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岭程官部黄文鹄家谱

莉琳

<h3>  黄文鹄(别字炳昌、承培) (1883~1951)文鹄公生于清光绪九年,9岁丧父,11岁丧母,自小由祖母扶养,祖母直至其三女儿五、六岁后才病逝。其祖父是中医生,专攻喉科,长期在湖南行医,并娶一湖南女为妾,生有子女若干,均不成器。因祖父是喉科医生,岳父、妻舅均为医生,拥有不少药书,因此,他也懂医学,尤其擅医白喉,并自制喉风散(学名冰硼散),免费赠送广州亲友,并在家乡赠医赠药,颇得好评。</h3><h3> 其青年时期正处于孙中山领导下推翻满清,建立共和的伟大变革时代,当时在澎湃爱国热潮的推动下,他放弃了参加科举的机会(不参加考秀才),毅然带动进步之士剪辫子,这种“大逆”之举,竟遭到本县清末官员的围剿,迫于无奈,只得携妻(王坤昭)逃奔南洋群岛,主要在泗水、吉隆坡等地与志同道合的革命之士共办《星洲日报》,宣传推翻帝制及主张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并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随后返回广州,居住西湖路小马站12号的千顷书院(又叫黄氏宗祠),并考取了广东法政学堂(即中山大学法学院的前身),攻读法律。毕业后,远赴奉天(今沈阳)、湖南、广西等地任法官。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回到广州,曾任四会县检察官、广东省民政厅股长、科长,至三十年代中末期任海南岛(当时属广东省)万泉河畔万宁县县长,1938年4月至1939年4月调任与广西梧州毗邻的郁南县任县长。</h3><h3> 1938年广州沦陷后,日军越来越迫近西江,因年事已高遂提出辞职,解甲归田,在家修心养性,信奉并研究佛学(他懂梵文)。每天早晨朗诵金刚经。因他有扎实的文学功底,遂以××居士之名,用白话文译了全套金刚经(已完成),后于1948年返回广州与家人团聚,1951年4月因脑溢血病逝于广州,享年69岁。</h3> <h3>  夫人王坤昭(又名坤仪),(1883~1959)生于清光绪九年,卒于1959年9月,享年77岁。文盲。</h3><h3> 年轻时,随夫赴南洋,因为人聪颖,能说会道,思想能跟上形势,常与革命人士(诸民谊、李烈钧等),带着板凳到街上宣传革命思想,效果甚好。因此李烈钧为她写了一块“巾帼英雄”的牌匾,并给她改名为王坤仪。后因李烈钧投靠汪精卫当了汉奸,因此把横匾自行销毁,并不再用王坤仪这个名字。</h3> <h3>两人育有三子六女(幼子4岁夭折)</h3><h3>黄汝珍(长女,排行大)黄汝玉(二女,排行2)黄汝银(三女,排行3)黄幹英(晋熙,长子,排行4)黄朋坤(晋韬,次子,排行5)黄汝禄(四女,排行6)黄汝缘(五女,排行7)黄汝婉(小女,排行8)</h3> <h3>下图:</h3><h3>黄汝珍(?~?)长女,丈夫李继祥,育2女3子。李怀仁(长子)、李富云(长女)、李怀湘(二子)、李怀鑫(幼子)、李富?(小女)。</h3> <h3><font color="#010101">下图:</font></h3><h3><font color="#010101">黄汝玉(1905~1965)二女儿,排行第二。1925年出嫁后随夫到南洋谋生,一直在家相夫教子。1965年在印度尼西亚因病逝世,享年60岁。</font></h3> <h3>下图:</h3><h3>丈夫李选豪(铨盛),在印度尼西亚养育了三子七女,子女在求学期间,他们义无反顾地把八个子女送回中国读书报效国家,子女们也不负众望,学成后奔赴全国各地,成为了各行各业的精英骨干。</h3> <h3>下图:</h3><h3>在印尼时的一家12口,其时大儿子维宣已回中国求学,后排右一为长女兰瑛的丈夫。