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阊门。"吴趋自有史,请从阊门起。"这是陆机在《吴趋行》提到苏州的第一句话。伍子胥象天法地始筑吴都,阊门便是这座城池"气通阊阖"的首门,它见证了苏州城2500余年的沧桑。</p><p class="ql-block"> 苏州阊门位于城西北。"阊"是通天气之意,表示吴国将得到天神保佑,日臻强盛。又因吴欲灭楚,该门方位朝对楚国,故亦名破楚门。《吴越春秋》述"城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闾阖风也,故得名阊门。阊门是苏州最雄伟的城门,位于城西北。古人把天地分为八个方位,分别和天上的八路天风相通,这叫做阊阖风。在城门上建有高楼阁道,巍峨雄丽,高悬“气通阊阖”四字大匾。</p><p class="ql-block"> 早在唐朝,苏州的物产和经济就在全国首屈一指,因六个运河码头相聚,五条河流汇合之处称谓:五龙汇流的风水宝地。阊门就自然而然发展为苏州及江南富庶的商业中心。</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30年的苏州阊门,记载着沧桑文化沿革和历史发展过程。其实我孩儿时代,经常在此玩疲,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之前,阊门还是这个样子的。元、明、清时期在城门上建有高楼阁道,巍峨雄丽,高悬“气通阊阖”四字大匾,十分雄伟。</p> <p class="ql-block"> 罕见的五龙汇集之处。在中国古老城市水域码头记载五水汇集的地方是极其少见的。古人称谓:阊门最是风流富贵之地。而我始终认为是交通四通八达处,一定是最佳风水之地。尽管她,历经风雨坎坷岁月,战火纷飞的天灾人祸,仍然保持着2500多年的历史脉络,仍然保持着悠久的文化传承,仍然保持着平静的生活状态,这就是阊门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阊门,是我家父四十年代经商开始,经历日本人掠夺,国民党败兵强抢,抗美援朝捐飞机大炮⋯⋯从走资本主义道路,始公私合营,到走向社会主义思想改造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 唐代白居易有诗:"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晋陆机《吴趋行》云:"阊门何峨峨,飞阁跨通波,重栾承游极,回轩启曲阿。"北宋时,门上亦有楼三间,甚宏敞。苏舜钦尝题诗于上。《吴郡图经续记》云,此门旧有李阳冰篆额。《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宋代苏东坡词作"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离亭欲去歌声咽,潇潇细雨凉吹颊。泪珠不用罗巾浥,弹在罗衫,图得见时说。"词人将歌妓视作自己沦落天涯时的知音,并以"旧交新贵音书绝"与"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的对比,显出歌妓不趋炎附势,令人深思。</p><p class="ql-block"> 明代唐寅的诗作《阊门即事》写道:"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难怪曹雪芹称赞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p><p class="ql-block"> 阊门享有盛名更重要的原因,还因为唐宋元明清时期这一带曾是苏州最繁盛的商业街区。南浩街、占鱼墩(鮎鱼墩)、下塘街、上塘街和山塘街,以及城内的水关桥,西中市,专诸巷,桃花坞,泰伯庙,皋桥头、天库前。与这些街道平行,又有外城河、上塘河、山塘河、中市河、内城河分别从五处河水汇合:"五龙汇阊"又聚集六个客货运码头就是此地。</p><p class="ql-block"> 从'白居易祠'可以看到阊门的全貌。从清代乾隆年《姑苏繁华图》中,阊门上有城楼。外城门靠吊桥,瓮城内另有套城,并还有南、北两个童梓门。南童梓门通今南新路,北童梓门通北码头。进入阊门直行到皋桥'就是2500多年的吳趋坊连接阊门的吊桥,又叫钓桥。它连通阊门城内外,是中国,也是苏州历史最悠久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年间的名画《姑苏繁华图》,《盛世滋生图》都表现了阊门至枫桥的十万商云集的盛况。记载阊门外船只南来北往,店铺鳞次栉比万商云集的盛况,让人震撼。明清民三个朝代整整600多年,阊门是全国商贸中心和工商繁华之地。</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来,阊门环古城的城墙不断修缮,同时也修复留存下来的两栋民国建筑,与周边古城墙、护城河搭配协调,也与西中市的明清建筑风格相呼应。