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原风景

老熊的故事。

<h3>  记得大概是在2014年,曾萌发冲动想申请一个公众号,用来偶尔写写随笔,发些牢骚。可由于当时的认证复杂而没成功,只好作罢。</h3><div> 虽然一直没有自己的公众号,朋友圈的小文章也疏于更新,但心中始终惦记着这事儿,并不是因为自视甚高,能写出若干高水准的文字,也不曾想过能吸引多少注意,成为意见公知。只是觉得将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倘若以后回忆当初的时候,能有所寄托,有所慰藉,也就够了。如果能会心一笑,心里嘀咕一句:“老熊这厮,有点儿意思!”,那肯定是一件美妙无比的事情。</div><div> 不知道从何时起,曾屡屡被人说到,“熊,你文笔不错”。起初,我当作褒奖暗爽。可后来发现了一个问题,文笔是什么?我竟然语塞。从内心讲,我是不大乐意理解为文采的,单靠辞藻的堆砌,修辞的滥用,极尽矫揉,这样的好文采,在我看来尚未入门,和小学生无异。而如果理解为文章的风格和格局,似乎又功力尚浅,力不从心。</div><div> 所以,老脸一红,陡生羞愧。</div><div> 猛然之间,觉得浮躁对于一个人来说真的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能让人迷失,能让人贻笑大方。但,好在老熊这厮已不再年轻,而且近乎佛系的中年男人可以拿出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琢磨这些与人毫无营养,与己毫无意义的问题。</div><div> 从此,我不敢妄谈文笔,也不再轻易消受他人的礼节性褒奖。</div><div> 诚然,我是喜欢文字的。</div><div> 在我看来,文字是工具,传递的是思想,交流的是情感,分享的是经历,共鸣的是智慧。有着共同的心理结构,即使素昧平生,也能如同多年老友,酣畅淋漓,不吐不快。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有着自己的文字喜好,有些文章读起来舒服、熨帖,有些读起来则不堪、无感。所以,当有些朋友才找我推荐书目的时候,我往往会说,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找到那些适合你的,能有兴趣读下去的远比胡乱浏览、数量取胜更为重要。</div><div> 当然,我更是敬重文字的。</div><div> 抛开我把“文字苦力”印在个人名片上这种近乎于浮夸的举动不提,从内心来讲,我觉得文字的魅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它就如同一尊雕塑、一副画作、一段音乐一样,将作者无形的思想、见解或情绪具象的、准确地展现出来,这种抽象和具象之间的互动堪称一种仪式,本身都极具美感。当然,概括能力和表现能力有水平高下之分,能有小众认可,即能成一家之言,如能普罗大众,那更是大师气象,凤毛麟角。</div><div> 只是不同于雕塑、画作,文字的韵律和美感更加抽象,而任何学问一旦到了无法言说阶段,往往需要非凡的创造力才能胜任,而这,只能是天赋。</div><div> 就好比文章标题 “故乡的原风景”。</div><div> 这是日本陶笛大师宗次郎的经典曲子,曾被国内诸多电视剧作为背景音乐,流传极广。多年前一位知己曾一并推荐给我51首经典轻音乐,其中就有它。</div><div> 相对于早已熟悉的旋律,我却一直不知其名字,这次让我震撼的恰恰是它的名字——《故乡的原风景》。在我看来,故乡不局限某一座小山,又或是某一湾小河,是一种存在于每个人脑海里的概念,是一段回忆,一种情结,可以说是中华文化根植在每个人血脉中的一种质素。</div><div> 与文人的细微描述,引人入胜,让人脑补画面不同,宗次郎把故乡化为一段音乐,优美的旋律不再赘述,这名字起的真是点睛之笔,让人叫绝!不仅让人对号入座,浮想联翩,更是将抽象的概念凝练成一串能广泛引起共鸣的音符,这种惊人的艺术表现力,非大师不能为之。以至于宗次郎能说出“陶笛是对空气的耕种”这种看似朴实却极致奢华的句子,也就不足为奇了。</div><div>&nbsp;&nbsp;&nbsp; 记得8年前,作为蹩脚的文字苦力,老熊在给诸多景点写散文性质的介绍性短文时,也曾差点叩响“故乡”三次元世界的大门。</div><div> “……</div><div> 董家河,很安静,没有脾气。</div><div> 与周遭粗放的山峦相比,董家河犹如养在深闺的小家碧玉,恬静、秀美,却有些惊艳。河水清澈见底,静似明镜,缓缓流淌,两岸花草灿烂,竹海临风,垂柳摇曳,更是有古树枯木杂陈河间,形态各异,枯荣有致,色彩斑斓,一下子就将现实拉进了梦里,难于反顾。</div><div> 水中有树,树中有水。没有争执,也无意谦让,一切来得就是这般自然。</div><div> 她和蔼的表情下隐隐掩着的却是一股超然的气度,这正是这块土地上沉淀了数百年的土家文化和土司文化的优雅吞吐。“穿号儿”、“出嫁歌”、“傩愿戏”、“满堂音”……,都化作一道道炫丽的色彩,交织着这幅世外桃源般的图画。</div><div> 当然,董家河拥有的不单是纯净、丰富的色彩,空中隐约还飘荡着一支婉转悠扬的小调儿,弈弈霏霏,沁入每个人的心里。</div><div> 如果要给这首小调起个名字,可以叫故乡。……”</div><div> 暂且不评价老熊功力浅薄的稚嫩文字,从8年前小心翼翼地尝试和追问,到8年后借助于大师的心灵回归,“故乡”二字,用时八年,到此终于圆满。</div><div> 写及此,轻轻抱起双手,看看窗外堰塘不远外的那条小冲,难抑激动。</div><div> 一面对文字敬重更甚,另一面感慨天资愚钝,词不达意,不过好在早已到了将平凡,当不凡的油腻中年,努力活得更明白些,似乎能让人清爽一点。</div><div> 老熊的故事,始于1982。(戊戌三月十六,三十有六,写于红花套。)</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