盟牧区蒙古族朋友聚会席间,会有在座的长辈说一段祝福语。图中的人是老崔的朋友老孙,他的太爷辈就从民勤迁到了沙漠中来,他手拿一块羊胛骨用蒙语正在颂一段祝福羊的咒语。</h3> <h3>4,在牧区,羊肉是待客的最普遍也是最好的食材,进餐的工具不是筷子是刀。</h3> <h3>5,老崔在席间为朋友唱蒙古长调时与小自己10岁的蒙族妻子高娃深情对视。</h3> <h3>6,汉族的红灯笼和蒙古族的五彩经幡共同装饰着老崔的家。</h3> <h3>7,老崔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工作就是生炉子烧早茶。</h3> <h3>8,喝过早茶后,老崔两口子开始料理牲口,为了挤牛奶老崔要把吃剩的骨头砍砸一番做好喂牛的准备。</h3> <h3>9,高娃每天去羊圈把羊放出来时总是要习惯性的点一支烟抽上,这个习惯是小时候在羊圈里偷着抽烟养成的。</h3> <h3>10,老崔拿着一个长杆要打落沙枣树上的沙枣,沙枣对于羊来说是一道美味,于是羊群习惯性的紧跟在老崔周围准备进食。</h3> <h3>11,老崔的小儿子阿勒玛斯,今年上小学一年级,由于住校一个月能回一次家。这是阿勒玛斯寒假回到沙漠家中的第一天,早上起床后在一年中最冷的时候穿着单薄的他就开始玩耍起来,身体结实让人想起了搏克手。</h3> <h3>12,大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阿勒玛斯知趣的一个人玩着足球,颠球时嘴里用蒙语、汉语混合读着颠球数。</h3> <h3>13,打理好羊群后,老崔拿出准备好的骨头,牛群会一路小跑的到他面前吃上一根骨头。</h3> <h3>14,老崔说,挤奶时喂牛吃骨头它就会很老实。</h3> <h3>15,挤牛奶是每天早上必须干的工作,挤奶时老崔只能打下手。</h3> <h3>16,家里现在有三头牛可以产奶,为了顺利挤奶高娃要把牛的腿绑住。</h3> <h3>17,早上总是两口子最忙碌的时候,家务活两口子分工明确,比如,炒菜老崔干得好,做奶皮子他就不行了得高娃来干。</h3> <h3>18,忙碌中的老崔遇见玩耍中的小儿子不失时机的抱住使劲亲了一口。</h3> <h3>19,高娃</h3> <h3>20,性格开朗的高娃对她的每一只羊都特别的熟悉。</h3> <h3>21,一只健硕的绵羊见到高娃后快速跑到她面前,高娃说这只羊是她灌大的,就像她的第三个儿子,根本舍不得卖掉。</h3> <h3>22,一头牛执拗的等在主人家门口,希望能得到点什么好吃的。</h3> <h3>23,老崔有事找挑担到小姨子家,高娃听说妹妹家的羊下了一对双胞胎,一定要让老崔用手机给她拍下来。图中是正在走向羊圈的老崔。</h3> <h3>24,这是老崔的挑担家,供奉了财神可以看出掌柜的是汉族。这种蒙汉通婚在阿盟牧区很普遍。</h3> <h3>25,刚进门不久,女主人高娃的妹妹萨日娜就开始煮肉准备招待客人了。</h3> <h3>26,老崔在为儿子和双胞胎羊羔合影拍照,一并完成了老婆交办的工作。</h3> <h3>27,独自玩耍的孩子。牧区地广人稀,就是邻居也要相隔十几里路,孩子的玩伴较少。图中老崔的小儿子阿勒玛斯独自一人在沙子上踢球。</h3> <h3>28,牧区的人家储存肉食的习惯是在一间凉房里把肉悬空挂起风干。没有冰箱我们的日子会感觉很不舒服。</h3> <h3>29,牧民的生活中很少产生垃圾,吃剩的骨头一定会被收集起来利用。但近些年饮料瓶子,玻璃的、塑料的成为了主要污染物。</h3> <h3>30,民勤人迁居沙漠后带来了汉族人的许多生活习俗,其中过春节放炮就是之一。</h3> <h3>31,沙漠中的高大乔木很少,沙枣树是最常见的。</h3> <h3>32,这种带盖的案板台据说是民勤人传过来的。</h3> <h3>33,年前竣工不久的蒙古包还没有怎么接待过游客。</h3> <h3>34,梭梭根堆起的柴垛,牧民家家必备的物资,蒙语称"扎嘎"</h3> <h3>35,巴丹吉林沙漠中的草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