</p><p class="ql-block"> 阊门的石头路,河边的石板路上,布满我稚嫩的脚印,还有我调皮捣蛋、光屁股游泳、恶作剧的故事⋯⋯我的童年和少年就是在繁华的阊门一带生活一一幼稚园、小学、中学时代。</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年间的名画《姑苏繁华图》,《盛世滋生图》都表现了阊门至枫桥的十万商云集的盛况。当时种店铺数万。清孙嘉淦在《南游记》描述阊门:"居货山积,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也孕育出了一批百年老店,"雷允上药店,杜三珍熟食店,沐泰山堂药铺,义昌福菜馆,赵天禄糖果店,近水台面馆等……。"清未民初80%的钱庄典当银行聚集在阊门,阊门也因此成为当时苏州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 我孩儿时代天堂的记忆也是从此开始的,那些百年老店的点心糖果小吃零食也是我喜欢之物,童年美好生活的点点滴滴仍然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家父经商、并养家糊口之地(原上塘街54号)。历经抗战胜利、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出钱捐飞机大炮、三反五反、公私合营⋯⋯作为"基本守法户"的父亲开始漫长而艰辛的思想改造之路。这里不是父母轻松愉快的记忆,年幼无知的我也无法理解父亲的感受。这里也是我从小出生的房子,我快乐的童年在阊门钓挢头,暑期嬉水混身晒的漆黑,在河滨里光屁股游泳,调皮捣蛋疯跑的天堂,还有百年老店的美食。</p><p class="ql-block"> 1969年3月,上山下乡改造思想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历经劳心劳神劳筋骨的磨难。从此,我离开了被称为天堂的苏州阊门,浪迹天涯。曹雪芹:"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这里是我心目中最美的风景。 沿河两岸排列的石板街巷,小桥两侧上下台阶,城墙遗址的烂泥,层层波浪的河水,沿着河边抓鱼虾,嬉水淘气玩耍⋯⋯都是我孩儿时代最为快乐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这是家父解放前在阊门皋桥头(西中市9号)的经商买卖和养家糊口的地方,是父辈们艰苦创业到公私合营,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时过境迁,如今安在,却物是人非,说明消灭私营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历史的必然性。</p><p class="ql-block"> 现在白居易祠在山塘街口,中国现代化建设鼻祖盛宣怀的雕塑在沐泰山对面的花园中,还有离此一两站路的大名鼎鼎的盛家祠堂一一中国四大名园的留园,还有许多名人遗迹典故⋯⋯</p> <p class="ql-block"> 阊门是商埠重镇,又是货运码头,南来北往的富贵风流之地。附近的神仙庙、葫芦庙等均可见一斑。在此,家父经商养家糊口的地方,也曾为社会进步而公私合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脱胎换骨般的教育,成为私方职工。一辈子改造思想,一辈子改造行为,一辈子被管教。不可越规,不可与人争执,口传心授都要求我们子女改造自己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阊门是我从小出生、童年、少年时代生活成长的地方,快乐和忧伤留下终身难以释怀的过去。</p> <p class="ql-block"> 此处"鲇鱼墩"位于阊门外吊桥西堍上塘街南侧酒店和杂货店,西接原来石路66号,东至南浩街368号。我孩儿时听老人们说,此巷的命名有悠久古典传说。据说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手下一名战功赫赫的大将叫鲇鱼,不幸战死阊门城外,吴王夫差悲痛欲绝,希望在阊门城楼上经常看到将军,就在战死原址垒堆土墩,就地厚葬,人们称"鲇鱼墩"。</p><p class="ql-block"> 后来此处阊门经济发展,被阊门码头云集的物流繁华所建筑许多商埠房屋,此处街巷被称名"鲇鱼墩"。老人们告诉我们说,鲇鱼将军就埋葬在鲇鱼墩7号的位置,正是当时鲇鱼墩的高坡处。这是一个口授传说的故事,我们孩儿时代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至于为何传称"占鱼墩",连我家解放初期,上世纪五十年代户口薄上也明明白白写着"占鱼墩2号",可是我们兄弟姐妹都清清楚楚记得家门口的蓝白相间的门牌"鲇鱼墩2号"。至于"鲇鱼墩"和"占鱼墩",很有可能当时人们文化普及率低,中国人又有字读半边不算错的习俗,写字简单易行,所以形成"鲇鱼墩"和"占鱼墩"的两种说法。严格地说"鲇鱼墩"应当读音"鲶鱼墩"。