</h3> <h3>下图:</h3><h3>第一排左起:李虞瑛(小女,排行9)李璇英(三女,排行4)李婉英(六女,排行8)李瑶瑛(五女,排行7)</h3><h3>第二排左起:李琦瑛(四女,排行5)李玲瑛(二女,排行3)李兰瑛(长女,排行2)</h3><h3>第三排左起:李维坚(二子,排行6)李维宣(长子,排行1)李维燊(幼子,排行10)</h3> <h3><font color="#010101">下图:</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99年大姐兰瑛从印尼回国探亲,与早期回国读书工作的六个妹妹欢聚一堂。左起:璇瑛、婉瑛、玲瑛、虞瑛、瑶瑛、兰瑛、琦瑛。</font></h3> <h3>下图:</h3><h3>黄汝银(?~?),三女,排行第三。一直在乡务农。21世纪初在家无疾而终,享年98岁。</h3> <h3>下图:</h3><h3>丈夫刘源森,育有1女2子。刘梅仙(长女)、刘淦文(长子)、刘冠文(幼子)。</h3> <h3><font color="#010101">下图:</font></h3><h3><font color="#010101">黄幹英(晋熙、黄健)(1911~1973)长子,排行第四。1911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屿,六岁时,父亲奉同盟会之命,劝募讨袁款子,他随父到处奔走。他为人聪颖,工作魄力特强有力,大力宣传袁世凯卖国罪行,博得很多华侨赞许,乐于解囊。袁氏帝制推翻后,随父还乡,就读广州国民大学,专攻政治经济,又于中央训练团党政班十二期学习,毕业后,被介绍进广州市警察局工作,初任督察室督察,因成绩特优,升任为督察长。后升任荷溪分局、蒙圣分局、陈塘分局、德宣分局等分局长兼总局督察长。1938年抗战广州撤退,他正在德宣分局局长兼督察长任内,曾亲率军警与日苦战,掩护军民撤退,并奉命破坏海珠桥,抵抗日寇,厥功至伟。同年11月至12月任广东省政府西江行署交通组组长,同年12月至1939年1月任行署参议。1937年12月至1939年9月任陆军第157师上校参议,同年9月任陆军第62军上校参谋。1940年至1942年任新丰县县长,该县是广东抗日战场的最前线,他在任内,抢修公路、抢运军粮,并策应驻防军反攻广州,奋不顾身。1942年4月至1944年9月任英德县县长,兼英德军法处军法官、财政部英德县田赋管理处处长及英德县税捐征处主任、英德县国民兵团团长、英德县行政干部训练所所长、广东财政英德县动员会议主任委员。1944年9月至1946年7月,广东省政府又擢升他任当时省政府所在地曲江县县长。1944年6月,日军攻打曲江,师至英德,当时全城民众,逃避一空,幹英亲率队伍,协同防军,誓死拒敌,保卫全境。1945年曲江沦陷,幹英据守黄坑、枫湾一隅,其时比英德之战更为艰苦,但他率部抗敌之志不馁,曾袭敌数十次,斩获甚多,屡获嘉奖。1946年任海丰县县长。当共产党横渡长江夺取南京后,便辞职回广州,并任命为广州市公用局局长,因当时国共关系紧张,来不及上任便往香港,主持崇正中学教务多年,后到台湾,1966年当选国大代表。1973年3月25日因糖尿病、心脏病逝世,享年62岁。安葬于台北,墓碑由蒋中正题字“讜論流徽”。</font></h3> <h3>下图:</h3><h3>娶妻徐菊秀,育有三女一子。</h3> <h3>下图:</h3><h3>黄广琼(长女)、黄广琚(二女),黄广杰(儿子)、黄广梅(小女)</h3> <h3>下图:</h3><h3>黄韬(晋韬、朋坤、志英)(1915~1977)二子,排行第五。20世纪三十年代,由家乡到广州后,就读于中山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后,由于成绩优异,直接免试升至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系。曾任广东省府副秘书长。到香港后,创办桃源影业公司,拍摄多部影片。后在台湾开办路明电子公司。1977年因糖尿病、心脏病病逝于台湾,享年62岁。</h3> <h3>下图:</h3><h3>娶妻周秀卿,育有二女三子。