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国家博物馆——陶瓷雕塑展

贝加尔湖

<h3>仰韶文化</h3><h3>(约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h3> <h3>裸体浮雕彩陶壶</h3><h3>马家窑文化(约距今公元前3200年——公元前2000年)</h3> <h3>青瓷羊形烛台</h3><h3>三国.吴(公元222年——公元580年)</h3> <h3>牛车人物瓷俑</h3><h3>东晋南朝(公元317年—公元589年)</h3><h3>2005年广西贺州蒋军山出土</h3> <h3>画像砖</h3><div>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div><div>1958年河南邓县学庄出土</div> <h3>身披盔甲的战马。</h3> <h3>龙</h3> <h3>凤</h3> <h3>翩翩起舞</h3> <h3>每一块砖上的画都是独立的!</h3> <h3>陶马</h3><h3>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81年)</h3><h3>长长下垂的马鞍,当时应该还没有硬桥马鞍,所谓的马鞍就是一条毯子。</h3> <h3>黄釉乐舞图瓷扁壶</h3><h3>北齐(公元550年——公元577年)</h3><h3>1971年河南安阳出土</h3><h3>壶的两面模印西域人表演胡腾舞的场面,胡腾舞以旋转、踏跳、腾跃为特色 ,以琵琶和横笛为主要伴奏乐器。</h3> <h3>安济桥石栏板</h3><h3>安济桥就是赵州桥,隋(公元581年-618年)</h3><div>长 212 厘米,高 84.5 厘米</div><div>1953年河北赵县出土</div><div> </div><div><br></div><div>此物为安济桥栏板构件,长方形,两面雕龙。正面双龙周身鳞甲,身体相向似钻穿栏板,头相背,前爪互推。背面两龙相对而驰,身体绞缠,后肢撑地。</div><div> </div><div><br></div><div>安济桥位于河北赵县,又名赵州桥、大石桥。唐玄宗时宰相、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被贬为幽州刺史的张嘉贞所做《石桥铭序》称:“赵郡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div><div><br></div><div>此物是修复安济桥时从桥下淤泥中所得。当时总计从河床挖出大小桥石1200余块,但拼接较为完整、有雕刻和铭记的石头不多,包括栏板、狮子、仰天石、望柱、桥面石等,另有唐修桥记铭刻1块、明修桥记石碑2块及有题刻的残石6块。有雕刻的栏板20余块,分属于隋代原物、唐五代、五代宋初和金时期。其中,各式雕龙栏板计7块,本栏板是其中之一。此类栏板,石质青白,龙的形态生动有力,根据其造型风格及《石桥铭序》“其栏槛华柱, 斵龙兽之状,蟠绕拏踞,睢盱翕歘,若飞若动”的描写,被认为是隋代安济桥的原物。</div> <h3>骑马女陶俑</h3><h3>隋 (公元581年——公元618年)</h3><h3>湖北武昌出土</h3> <h3>白瓷龙柄传瓶</h3><h3>隋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h3><h3>1957年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h3> <h3>三足狮子纹银盘</h3><h3>三足指盘子三足,而不是狮子三足。</h3> <h3>鎏金葵口三足狮子纹银盘</h3><h3>唐(公元618年-907年)</h3><div>高6.7厘米,口径40厘米</div><div>1956年陕西西安八府庄东北出土</div><div> </div><div>银盘作葵瓣形,下面附有浇铸的卷叶形三足,盘中饰一回头嘶吼的狮子,宽边沿,盘缘饰牡丹花纹,正是盛唐时期金花银盘所具有的特征。</div><div> </div><div><br></div><div>唐代银盘发现甚多,其中带足者有10件之多,多数是三足,少数为四足,保存完好的都是卷曲式的足。如河北宽城出土的鹿纹菱花形银盘、日本正仓院藏鹿纹葵花形银盘、折枝花菱花形银盘、内蒙古昭盟摩羯纹葵花形银盘等。唐墓壁画中也有大量金银器物的形象,房龄大长公主墓前室壁画中就描绘了两个卷足盘,一个为五足圆盘,另一个是四足多曲盘,而这种样式无疑取材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器物。</div><div> </div><div><br></div><div>中国本土不产狮子,它主要产于非洲和西亚。唐代之前虽有狮子从西域进贡,但由于路途遥远,到达中原很不容易,而且这种猛兽不易豢养,一般很难见到。隋唐时期由于丝绸之路</div><div>的安宁,西域商人往来不绝,西域国家向唐代皇家进贡狮子的也更多了。从中国的古代文献里,可常常看到西域国家向中国献狮子的记载,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康国贡献了一头狮子,太宗命虞世南做《狮子赋》赞誉,其中不仅介绍了狮子运来途中的艰险,也具体描绘了狮子的外貌和威猛,“瞋目电曜,发声雷响。