但是人们方便记写成"占鱼墩"是完全可能的。</p><p class="ql-block"> 有关媒体上《有一个传说是此地原土墩形状像鲇鱼,所以巷名称"鲇鱼墩"》。我们是几十的老邻居、有的祖上已有三四代在此经商和居住的老住户,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历史故事"。唉,看来编故事的人,已经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规矩。</p> <p class="ql-block"> 盛宣怀:1844.11.04—1916.04.27,汉,籍贯江阴,生于常州,死后归葬江阴。清末官员,秀才出身,洋务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晚清影响巨大,李鸿章幕僚,左右政军商和社会各界,开创了中国洋务史上的11项实业第一。盛宣怀成就不凡:涉及工商诸多领域,影响中外,名垂后世。1895年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北洋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比京师大学堂早3年。盛宣怀作为洋务运动的干将,一生亦官亦商,亦中亦洋,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工商业及教育文化的发展。盛宣怀八儿八女,或精明干练或风流倜傥,留下许多关注的故事;以盛家为中心,都是豪门联姻,形成了上至朝廷大员,下至海内海外、政商豪门网络。</p><p class="ql-block"> 留园系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为常州盛康购得,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盛康之子盛宣怀修扩留园。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起,革命军将园没收,后经盛宣怀四方活动,于民国元年(1912年)底由袁世凯下令发还。</p><p class="ql-block"> 盛宣怀定了规矩,进他们家女佣必须容貌较好,还出资让女佣接受新式教育,无论琴棋书画,还是文学舞蹈,盛家女佣们都具备。女佣由盛宣怀指定嫁入了高门,吕葆贞嫁给国民革命军少将赵庆华,他们生女一荻,称赵四小姐,吕葆贞是张学良的岳母。倪桂珍嫁给宋嘉树,生下了三男三女,儿子子文,子良,子安;女儿美龄,庆龄,霭龄,她们儿女几乎影响了整个民国的政治局势。大女霭龄精通五种语言,做过孙中山秘书,后嫁孔祥熙。二女庆龄嫁给了孙中山,成为了临时总统夫人。小女美龄嫁蒋介石成为民国总统第一夫人。</p> <p class="ql-block"> 南浩街位于苏州城外阊门、胥门之间,北起阊门吊桥鲇鱼墩,向南过金门路至南浩桥。原名南濠街,因阊门以南护城河称为南濠而得名,后讹"濠"为"浩"。民国《吴县志》称南濠大街,《苏州城厢图》、《吴县图》、《苏州图》均标南濠街。苏州明代文学家都穆、杨循吉曾家居于南濠街。元宵灯节,阊门一带极为热门,南濠街也是"张灯结彩"处。 明清时期就是繁华商市,并建有多处会馆公所。阊门内外、南北濠、上下塘、山塘、枫桥,都是繁盛的商业区,"凡南北舟车,外洋商贩,莫不毕集于此,居民稠密,街弄通隘,客货一到,行人几不能掉臂,其各商大贾,自为居停。"(清人纳兰常安《宦游笔记》)南濠街毁于咸丰十年。同治、光绪年间商市略有恢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元末张士诚题以"气通阊阖"石碑。阊门一带历来繁华热闹,唐代白居易有诗:"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晋陆机《吴趋行》云:"阊门何峨峨,飞阁跨通波,重栾承游极,回轩启曲阿。"北宋时,门上亦有楼三间,甚宏敞。苏舜钦尝题诗于上。《吴郡图经续记》云,此门旧有李阳冰篆额,南宋建炎中(1127-1130)门废。宝佑二年(1254)赵汝历复建阊门城楼。</p><p class="ql-block"> 隋大业六年(公元610),京杭大运河贯通后,苏州外城河、上塘河、山塘河、中市河、内城河等河道在阊门形成了"五龙汇聚"的盛景,是世上绝无仅有水运枢纽。至明清阊门沿岸码头商市繁华,著名的有北码头、南码头、太子码头、盛泽码头、丹阳码头、万人码头、腌猪河头等"七码头"聚集。 阊门地区尤为兴盛,成为江浙地区的贸易中心。清末民初,钱庄、典当、银行集中于此,也是苏州金融业的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 吴门四才子,指明朝中期生活在苏州地区的江南四大才子。明代苏州人,琴棋书画皆为人间仙客。其中一些著名字画均在国内外博物馆收藏。四大才子是:唐伯虎(唐寅)1470~1523年;祝允明1460-1527;文征明1470~1559年;徐祯卿1479-1511年。