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东海岸自驾游(二)

李一建

<h3> 第五天(12/4)景点就是威尔士岬国家公园。之所以定计划时候选择露营一晚,就是因为这个公园太大,头天晚上住在公园里,才能够充分利用有效时间,游玩的比较尽兴。</h3> <h3> 公园三面环海,一面是山。整个公园里能够车开上去的最高山是Mount Oberon Summit。它位置最高又四通八达,可以由此进入不同的景点。</h3><h3> 但是山顶面积有限只十几个停车位。不知夏令时如何,我们昨天是下午三点钟到这里,上山的路就不能进了。因为山顶没有露营地,下午这时到山顶,无论你去那个露营地都不可能天黑之前到达,景区为了游人安全。下午很早就不允许开车上山了。我们在出发之前看攻略时候知道这个情况,采取住在公园里早上就可以顺利开车进山了。<br /></h3> <h3>  因为山上停车位少,景区为游客在各露营点开设通往到山顶的定时免费班车,班车是一个中巴托着一个行李车。一般人们都是坐班车到这里,再从这里背着行装到其他露营点。从这里到各个景点都是步道,没有汽车道。</h3> <h3> 这只是在山顶通往一个方向的路标,其他两个方向还有不同的景点。所以这是通往其他各景点的中枢。</h3> <h3> 考虑到这里停车位很紧张 ,我们早上没有吃早餐第一个景点就是Mount Oberon。我们到达时山上只有三辆车。</h3><h3> 尽管这里四通八达,但是我们没有准备长距离步行,计划走最容易的一条路,时间控制在1半小时左右。主要是看看这里原生态的动植物。</h3> <h3>  我们开始延山路走的时候人不多,因为班车8点才开始发车,当我们回程走的时候,开始看到了游客,但是像我们俩这样只手拿登山杖,什么东西都不背,完全轻装上路的人还真没有。他们都是短打扮、大背包。</h3> <h3> 我们不再有年轻人的体力,不可能像他们那样在高峰入云中,看青山的妩媚;在跌宕起伏的山峦中,寻游山的乐趣。我们只能在短途行进中品味一下观碧树盘根、赏林中飞鸟的趣味,体验一下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感觉。</h3><h3> 见好就收一个多小时体验结束,回到车上吃了早饭,赶快下山把这宝贵的停车资源留给真正需要的人。开始了由游山模式转到玩水。</h3> <h3> 第二个景点是Viewing Area,这实际是一个海湾,即可下去近游,也可以远观海湾全貌。看通往沙滩的路上,由于海风的作用,原始林木枝干形态各异。在这里很难找到有腰板儿挺直的树木。</h3> <h3><br></h3> <h3> 站在高处看海湾,觉得海湾还是远观的感觉更好。整个海湾像一轮硕大的弯月,再狂野的海浪进入弯月的怀抱,都变得平静、温顺了。这里的海浪失去了一浪激起千层雪的气势,只是用那洁白的浪花抚慰海湾那弯弯的臂膀。<br /></h3> <h3> 今天第三个景点Squeaky Beach。这里绝对是步行者的天堂,你走在松软的沙滩上,随着你脚步的频率,脚下吱吱作响,沙砾在为你的步行奏乐。</h3> <h3> 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杉叶藻,属于藻类植物应该是生长在水里,通体呈翠绿色。但它们在这饱含盐分的沙滩上,依然倔强地生长着。在不适应它们生存的环境下,聪明的植物被迫脱掉了原有的翠绿服饰,以更加绚丽的色彩,向人们展现它们的存在,它们的生活态度。说实在我已经被它们这种在恶劣环境下,变得更加灿烂多彩的精神所感动。</h3> <h3>  在这片沙滩上,和细细沙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巨大的彩色岩石。</h3> <h3> 他们相互依偎着,相互依托着。