</h3> <h3>下图:</h3><h3>前左一:黄广新(小女,排行3)前右一:黄广瑚(长女,排行1)</h3><h3>后排左起:黄广耀(广金,二子,排行4)黄广明(长子,排行2)黄广扬(幼子,排行5)</h3> <h3>下图:</h3><h3>黄汝禄(1919~1996),四女,排行第六,毕业于中山大学。曾任中学教师,后因丈夫工作繁忙,辞职在家做贤内助。晚年回广州落叶归根,1996年因糖尿病并发心脏病在广州逝世,享年77岁。</h3> <h3>下图:</h3><h3>丈夫郑策平,育有二子二女。</h3> <h3>下图:</h3><h3>后排左起:郑德炫(长女)郑德涛(长子)</h3><h3>前排左起:郑德荣(小女)郑德章(幼子)</h3> <h3>下图:</h3><h3>五十年代摄于北京</h3> <h3>下图:</h3><h3>七十年代摄于长春,右边为侄女郑德红。</h3> <h3>下图:</h3><h3>黄汝缘(1921~1987)五女,排行第七。毕业于中山大学,解放后任小学教师,60年代起在德宣西路小学(现东风西路小学)任校长直至退休。1987年因糖尿病并发症逝世,享年65岁。</h3> <h3>下图:</h3><h3>丈夫徐祥霑,他们一生没有生育,但抚育了丈夫徐家众多子姪,视同己出,赢得了大家的爱戴和尊重。</h3> <h3>下图:</h3><h3>侄子徐颂禧一家</h3> <h3>下图:</h3><h3>黄汝婉(1924~2010),幼女,排行第八。因为在兄姐中排行最小,得以在父母身边陪伴最长久。三十年代初在广州读小学,广州沦陷后回家乡读中学,后考入广州襄勤大学文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前身),毕业后当教师直至退休。2010年因心脏衰竭逝世,享年86岁。</h3> <h3>下图:</h3><h3>丈夫李国治,育有二女。李莉芸(长女)、李莉琳(小女)。</h3> <h3>下图:</h3><h3>六十年代</h3> <h3>下图:</h3><h3>八十年代</h3> <h3>下图:</h3><h3>民国时期与乡绅合照:</h3><h3>黄汝禄(一排左一)、黄汝缘(一排左二)、黄汝婉(一排左四)、黄文鹄(二排左四)、王坤昭(三排左二)、黄汝银(三排左三)、黄汝银丈夫(四排左二)、黄朋坤(四排左四)、黄幹英(四排左六)后排右二为族人黄涛,抗日期间任国民党62军军长,英勇抗日。二排左一为黄涛夫人静云。</h3> <h3>下图:</h3><h3>前排左起;黄广琼、王坤昭、黄文鹄</h3><h3>后排左起:黄汝缘、黄汝禄、徐菊秀、黄幹英、黄朋坤、黄汝婉</h3> <h3>下图:</h3><h3>黄氏三姐妹。从前到后:汝婉、汝缘、汝禄</h3><h3> 三姐妹在8兄弟姐妹之中排行最小,分别出生于1919年、1921年、1924年。抗战期间广州沦陷,她们随父母“走难”回到家乡蕉岭县高思乡程官部,在家乡她们朝夕相处,相亲相爱,同甘共苦,结下了深厚的姐妹情,并一起入读蕉岭中学继续学业。姐妹三人天资聪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名满四乡。中学毕业后汝禄、汝緣考入中山大学,汝婉考入襄勤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前身),在乡间传为美谈。</h3> <h3>下图:</h3><h3>三十年代,左起:汝缘、汝婉、汝禄</h3> <h3>下图:</h3><h3>七十年代三姐妹与侄女广琼、广琚,摄于德宣西路寅园,汝缘家门前</h3> <h3>下图:</h3><h3>八十年代,汝缘、汝婉、汝禄,摄于德宣西路寅园</h3> <h3>下图:</h3><h3>八十年代,汝婉、汝禄、汝缘,摄于广州石油化工厂生活区</h3> <h3>下图:</h3><h3>上世纪四十年代,黄广琚、黄汝缘、黄广琼、李怀鑫</h3> <h3>下图:</h3><h3>上世纪四十年代,黄汝禄、黄广琼、周秀卿、黄汝婉、徐祥霑、黄汝缘。