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武夷

晨玫

<h3>南国的榕城,七月酷暑。当翘首以待的″武夷知青农场三十周年聚会″正式摆上了同学会的议事日程时,百多位人到中年的老知青蕴藏在心灵深处的情感漾起了层层微澜。</h3> <h3>联络处的热线电话铃声不断。敲定了出发时间,有单位的人便提前请假,身居要职的得安排妥工作,体质欠佳的养精蓄锐,主妇们更要将一家老小的方方面面考虑周全方能脱身。诸如此类颇费心思的麻烦事,在那股子难以抑制的激情面前,似乎都算不得什么了。</h3> <h3>整理行囊是女同学再重视不过的,不是有″衣锦还乡″一说吗?带上最亮丽的服装,为山清水秀的第二故乡增添姿色。</h3> <h3>长途跋涉,彻夜未眠。车过武夷宫,心跳加速。一双双急切的目光眺望窗外,寻觅九曲溪畔昔日的农场。远处,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中自成景观的一溜房舍,终于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h3> <h3>及至踏上这块魂牵梦萦的土地,面对历经劫难满目苍凉的残墙断垣,远眺的那分美丽荡然无存。百般思绪,千种情怀,颤栗的心阵阵作痛。呵,这就是如火如荼的1965年206位热血青年安营扎寨的大本营么?那一排排雪白的粉墙呢?每每回荡着小伙子姑娘们欢乐歌声的长长的走廊呢?夜幕降临,将疲惫不堪的年轻人拥入怀抱的寝室呢?记忆中那顶曾为我挡风遮雨蔽日的斗笠还塞在缺块玻璃的窗户上呢。瞧,就连那两扇厚重的大门也被胡乱堵塞的土块所代替。听说1969年农场解散、全员插队之后,这儿便成了″难民营″,而后又成了猪圈、牛棚……</h3> <h3>三十年仅仅是历史长河的一瞬间,可这儿却仿佛经历了整个世纪。不是常说″岁月不饶人″吗?无情的岁月岂止不饶人,眼前这幢才盖三十年的房子已″垂垂老矣″。所幸人们对它仍一往情深。就在这貌似丑陋的房前,人头攒动,他们频频高举的照像机,摄下一个个珍贵的历史镜头,为不了情作证。</h3> <h3>我颇为感动地注视着烈日下忘情的人们,一扫失落,我的心胸豁然开朗。农场,不也有过值得骄傲的昨天吗?高亢、激越的″武夷晨曲″曾经响彻在这一方热土的上空,唤醒沉睡的田野和山峦,迎来东方冉冉升起的朝阳。</h3> <h3>″滚滚九曲水,巍巍武夷山,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走到一起来了。离开了城市,告别了父母,像雄鹰,像海燕,穿过云层,冲破骇浪,勇敢地奔向前方。我们像初升的太阳,我们是新时代的主人,结成一个坚强的整体,燃烧起青春的火焰,迎着共产主义的曙光前进!前进!″</h3> <h3>物资精神极度匮乏的穷乡僻壤,振奋人心的场歌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扎根山区,建设祖国!″豪迈的誓言在胸中激荡。与天斗,风吹、日晒、雨浇、霜打;与地斗,耕种、收割、造林、伐木。磨出一手老茧,炼就一副铁肩。夕阳西下,牧歌唱晚,田埂漫步,九曲溪学游泳急流搏浪,擎火把办夜校执鞭任教。</h3> <h3>1969年暮春,农场在突如其来、席卷神州大地的插队飓风中土崩瓦解。蹉跎岁月,风雨人生,历经磨难。豆蔻年华锤炼的坚忍不拔的顽強意志,为民族命运分忧的奋斗精神,支撑着身处逆境的人们鼓起勇气,扬起生命的风帆执着追求。用悲壮的奋斗之歌弘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让生命经历春天的蓬勃,夏天的繁茂,秋天的成熟。</h3> <h3>我环顾四周那一张张神釆飞扬的面庞,目光流淌着深深的眷恋。青春不再,真情依旧,数十年患难与共的友谊刻骨铭心……</h3> <h3>″瞧这些大人,不拍青山绿水,竟然和破房子合影个没完。″耳畔传来蜜缸子里泡大,如花似玉的下一代的几声嘀咕。我可爱的孩子们呵,他们怎能理解父辈的情愫。莫只顾自我陶醉,将子女们冷落在被遗忘的角落。牵上他们的手,沿着当年的足迹,现身说法娓娓而谈。尽管中国不会再回到让应受教育的学生,以上山下乡为谋生手段的年月,并不等于让人们忘却一代人不安贫知命的奋斗故事。改革开放阔步前进的中国,需要大力弘扬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需要大力弘扬为国分忧的爱国主义精神。</h3> <h3>我默默地把这两代人心灵沟通的一幕幕收诸眼底,双眸泛起一层柔柔的涟漪……</h3> <h3>注:《重返武夷》发表于1995年8月29日《福州晚报》,入选《1978——1998福州散文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