我坐在这里静静地体味着他们用无声的语言,讲述地壳变化的历史和自然界变迁的故事。<br></h3> <h3>  第四个景点靠近公园人口最近一个beach。但是我觉得这段路的景致更有看头。</h3> <h3> 在去往新的海滩的路上,一只正在觅食的袋鼠起身看着我们一点靠近。它一点都不害怕,最后我停下车给它拍照,它不但没走,还站起身特别配合地摆起Bose。看它耳朵上带着跟踪芯片,证明这是一只在册级别的袋鼠,不管它在何处都有活动跟踪的。</h3> <h3>  这个海湾植被就都是绿郁葱葱,这里海风相对小很多。逐渐靠近公园门口了。</h3><h3> 我们准备结束今天的行程。这一天我们在威尔逊岬国家公园主要是看海,这是澳大利亚大陆最南端的海角公园,它离塔斯马尼亚直线距离最短。前几年姐姐他们来澳洲我们自驾到昆州,去了澳洲大陆最东端新洲的拜伦湾。到目前为止我们去过澳洲大陆的东南两端。</h3><h3> 下次如果有机会再来此地游玩,准备充分些在这里多呆几天,进到山里看看。我们虽然没有可能背着帐篷进山。但是提前在公园网站上预定景点营地帐篷,将会使进山的路途轻松多了。</h3><h3><br /></h3> <h3>  公园离今天的住宿地moe还有130公里。今天民宿是在一个新建小区,她家房子盖完不久,后院和围墙还都在建设中,刚刚达到入住条件就在爱彼迎网站上传了房源。我们在谷歌地图输入她家地址根本找不到,房东昨天就给我们发了路线说明。一般中文路线说明我们都要琢磨、琢磨才明白。可这是一大段英文路线说明,我们找这个住处转了好几圈。好在路上车不多,不行就靠边停车,对着说明回想这是第几个路口了。最终我们还是靠着英文路线说明。找到了这个连谷歌地图都没有的住宿地。</h3><h3> moe实际是一个很漂亮小城市,只是我们好容易找到住地,不敢随便再出去逛了,只是开车到附近超市买点吃的,赶快回来了。天色一黑我们恐怕按照地址说明书都找不到家了。</h3><h3> 昨天在营地睡得不踏实,我们在这里可算是踏实了,一觉睡到大天亮。早上醒来一看主人的家人,都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他们家里就我们俩了。房间客厅里有一个小摄像头,连着主人手机。我们起来厨房做早餐,主人远程监控知道我们已经起床了,吃早饭时我手机就收到女主人问候和嘱咐,告诉我们走时把钥匙放在何处。这就是自主入住的好处,客人完全按照自己作息习惯起床,而不用考虑主人的工作和生活安排。</h3> <h3>  第六天(13/4)上午我们从驻地出发,来到这热带雨林公园。因为还不到9点,公园服务中心没有人,但是它的指路牌已经很清楚标明,两个景点是两个不同方向,车程都是8公里。我们先去(Tarra Valley)</h3> <h3>  这实际上是个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驱车8公里都是在景区外围行进。道路很窄,弯道也多。如果对面会车必须减速。我们因为道路不熟悉,所以车速一直低于规定的时速。中途后面有一辆车跟在我们后面,但是澳洲人开车真是很规矩,既不超车也不按喇叭。直到我们向公园停车场转的时候,他才提速从我们车后超出。</h3><h3> </h3> <h3>  这个地方基本没有游客,我们进门看到一对夫妇刚刚出来,他们简单向我们介绍游览路线。景区虽然很大,但供游人浏览的步道有限。这里只此一条路,围绕一个山洼绕一圈,不用担心迷路。停车场这时就我们一辆车。也就意味者整个景区就我们两个人。</h3> <h3>  进入步道,高高低低、密密麻麻各种植物盘根错节,高耸入云桫椤属蕨类植物遮天蔽日。这种蕨类是植物活化石,人们称它为恐龙级别的植物。今天这古老物种在适合它生长的地方,居然也能长的如此茁壮。</h3> <h3>  这是一个特别适合老年人游玩的景点。