拉虎吞貔,裂犀分象”。其他一些进贡的狮子来自吐火罗、米国、波斯以及大食国等。</div><div> </div><div><br></div><div>唐代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工匠们融会贯通,汲取外来文化的长处,将外域纹样与传统纹样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器物,使得金银器装饰纹样、器型及制作工艺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div> <h3>吼狮!</h3><h3>雄姿英发!</h3> <h3>突厥石人</h3><h3>唐 (公元618——公元907年)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现</h3><h3>突厥民族有在墓前立石人的葬俗 ,其石人一般右手托杯与胸前,左手在腰间握长刀。</h3> <h3>三彩绞釉陶狩猎骑俑</h3><h3>唐 神龙二年(公元706年)</h3> <h3>三彩釉陶胡服牵马俑</h3><h3>唐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h3> <h3>三彩釉陶马</h3><h3>唐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h3><h3><br></h3> <h3>三彩釉陶胡人骑卧驼俑</h3><h3>唐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h3> <h3>黄釉陶胡人俑</h3><div>唐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div> <h3>描金石雕武士俑</h3><h3>唐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h3> <h3>彩绘浮雕武士石刻</h3><h3>后梁(公元907年——公元923年)</h3><h3>墓主曾是唐朝任命的文武节度使。</h3> <h3>石雕舍利函</h3><h3>辽 乾统五年(公元907年——公元1105年),20世纪50年代北京朝内大街原文化部南侧出土。其四侧面雕有佛、菩萨、罗汉、力士和供养菩萨等佛教各种神祇30余尊,可以一览辽代佛像艺术的全部风貌。石函整体呈长方形,长95厘米、宽62厘米、高40厘米。中有凹槽,奉置舍利。可惜上面的函盖丢失。四侧面分别高浮雕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四个重要场景:世尊涅槃(正面)、缠裹世尊(右侧)、升棺说法(左侧)和荼毗舍利(背面)。</h3> <h3>盛放舍利的盒子被称为函</h3><h3>世尊涅槃(正面)</h3> <h3>缠裹世尊(右侧)。</h3> <h3>升棺说法(左侧)。</h3> <h3>荼毗舍利(背面)。</h3> <h3>绿釉"杜家"款璎珞纹净水瓶<br></h3><div>辽 (公元907-1125年)</div><div>高24.1厘米 口径10.6厘米 北京密云冶仙塔基出土 </div><div><br></div><div>净瓶为佛教用器,源于佛国印度,僧侣游方时可以随身携带用以贮水或净手。一般从肩部的流口部注水,从长长的管流中倒出。瓷质净水瓶流行于唐代、宋代及辽代。此净水瓶的特别之处在于瓶体刻"杜家"款。<br></div> <h3>石雕菩萨坐像</h3><h3>唐(618——907年)</h3> <h3>繁塔砖</h3><div> </div><div>北宋(公元 960 年 -1127 年)<br></div><div>长 30.2 厘米,宽 30 厘米,厚 11.5 厘米</div><div>河南开封出土</div><div> </div><div>此物为繁塔浮雕砖之一,正中深凹处为圆形佛龛,浮雕人像高鼻深目、大耳,为一胡僧。僧人身背经箧,手持拂尘,一只虎紧随其旁。这是唐宋时期比较常见的“行脚僧”图,描绘的是西域胡僧东来传经授法的情景。宋代《事林广记》中《僧祇律》详记行脚僧行李及上路时的负荷方法,且每一种应用器物在身上都有一定的位置,不得稍见紊乱。每一行动,更必遵守律例制度。此件图像资料,恰恰可与行脚僧的文字注解相互印证。<br></div><div> </div><h3>繁塔位于北宋东京(今河南开封)城南天清寺中,又称天清寺塔,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建成,为六角九层阁楼式砖塔,是当时开封最高的塔。天清寺元末毁于兵火,九层繁塔因雷击遭到部分损毁,元代只残存三层,清代在第三层上建起一座六级小塔,现存塔高31.67米。繁塔的内外壁镶嵌着数以千计的琉璃砖,每块砖一市尺见方,为凹圆形佛龛,龛中有佛像凸起,一砖一佛,趺坐其中,佛像姿态、衣着、表情各具特色。其中有端坐在单莲座或束腰莲座中的佛像、手执各种法器的佛像、骑青狮的文殊和骑白象的普贤二菩萨、六臂或十二臂的观音菩萨,表情细腻,生动逼真,颇具艺术价值。</h3> <h3>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坐像</h3><h3>宋(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h3><h3>此尊菩萨头戴花冠,身披被帛,胸饰璎珞,下着长裙,长裙色彩鲜艳,覆座垂地,裙腰结帶,腰带饰宝珠,自然垂落,菩萨右手持莲花,左腿下垂足踏山石,冥思遐想,神态安闲!