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山下 三丰故里

无雨人生

<h3>太子山山脚下的东南方向有一个庙观,叫“天宝观”,相传是道教武当派的传世人,太极真人张三丰的得道圣地,今南召县东坪村桥下,尚有张三丰故里石碑一通(南召县文化馆存有石碑拓片)。民国六年(1917年),在太子山东南麓半山腰处有草庵遗址,发现有“张三丰初居此处,道成于天宝观”的石碑。由此可见,张三丰修道时间较长的地方是南召县太山庙乡太子山上的白鹿岭天宝观。 因此,南召县太山庙乡是他的第二故乡。此后他又前往五垛山祖师庙(修行),(当明代武当山南顶开始重修扩建时,他又匆匆前往)湖北武当山南顶太和宫修炼(多年)。</h3><div>太子山东面山脚下,是发源于小店乡的空山河、流经云阳镇的鸭河的交汇处,称口子河,据说是唐僧取经回来以后路过这里,山挡了道,猪八戒用耙子扒开的口子,故名口子河,唐僧的经书落到了水里,后来拿到河边的石头山晾晒,还有“晒经石”,唐僧一行临走把晾晒的经书一卷忘在了河边,后来就变成了山,所以在口子河边的山体都是一层一层的,据说这就是经书。</div> <h3>太子山下的天宝观</h3><div>位于中原河南南阳市南召县的太子山白鹿岭天宝观是张三丰修道时间较长的地方,也是真人张三丰的得道圣地。</div><div>南召县太山庙乡的太子山,仙佛同居,人杰地灵,群山环绕,景色怡人,美丽如画。2012年5月净慈法师携众入观,修烧施火供、上供三宝,下施六道龙天。同修相约于道观旧址晨曦坐禅,时值初夏,松柏青青、玉兰花开,鸟雀争鸣,百花齐放,山泉潺潺,微风习习。东方的旭日露出灿烂的笑脸,远离市区污染的山间天空一片蔚蓝。在蔚蓝的天空下太子山犹如美丽的天女般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初入禅定,隐约可见山峦叠抱、云雾缭绕,顿忘世情、虚无空明,紫光普照、仙佛同现……。种种境像、不一而足。</div><div>现在太子山脚下的东南方向的天宝观,祖师殿、十三老母殿已初步落成,香火日趋鼎盛,求愿甚灵。</div> <h3>南召县太山庙乡的太子山,巍峨陡峻,海拔1000多米,春夏秋冬,景色各异,拾级登山,令人心旷神怡,伫立山顶,极目四野,美不胜收。</h3><div>太子山的山顶,曾立一块残碑,上书“天子望山”四个大字。相传西汉末年,王莽撵刘秀,家居宛城为复高祖之业的皇族刘秀,骑着马一路向北逃跑,当逃到现在太子山庙的时候,思家心切的刘秀,登上附近的一座高山,向南望去,可以隐约望到宛城,这样可以给他增添一点儿思想的安慰。刘秀称帝后,人们为了纪念刘秀登山望乡,把这座山叫做“天子望山”,后人为了叫着顺口,改名叫“太子山”。</div> <h3>据历史文献记载:清乾隆十一年 (1746 年 ) 河南《南召县志》卷二“寺观”,附明永乐皇帝遣使致仙人张三丰书,书曰 : “皇帝敬奉书真仙张三丰足下 : 朕久慕真仙,渴思亲承仪范,尝遣使致敬香奉书,遍诣名山虔请,真仙道德高尚,超乎万有,体合自然,神妙莫测,朕才资疏庸,德行菲薄,而至诚原见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谨致香奉书敬请,拱候云车凤驾,惠然来临,以幅恳仰慕之怀,敬丰书。”今南召县小店乡东坪村桥下,尚有张三丰的故里石碑一通 ( 南召县文化馆存有此碑拓片 ) 。民国六年(1917 年 ) ,在太子山东南麓半山腰处有草庵遗址处发现 立有“张三丰初居此处,道成于天宝观”的石碑。由此可见,张三丰修道时间较长的地方是南召县太山庙乡太子山上的白鹿岭天宝观。因此,南召是他的第二故乡。此后,张三丰又从天宝观到南召县西南的五垛山北顶祖师庙修行。当明代武当山南顶开始重修扩建时,他又匆匆前往,在武当山修炼多年。张三丰的籍贯有辽州、懿州、宝鸡、南召等说,甚至四川、湖北、山西等地,都有人称他是同乡,难以考定 ;就连他得道的时间,宋、元、明的说法都有。这种无定论的说法,既说明他的道术高明,神秘莫测,声誉远震 ; 又反映了他云游广远,行踪不定,四海为家。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