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华师大,毕业35年后,海外学子归心似箭,期盼着回去看您,并和所有的师生重聚一堂,𣈱叙别情!

Min Mei

<h3>华东师范大学,是我们人生浓墨重彩的转折点。</h3> <h3>1978年入校时的黄敏梅。</h3> <h3>穿着球衣兼校服的敏梅,曾经是师大校篮球队的一员。</h3> <h3>198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前,与恩师张作人教授依依惜别,合影于生物系樓前。</h3> <h3>三十年后旧地重游,在生物系樓前再次驻足,深切缅怀张老教授。</h3> <h3>三十五年弹指一瞬挥间,离开母校后的岁岁月月都一涌而上心头。</h3> <h3>赴美攻博,修博后,到药厂和生物技术公司从职搞研发,光阴荏苒,从事了一辈子令我喜爱的分子和细胞生物研究工作,直到数年前不慎摔伤,才退休并定居在美国旧金山。忆往昔,海外学子不忘初心,竭尽个人所能,砥砺奋进,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h3> <h3>1983年,当我向系主任报道的第一天,他很为我能开口与他用英文对话而惊㤉。第一学年的病毒学考试结束后,美国同学们都去派对庆祝了,我依从以前在华上学时的试后习惯,向主考老师索求最完美的标准答案,他先是略显意外地一楞,少时微笑着抽出一纸给我,原来竟是我的答卷!当然我得了"A"!我是微生物系招收的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研究生,自此以后,系里每年都招取华生,并每每征听我对招生的意见,我为自己能为华师大母校争光,成功地立足于美国高校而自豪。</h3><h3>1989年,石溪纽约州大的校刊报道了系主任为优秀博士研究生黄敏梅等颁发爱尔维-阿伯拉姆奖的新闻。</h3> <h3>1989年敏梅获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分子微生物博士学位,丈夫是上海二医78级毕业生,同校同期攻得病理学博士学位。</h3> <h3>1990年起,敏梅在附属于著名藤校宾夕法尼亚大学的Howard Hugh’s Medical School 内跟从名师修了两年博士后。</h3> <h3>1992年,敏梅随博士后导师北上波士顿,在她开创的药公司研发新药,一干五年,直到导师转入哈佛大学医学院任教,敏梅转职至美西旧金山湾区的数家生物科技公司继续多项科研。</h3> <h3>这些科研文章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而言,于海外学子们之中,算不了什么,但这是在文革中蹉跎了10年岁月,三十多岁刚走出师大,四十多岁修毕博士,五十多岁始踏入医药行业间的敏梅,用远离祖国和高堂,舍别親子和亲友的牺牲换来的!如今子欲养而亲不在,萦绕在怀的是宿愿 "我还能为祖国,母校和朋友们做些什么?" 乐于助人,大爱无疆,是自然而然的。</h3> <h3>2016和2017年,生物系78级的敏梅和77级的学长董牛代表华师大在美西旧金山湾区的联谊会于校友日返校向母校致意,受到校方负责人邢和祥老师的热情接待。</h3> <h3>金秋时节,母校张巨榜欢迎校友,令我这阔别了三十多年的海外学子,油然而生激动之情!</h3> <h3>可惜没有见到一位昔日熟悉的老师和同学,想必是大家各有所忙吧?</h3> <h3>母校更秀美了,让人留连久久而不舍离去!</h3> <h3>不相识的小师妹们与我擦肩而过,回望她们短裙长发的背影,想起这样的穿着打扮于我们当年在校时是触犯校规的呀!不觉暗自窃笑,感慨校风随岁月而起的悄然巨变。</h3> <h3>最近闻得我们华师大生物系78级老同学中竟有一位没有拿到毕业文凭和学士学位证!那位同学是陶京。据我所知,他修完了所有应修的课程,参加过动,植物野外实习,教育实习,完成了毕业论文,合影于1982年的生物系全体师生毕业照之中 ,(陶京是第三排左起第五人),他完全应该属于合格的毕业生。听说陶京同学因从师大生物系毕业后,选择自费留学而没有能参加国内被分配的工作,一身不能二用,个人前途选择出国继续深造是改革开放后的国家政策所允许的,也被众多学子包括我实践过的,不应影响文凭和学士证的获得。</h3> <h3>没有华师大授于的生物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文凭和学士学历证书作支撑,在出国后,陶京无法申请进入生命科学专业的研究生院深造。但他仍坚持顽強努力,改学国际贸易,取得了本科毕业证书,继而经商,如今是取得了加拿大国籍的成功商业人士。</h3> <h3>2012年,陶京和78级的老同学们欢聚一堂,重游天目山,我们曾经完成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旧地,他的拼搏精神和取得的成功,受到老同学们的赞赏和祝福。</h3> <h3>当年的政治指导员张建发老师,在我们毕业后也下海经商了,2012年他和经过海外专业商业训练的陶京,在天目山重聚,自然有很多的心路历程可以分享。</h3> <h3>2016年,阔别祖国近四十年的敏梅回到上海,与包括陶京在内的多位老同学们亲切聚会。</h3> <h3>曾令我们失学十年的文革历史造成了78级入校同学之间年龄差别奇特之大。敏梅属老三届,已近古稀而步入退休,而年轻十多岁的陶京弟仍年富力强,事业如日中天。然而我们在一起,不知不觉中竟忘记了年龄的差别,既唏嘘我们分居于海外天涯之远,也互相欣赏別后彼此各有所成,共享小聚之快乐。</h3> <h3>母校的一角如此静谧。2018年是我们77,78级进校40周年,想必今年的校友日定会热闹非凡。海内外老同学们都在热切相约共赴此聚,期盼着 "一个也不少"地看到所有的同窗好友,包括陶京弟也能从组织上回到我们毕业生的行列里来。能为母校献上我们的绵智薄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