</h3> <h3>开宝寺塔龙纹砖</h3><div> </div><div>北宋(公元 960 年 -1127 年)<br></div><div>长 33.5 厘米,宽 20 厘米,厚 6.8 厘米</div><div>河南开封出土</div><div> </div><div>此砖为开宝寺塔雕砖,砖面模印行龙。<br></div><div> </div><div>开宝寺塔位于北宋东京(今河南开封)城北开宝寺中,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原为木塔,后焚于大火。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改建为砖塔,采用28种赭色琉璃砖镶砌。由于岁月的剥蚀,此塔原来的颜色已模糊不清,呈现黑色,所以又有黑塔之称。因塔的外壁全部用深褐色琉璃面砖,庄重凝厚,元代以后人们俗称之为“铁塔”。<br></div><div>开宝寺塔为琉璃塔中的杰作。在建筑上模仿了原木塔的平面、高层和可登临性,变木建筑构件为琉璃面砖瓦,克服了木塔易燃的危险。由于自身的装饰特点,铁塔也是一座完美的巨型艺术品。远观,浑然如铸,气势惊人;近看,自下而上,遍身浮雕。由表及里,大至塔顶飞檐斗栱,小到勾头、滴水,精雕细刻,集北宋琉璃工艺之大成。</div> <h3>钧窑天蓝釉三足炉<br></h3><div>宋(960-1279)</div><div>高9.8厘米,口径11.4厘米</div><div>北京庆寿寺(俗称双塔寺)出土,首都博物馆收藏。</div><div><br></div><div>此炉洗口,束颈,鼓腹,下承以三兽足。内外施天蓝色釉。内心无釉,口沿处釉垂流露出胎色。釉层凝厚有气泡。胎体呈灰色。外底无釉,墨书“庆寿水陆供圣”六字。</div><div><br></div><div>钧窑天蓝釉三足炉 典型的钧窑的晕染风格,色泽鲜艳,层次丰富,通过在控制釉中一些特定金属元素的含量和烧制温度达到,称为“窑变”。</div> <h3>釉陶五角花冠频伽</h3><h3>西夏 (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h3> <h3>灰陶四角叶纹花冠频伽</h3><div>西夏 (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div> <h3>黑釉胡人驯狮纹枕 </h3><h3>金(1115-1234年)首都博物馆藏 </h3><h3>金中都城内不仅居住着许多隋唐时期幽州胡商的后裔,还有来自中、西亚各国和地区的使节、商贾、工匠和艺人。此枕所反映的正是昔日中亚艺人驯狮在其表演的情景。</h3> <h3>龙泉窑青釉凸龙纹盘</h3><div>宋(公元1127-1279年)<br></div><div>龙泉窑从宋代始烧,一直到清朝,南宋为龙泉窑烧制的高峰,采用薄胎厚釉的技术,多次上釉,烧出龙泉窑最好的釉色-粉青、翠青、梅子青。此盘心贴两条相向的翼龙 ,釉色青翠。</div> <h3>双凤麒麟纹石雕</h3><h3>元 (公元1206年——公元1368年)</h3> <h3>钧窑天蓝釉贴花兽面纹双耳连座瓶</h3><div>元(1279年-1368年)</div><div>高 63.2厘米 底 17.5厘米 口径16厘米,</div><div>西城区新街口后桃园元代居住遗址出土</div><div><br></div><h3>瓶连座瓶的造型天马行空,两个耳是摩羯(龙首鱼身)纹,瓶腹有兽面纹,应该是贴上去烧制的。<br></h3> <h3>三彩菩萨坐像</h3><h3>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h3> <h3>孔雀绿釉荷叶式洗</h3><h3>清 康熙(公元1662年——公元1722年)</h3><h3>此洗因其釉面成色翠绿,透亮似孔雀羽毛之色,而称为孔雀绿釉,是一件十分精巧雅致的文具。</h3><h3><br></h3><h3>不禁感慨:拥有这样精美文具的人,字写的怎么样呢?</h3> <h3>霁蓝釉瓶</h3><h3>清 雍正(公元1722年)</h3> <h3>窑变石榴樽</h3><h3>清 雍正(公元1723年——公元1735年)</h3> <h3>乾隆朝代的石榴樽,现存于首都博物馆。</h3> <h3>紫地珐琅彩花卉纹瓶</h3><h3>清 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h3> <h3>景德镇窑青白釉饕餮纹双耳三足炉</h3><h3>此炉仿青铜器造型,腹部刻青铜器上常有的饕餮纹。</h3><h3>饕餮是传说中的一种贪吃兽。</h3> <h3>青玉六蜻蜓环耳双联洗</h3><h3>清 (公元1644——公元1911)</h3><h3>文房陈设之一:笔、墨、纸、砚、洗、笔筒、笔架、镇纸、砚屏。</h3><h3> </h3><h3>一件高档次的精美文具!用来洗笔会不会浸染了青玉?好奢侈啊!</h3> <h3>心灵的外衣</h3><h3>一座国外雕塑</h3><h3>作者:奥地利 安娜.高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