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女埠,一个曾以“女儿”和“埠头”做镇名的集镇,有一条全长1400余米的古街,由上街和下街组成。女埠古街是钱塘江流域仅存不多的原始老街之一,和其他古商埠一样,因水而兴,又因水而衰,独自见证漂泊岁月。</h3> <h3>关于地名,根据资料显示,最初并非称之为“女埠”。《女埠镇志》记载:据传三国吴宝鼎年间(266~269年),东阳郡新守丁潭,乘舟经过此地时,见江边有一群浣纱的少女,遂名之为“女儿浦”。到了明朝朱元璋巡游江南时,其乘坐的御驾渡兰江,突然遭遇狂风巨浪,可过一会便可以平安登岸,由此赐此地为“平渡镇”。清代对此地的呼名不一,因为街道像双龙卧于江面,有人称之为“双龙镇”。同时又相传乾隆帝在此地下船时,浣纱女用捣衣板为其接上岸,乾隆帝赐名“女儿埠”。直到民国初期,此地才广泛地被称为女埠镇。</h3> <h3><br></h3> <h3>一段名字的历史,由此可见此古镇历史文化的厚重,还有那段与水离不开的情缘。</h3> <h3>兰溪自古是浙中水陆交通的枢纽,而女埠是兰江水运的咽喉。女埠古镇的繁荣,有赖于当年发达的水运。女埠古街在明代曾设巡检司,盐公堂,盐公所等管理机构。在清代,这里有“河西都会”之称。《光绪兰溪县志》有“为四达之逵,当水陆之会,商旅所集,百货所聚”的记载。</h3> <h3>女埠古街始于宋,兴于明,盛于清,全长1400米,临兰江而立,南北贯通。巷弄临街左右而设,街巷呈“非”字型,街上老字号商家百余家。古街布局具有堪舆学特色。2012年6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街区)。</h3> <h3>镇子里有小巷十余条,早先的时候,江边曾多达十多个码头,热闹非凡,从早到晚没有歇空的,船上缷下从赣皖、江山、衢州上下游各地运来的山货、茶叶、米粮、柴炭、猪羊禽蛋,也把穷苦人家的未成年少女扔在了这儿,任她们自己去闯荡漂泊,听任命运的安排。富商店铺,多为木结构二层,楼上皆开一人多高的“大水窗”,盖因当地常涨大水,为方便逃生者而设计。</h3> <h3>临江的旧宗祠、老店铺、古民居等都用长条石砌基础。著名的王氏家廟“三槐堂”里有一对金桂树,高出祠堂屋顶,传说已有八百年历史。然而沿街早已没有了昔日的热闹,多少显得有些寂寞冷清。</h3> <h3>“一声唱腔,一把乐器,历史就活了。 一缕香烟,一项技艺,文化就活了。 传承,才是最好的保护。这些智慧结晶需要我们传续之,广大之,激活之,兴盛之。”童老师如是说!</h3> <h3>百年街,繁华事,豆腐汤,在梦里。女埠古街至今古貌宛然,值得保护,值得开发,值得一游。</h3> <h3>兰溪市非遗拍摄活动作业<h3>同行拍摄:女儿滩(童万贞) 郑建明 龚胜军</h3><h3>特别鸣谢:兰溪市女埠街道文化馆王秦乔馆长的大力支持和讲解</h3><h3>拍摄时间:2018-4-30上午</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