</p> <p class="ql-block"> 此庙是神仙庙,苏州人每年"轧神仙"风俗也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据葫芦庙的故事发生于此:《红楼梦》女娲炼石补天时,所炼之石剩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此石已通灵性,大小随心,来去任意,因未被选中补天常悲伤自怨。和尚茫茫大士、道士渺渺真人见其可爱,便将它携至"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旅、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走了一道"。不知多长时间以后,空空道人经过这里,见石上刻着它那番经历,便从头到尾抄下,交曹雪芹披阅增删、分出章回。以下便为石上所刻内容。姑苏阊门外有个葫芦庙,乡宦甄士隐居住庙旁,可怜寄居庙内的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元宵之夜,甄的女儿英莲被拐走;不久因葫芦庙失火;甄家又被烧毁。甄带妻子投奔岳父,遭白眼,随跛道人出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阊门码头云集乃八方商家提供交易市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百年老店相邻排比竞品,我记得近水台的小笼馒头和汤包的味道,还有鳝丝阳春面,赵天祿的五香烂白糖中间夹有玫瑰或薄荷味道,杜三珍的鸡心鸡肝是我童年佐歺必吃的美食,每当端午节时,沐泰山中药堂可以在小孩额头上,用雄黄写上一个《王》字,而高兴无比。</p> <p class="ql-block"> 走过有1500多年历史和动人传说的渡僧桥,进入山塘街,路过一石碑上刻着《千年山塘》,经过以前的腌猪河头,现在一边是白墙黛瓦的古老民居,一边是风平浪静"五龙汇聚"的河面,另一街边商埠挂着商幡旗飘扬,美食小吃店门口吆喝着,古色古香的招牌林立,看上去感觉有点风格迥异,商家音响放着一曲又一曲昆曲,祥和而诱人。</p><p class="ql-block"> 走过渡僧桥进入山塘街,一边是粉墙黛瓦倚河的苏色房屋,高高的风火墙高瞻前方。一边是静悄无声的小桥流水,街道两旁商埠林立,看上去彼有历史苍桑而古貌,商家音响放着绵绵评弹,阴阳平衡,有点嗲嗲的声音。街边游客东张西看,聊望着过去的岁月,安静的街道也蛮干净。</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阊门外商埠扩展到石路地区,甲午战争以后,苏州被辟为商埠,日本在城南开辟了苏州日租界。中国绅商为与日本竞争,决定开发基础较好的阊门外地区,修筑了南北向的大马路(大致相当于广济路、阊胥路)、横马路等。文革中,石路、占鱼墩、上塘街大片房屋被烧处建立街边公园,原来的石路改名为阊胥路,而将大马路中义昌福西至鸭蛋桥路段、横马路中鸭蛋桥至永福桥路段,二段合称石路。从此石路张冠李戴,不再在原来位置。</p> <p class="ql-block"> 1860年5月,太平天国江苏巡抚徐有壬和总兵马德昭连颁三令:"首令民装裹,次令迁徙,三令纵火"。于是曾经繁华盖世的阊门商业区,转眼灰烬。时人曾作《姑苏哀》:"清军十万仓皇来,三日城门闭不开。抚军下令烧民屋,城外万户成寒灰。健儿应募尽反颜,弃甲堆积如丘山"。阊门是老苏州象征,顽强地生存着,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屈不饶生命的延续,它的血脉2500年来从未中断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泰伯庙为奉祀古吴国始祖泰伯之祠庙。康熙南巡时,曾在此御笔亲书"至德无名"四字。随后,酷爱南巡的乾隆又御笔亲书"三让高踪",而且多次遣大臣祭苏州泰伯庙,足见其重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苏州阊门的南浩街、占鱼墩(鮎鱼墩)、下塘街、上塘街和山塘街,以及城内的水关桥,西中市,专诸巷,桃花坞,泰伯庙,天库前。还有吊桥下五处河水汇聚于此的:"五龙汇阊"就是此地。阊门上有城楼。外城门靠吊桥,瓮城内另有套城,并还有南、北两个童梓门。南童梓门通今南新路,北童梓门通北码头。</p><p class="ql-block"> 万人码头、太子码头、南码头、北码头、腌猪河头......记得那是我孩儿时代的天堂,如今寻根问祖,心情甚是悲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今非昔比,感叹时间飞逝而去。不堪回首啊!</p> <p class="ql-block"> 阊门代表着苏州悠久文化的历史。旧是旧了一一点,老树还能开新枝吗?!</p><p class="ql-block"> 我天真可爱的童年时光和少年记忆,幸福与苦涩的滋味,点点滴滴深深地在脑海里浮现。阊门是一个难以忘记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