可以说是在绿色植物包围下漫步。因为高大树木和茂盛的枝叶,形成超大植物天蓬,在步道行进基本看不到多少蓝天,只有脚下走的这条路是没有植物的。路旁是湍流不息小溪,林间鸟鸣声与你交谈。路途不长还很平缓。</h3> <h3>  这里的树木都是被厚厚寄生苔藓包裹着。苔藓植物是无花无籽,它完全是靠菌胞繁殖,对生长环境要求很高,既要潮湿又要有一定散射光线,最重要是空气洁净程度要相当高。人们常把寄生苔藓作为空气质量的检测仪。在这里我们看到这苔藓都能长出枝叶,可见这的空气洁净程度非同一般。</h3><h3><br></h3> <h3> 在公园门口遇到夫妇就告诉我们,如果不走回头路,右边这条路会遇到有一颗倒了的大树,通过时会比较困难。但是我们还是不想走回头路坚持从这条路进入。好在我们身高、体重和老外比起来都属低级别对,如果是级别较高的老外估计就只能放弃了。</h3> <h3>  不要对这个瀑布给予太大希望,实际上它就是从高处流下的小溪。</h3> <h3> 离开第一个景点,依靠GPS找到第二个景点。这个景点供游人浏览的地方更小一些。因为它是在山上,景点周边公路景色也是相当不错。</h3> <h3> 网上看到在这个景点附近,还有一个在树上搭着栈桥,人在树上行走。但是我们没有找到,也不想为这个看点耽误太多的时间,因为今天是周五,计划在晚高峰之前到达墨尔本住处。</h3> <h3>  还好我们按照计划下午2点就找到住宿地,因为入住时间是下午三点以后。我们把车停好后,准备墨尔本游览放弃驾车出行,全部是采用绿色出行方式。</h3><h3> 墨尔本公共车上没有购票设备,所有交通工具都是通过维州交通卡刷卡消费。要想绿色出行第一个环节就是到购买维洲的myki卡。</h3><h3> 到了墨尔本感觉中国人更多了,卖交通卡小店就是中国人开的,像是母女俩经营的。维州老年交通卡购买很简单,我们还没有出示老年卡,她们就说二位都到65岁了吧,可以买老年交通卡,这样卡和交通费都是半价。当她们知道我们在这里只待两天,又有一天是休息日,建议我们每人充值10刀就够了,这个卡三年有效。</h3><h3> 看天气预报周六墨尔本要下雨,所以我们想今天下午就进城逛逛。她们特别热情地向我们推荐省时省力的换乘路线。</h3> <h3> 离我们住地最近的就是109路有轨电车。盒子山(box hill)是墨尔本最大华人聚集区。我们到了这里直接转地铁🚇。避开了地面周末交通拥堵,很快就到了市中心。</h3> <h3>  墨尔本开车真的很不容易,他们环城有很多有轨电车。轨道在马路中间,有轨电车进站停在马路中间,候车人要从马路边走到马路中间上车,这要是在国内简直不敢想象,这多危险。但他们这里就行的通,因为有轨电车一进站,不管什么车辆,汽车🚗,自行车🚲都停在🚃后面,把行车道腾出来供乘客上下车。</h3> <h3> 出地铁不远就是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美术馆是不需要门票的,进门存包即可,下午5点左右闭馆。我们一看时间还来的及,抓紧时间进馆浏览一下。</h3> <h3> 一进大厅,硕大雕塑群展现在大厅正中央。这个雕塑可能老外认为它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但是如果让我们国人来看,就觉得不是融合而是冲突,怎么能够在佛身上这样肆无忌惮放纵呢?!</h3> <h3> 琉璃的屋顶,在光影作用下形成了色彩斑斓的空间。</h3> <h3>  馆内的天花板、墙面装饰都由不同的艺术风格构成。</h3> <h3>  这里很多英国画家的油画</h3> <h3>  我更喜欢油画展示和家居环境相结合,不同的油画风格应与不同家居功能融为一体。</h3> <h3>  这里还有中国元素展览品。为什么说是中国元素。因为这里很多瓷器,不是产自中国,是法国仿制品。