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向幸福出发

老武

<h3>  在抚顺这个200多万人口的城市中,有一个都已经年过花甲的4000多人群体,他们显得那么微不足道,默默的生活在这个城市中。他们如同五瓣儿的丁香花,在丁香花盛开的季节里,你若不用心去找寻则很难觅到它们的踪影,可它们确实就生长在一簇簇的花团中。这个群体形成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其成员都是18、9岁的中学毕业生,他们曾经有着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名称和在一个特定的地域生活,他们就是抚顺赴昭乌达盟知识青年(抚顺昭盟知青)。</h3> <h3>  昭乌达盟是当年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行政地域名称,1969年7月划归辽宁省。1974年上半年辽宁省委决定开发昭盟,建设昭盟,动员应届中学毕业生到昭盟去。抚顺1974、1975、1976届毕业生中,有4000多人响应党的号召,到昭盟的翁牛特旗和宁城县插队落户,开启了他们的知青生活。1978年8月,因行政区划调整,抚顺知青全部返城,昭乌达盟成了抚顺昭盟知青魂牵梦绕的地方。1979年7月,昭乌达盟从辽宁省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83年10月10日,内蒙古自治区撤销昭乌达盟,成立地级赤峰市,昭乌达盟从此成为历史。但在抚顺昭盟知青心中,那里永远是昭乌达盟,在他们的心里,在他们的梦里,在他们的生命里。</h3> <h3>  当年去昭盟是需要勇气的。昭盟在哪儿不知道,感觉是一个离家很远的地方,只是听说气候恶劣风沙大,生活条件很艰苦,前面是一个充满未知的行程。但我们是出生在火红的年代,伴随着激情燃烧的岁月长大的一代,注定了我们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响应党的号召,一生交给党安排是我们的行动,到艰苦的地方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我们的志愿。就这样,4000多名抚顺昭盟知青怀揣理想和忠诚,带着踌躇满志的青春抱负,还有无法预知的未来,离开家乡,告别亲人,奔赴昭乌达盟那广阔的天地。应该说,当年这些热血青年的壮举为抚顺知青运动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作为抚顺昭盟知青的一员(75届),每当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在昭盟知青的艰苦生活中,我们学到了教科书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广阔天地造就了我们坚强的毅力和健康的体魄,收获了贫困年代最温暖人的东西,与当地农(牧)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真正懂得了什么是苦,什么是甜,使我们更加成熟,能够坦然面对未来的生活。昭盟知青的那段生活,在人生的旅途中是短暂的,但留下的记忆是深刻的,不想忘,也不能忘。 </h3> <h3>  2018年4月28日,近百名抚顺昭盟知青云集某酒店,欢聚一堂,“抚顺昭盟知青—乌兰牧骑”成立大会在这里举行(“乌兰牧骑”蒙古语中意为红色的嫩芽,意思是指一支年轻的、小型的红色文化工作队,所以后来翻译为汉语即为“红色文化工作队”)。这是一个由抚顺昭盟知青自发组织的文艺团队,用“乌兰牧骑”冠名,表达了抚顺昭盟知青对昭盟那片热土深深的思念之情,怀念在那里度过的青春岁月。用“乌兰牧骑”的方式向人们展示当年抚顺昭盟知青的风采,重新找回当年那份激情,面向未来,追求幸福快乐的生活,让人们记住抚顺昭盟知青这个群体。当“盟友情深”群主、抚顺昭盟知青—“乌兰牧骑”发起人吴雅菊女士宣布,抚顺昭盟知青—“乌兰牧骑”成立时,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火红的队旗在舞台上飘扬。而后,报名参加“乌兰牧骑”的知青们上台,用歌声、舞蹈、器乐,诗朗诵等方式展现他们精湛的才艺。看到这些花甲老人们在舞台上尽情的唱歌跳舞,你会感到他们的生活是那么的充实、幸福和快乐,演出过程中掌声不断。一曲大合唱《一生交给党安排》将演出推向高潮,“毛主席教导记心怀,一生交给党安排,笑洒满腔青春血,喜迎全球幸福来”。歌声中有我们曾经的理想、激情,有我们对那段昭盟知青岁月的回顾,有我们不忘初心,面向未来的情怀。抚顺昭盟知青—“乌兰牧骑”将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团队,它的成立为加深昭盟知青们的友谊提供了桥梁和纽带,为展现老年人幸福生活和施展才艺搭建了平台。</h3><h3> 为抚顺昭盟知青—“乌兰牧骑”祝福,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乌兰牧骑”精神发扬光大。</h3><h3> 为抚顺昭盟知青—“乌兰牧骑”喝彩,在广阔的天地里,与昭盟知青携手向幸福快乐出发。</h3> <h3>  当青春已成为一道远去的风景,我们都已过了花甲之年,开始了温馨从容的夕阳红生活,追求健康、幸福和快乐是我们不变的选择。当年在昭盟插队获得的精神财富已经深深的沉淀在我们的生活中,乐观、豁达、坚韧、执着和吃苦耐劳让我们在生活中果敢前行,成为生活的强者,因为我们是昭盟知青。</h3> <h3>(部分照片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