</h3> <h3>下图:</h3><h3>上世纪五十年代,黄汝婉、黄汝缘、黄汝银、黄汝珍、徐菊秀</h3> <h3>下图:</h3><h3>上世纪六十年代,黄汝缘、黄汝珍、黄汝婉</h3> <h3>下图:</h3><h3>上世纪六十年代,黄汝缘、黄汝银、黄汝婉</h3> <h3>下图:</h3><h3>寻根蕉岭</h3><h3>文鹄公生于广东省蕉岭县高思乡程官部(现称程官村)。</h3> <h3>下图:</h3><h3>现在的程官部村口建起了宏伟的牌坊</h3> <h3>下图:</h3><h3>祖居都尉第隐藏在这片古村落中</h3> <h3>下图:</h3><h3>都尉第建于明朝,文鹄祖上几代以及多个儿女(一子4岁夭折)都在这里出生。老房至今还在,保存完好。</h3> <h3>下图:</h3><h3>都尉第内还有村民居住</h3> <h3>下图:</h3><h3>四十年代,在靠近村口处建起了一座2层楼房,冠名“承培楼”,取自黄文鹄字之一“承培”。</h3> <h3>下图:</h3><h3>承培楼的正门称“养庐”,现时虽然已重新刻字“当家作主”,但“养庐”字迹还依稀可见。门前对联虽被人刮去,上联“养取中和气”还认得出,下联“庐”字以下已看不清了,实属无奈。</h3> <h3>下图:</h3><h3>承培楼高2层,面积3000多平方米,这在当时已经很不错了。文鹄公早年加入同盟会,跟随孙中山推翻满清政府,是有名的开明绅士,在村中颇有威望,曾牵头把村里的小学改造成中心学校,为村民做了不少好事。解放后“承培楼”改名为“翻身楼”,人民公社年代又做过公共食堂,现在仍有村民居住。</h3> <h3>承培楼内景</h3> <h3>承培楼内景</h3> <h3>承培楼内景</h3> <h3>承培楼内景</h3> <h3>承培楼内景</h3> <h3>承培楼内景</h3> <h3>承培楼内景</h3> <h3>下图:</h3><h3>“承平世界,培植人才”的对联还在两边,横匾“承培楼”却改成“翻身楼”了。</h3> <h3>下图:</h3><h3>程官部的《黄氏族谱》很闻名,据说是峭山公的后裔。</h3> <h3>下图:</h3><h3>族谱记载,不知何因漏记录了二女汝玉,三女汝银,其他别字是客家话同音所致。</h3> <h3>下图:</h3><h3>广东省郁南县县志,有着黄文鹄于民国27年至28年(1938年~1939年)当县长的记录。民国元年至28年,竟然有30多位县长任职,可见当年的兵荒马乱。</h3> <h3>下图:</h3><h3>七十年代部分亲友摄于广州烈士陵园</h3> <h3>下图:</h3><h3>八十年代初部分亲友摄于德宣西路寅园</h3> <h3>下图:</h3><h3>八十年代部分亲友摄于广州石化厂生活区</h3> <h3>下图:</h3><h3>八十年代八表姐妹摄于广州石化生活区</h3> <h3>下图:</h3><h3>摄于2005年10月</h3> <h3>下图:</h3><h3>摄于2005年11月</h3> <h3>下图:</h3><h3>摄于2008年</h3> 下图:<div>摄于2009年</div> <h3>下图:</h3><h3>摄于2011年</h3> <h3>下图:</h3><h3>摄于2016年</h3> <h3>下图:</h3><h3>摄于2017年</h3> <h3>下图:</h3><h3>摄于2018年</h3> <h3><font color="#010101">下图:</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摄于2018年</font></h3> <h3>黄文鹄名下第二代8个子女,第三代33个孙儿女,第四第五第六代的曾孙、玄孙、来孙已经上百人了,分布于世界各地,虽然多数人已经相见不相识,但文鹄公“笃信好学,死守善道”的精神,“热心助人,乐慈善施”的胸怀,永远记在我们心中并继续发扬光大!</h3> <h3>黄文鹄以下三代家族结构图(需点击放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