</h3> <h3>  专门有一个馆是为中国年轻服装设计师郭培作品设立的。这个馆和其他馆比较起来,视觉冲击力更强,有背景音乐和灯光变化。整个馆都是他一个人服装设计作品。</h3> <h3>  我们从展馆出来,漫步在墨尔本市中心,感觉墨尔本和悉尼虽然都是澳洲大城市,但是两个城市感觉还是有所区别的,这里的人更显悠闲、浪漫,到处都有些艺术气息。少了一些步履匆匆的身影。周末联邦广场周边人还是比较多。</h3> <h3>  第七天(14/4)这天是周六早上出门天就阴沉沉的。我们原计划就是要在文化艺术之城看看展览,刚刚下车走了一段路,下起雨来了,快步向墨尔本博物馆走去,躲雨看展览。</h3> <h3> 没想到还没有开始卖票,买票队伍已经开始转圈了,看来今天下雨,人们带孩子玩最好的选择就是室内看展览了。我们想先在休息区等等,人少了再买票进去,没想到越等人越多,抠门的老公由此找到借口了,现在雨小了, 咱们别排队换个不收门票的展览看看吧。在我的坚持下,我们还是走进排队的长龙。到了我们这,拿出老年卡准备购票时,人家说,看博物馆老年人免票。</h3> <h3> 看完展览出了博物馆,雨过天晴。秋雨过后在皇家博物馆周边走走停停也很惬意。</h3> <h3>  随后乘车来到国家图书馆。周日这里依然座无虚席。</h3><h3><br /></h3> <h3>  看来时间还早我们继续乘坐公交,来到墨尔本码头。乘车时雨一时下的很大,感觉太扫兴了,本打算打道回府了。但是,老天爷真是眷顾我们,到了码头雨就停了,但是风很大。所以码头上包括我们在内,只有4个人在这此拍照。这是原来乘轮船去塔斯马尼亚的旧码头,现在只有码头的桩子了。它对面(下面这个图)就是现在新码头。这里也算是墨尔本一景。</h3> <h3>  墨尔本旅游计划在阵雨天气下全部完成,准备回到box hill吃晚餐。那里有很多物美价廉的中餐馆。</h3> <h3>  我们一路住的都是airbnb网站定的民宿。但是感觉性价比最高的就是墨尔本的这家民宿了。一晚59.12$。这一家是中文房东,是一对年轻的台湾人。我虽然没有见到主人,但是他们bnb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很值得学习。</h3> <h3>  这里是完全自主入住,到处都有温馨提示。</h3> <h3> 这个民宿是一个二层别墅,一层三间卧室都是做bnb,最多可以住6个客人,二层住的是留学生。我们到达第一天,一个江西来的留学生在打扫客人的房间,这也是留学生勤工俭学一种方式吧,小姑娘说这样她可以减免一些住宿费。房东并不住在这个别墅。</h3><h3> 一层厨房设备很齐全。还有洗衣机和烘干机。为了不影响客人休息,洗衣机电源由房东通过手机远程控制,每晚10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不能洗衣服。烘干机是要付费,投币2$半个小时。</h3> <h3>  在厨房专门有一个晾衣橱,通过排风系统晾干衣服。也很方便,客人洗衣服不受气候影响,我是早上出门之前把衣服晾上,尽管这一天都是阵雨不断,但是在这封闭晾衣橱里我们玩回来衣服全都干了。</h3> <h3>  有一间卧室是带卫生间的,实际这个公共卫生间就是我们四个客人使用。它所有公共设施都有温馨提示,如厨房设备使用注意事项,洗衣机使用说明,卫生间使用规定。住在这里既安静、方便,也有各自私密空间。在公共空间根本没有人大声说话,所有地方都是干干净净。每个客人使用设备之后,都自觉把台面擦干净,把餐具洗干净、擦干放回原处。这种通过细节提示,实施房源环境管理,比在bnb网站公布管理规定应该是更及时、有效。</h3><h3> 明天我们就要离开墨尔本,开始大洋路之旅了。</h3><h3> 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