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好儿子 人民的好干部大宁人民公认的好书记——杨家洪 作者:冯庭健

李晓豫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nbsp;党的好儿子 人民的好干部</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大宁人民公认的好书记——杨家洪</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 ">冯庭健</div><div>&nbsp;</div><div>&nbsp;&nbsp;&nbsp; &nbsp;&nbsp;“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同志的这一千古名句,深刻地阐述了松柏气质的挺拔、倔强与威严,同时也揭示出甄别人生的伟大哲理。一个在政治圈拼搏奋斗多年的人,不在乎他在职弄权时的光环多少,而要看他离岗缷任之后群众对他的评论与说辞。杨家洪同志离开大宁县整整三十年了,但至今他的所言所行,点点滴滴的往事,仍在大宁的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传颂着,他的业绩犹如一座丰碑,牢牢地树立在大宁人民的心目中。</div><div>&nbsp;&nbsp;</div><div>一、他是一位尊重科学,注重调查研究,着眼现实,具有实干精神的领导者。</div><div>&nbsp;&nbsp; &nbsp; &nbsp;</div><div>&nbsp;&nbsp;&nbsp;&nbsp; 1983年5月4日,一纸调令,将家洪同志由安泽调到大宁县任县委书记。当时的大宁是山西省一个典型的贫困山区县。全县财政收入不足50万元,粮食亩产量(大秋)不到400斤,群众的生活一直在温饱线上徘徊。缺粮、少钱两大难题,长期困扰着县域经济的发展。为了找寻原因,改变现状,掌握主动,他上任后,没按常规开什么见面会,只与五大班子领导开了一上午的接头交心会。第二天,便带领县委、政府领导班子部分成员,深入基层,实地察看大宁的川塬沟壑,山水地貌,特别是对地里庄稼的出苗情况,看得十分认真。他边看边思索,大宁气候温和,光照充足,自然条件优于安泽,然而,为什么粮食产量却大大低于安泽?目前地里出土的玉茭苗为啥这样稀?带着这些问题,他走村串户,与老农座谈,听取公社干部的汇报。从中发现,大宁不少干部,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思想十分守旧,种田不讲科学方法。传统粗放的耕作,加上品种老化,又缺乏对土地的投入,是制约大宁农业发展,粮食产量不高的症结所在。 &nbsp; &nbsp;</div><div>&nbsp;&nbsp;&nbsp;&nbsp; 当时,春播已经结束。他跑了两天,从中看到很多问题,觉得不敢再延误时间了。从割麦、曲峨公社回来的当天晚上,就与副县长曹国亮、商业局长李文生,一块熬了一个通宵,次日稍事休息,又继续工作了几个小时,直到下午3时多,写了一篇较长的讲话稿。5月9日下午4时,召开了三个多小时的、全县的电话广播大会。因为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未见面就开电话广播会,干部群众听说后,都到喇叭下面和电话房里,聚精会神地听他讲些什么。他除作了自我介绍表态外,主要讲了下去看到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必须立即采取的措施。号召大家,紧急动员起来,改变春播中落后的传统耕作现状。紧接着,又召开各种会议,组织县、社干部,分片包干,立即下到各社、各村,组织发动群众,认真进行查苗、补苗。采取移苗、留双株、补插高粱等补救办法,并要求加大追施硝铵、磷肥等措施,加强小麦和秋田管理。&nbsp;与此同时,为了便于指导生产,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趁地区广播局长、他的同班老同学任广文,前来大宁指导工作之机,共同商定,帮助大宁提前实现全县广播“两化”。在地区广播局大力支持,县广播站积极努力,县、社、村干部群众踊跃参加下,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全县村村、户户就通了广播。老百姓不仅每天都能听到中央的声音,丰富了文化生活,更可直接听取县、社两级,对农业生产的具体指导意见,更好地搞好农田管理。当年下来,全县的粮食总产量,由上年的最低年,恢复到了历史最高年。 &nbsp; &nbsp;</div><div>&nbsp;&nbsp;&nbsp;&nbsp; 1984年,为彻底扭转大宁老传统的耕作方法,他先后采取了两个大动作:一是从外地聘请农业专家,对大宁的土壤进行了分片抽样化验,从而得出:“大宁的整个田地是缺磷、少氮、钾够用”的结论。先后邀请安泽县的农工部长王修印、农业局长李太海,分别来县举办了县、社、村干部参加的科学种田培训班,在全县四级干部大会上,传授讲解了安泽县“优种、密植、加化肥”的成功经验,促使干部群众的思想大解放,科学意识大增强,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群众科学种田的积极性。</div><div>&nbsp;&nbsp; &nbsp; 二是调整、充实加强农村农业科技干部队伍。长期的实践使他得知,群众思想要解放,首先是干部队伍的思想要解放。为解决这一问题,经过近一年的考察了解,同年3月,县委对有关部、局及公社领导班子,进行了一次较大幅度的调整,将58名爱农、懂农、具有实干精神的干部,调整、充实到涉农部门及公社第一线。从而带动促使了农民思想的大解放,大提高。在此之前,县委政府就号召县社队各级干部,组织群众通过沤肥、拆打破房旧炕、广积农家肥,并让供销、商业部门,通过各种关系和渠道,备足了各种化肥。帮助农民提前办理贷款,把氮、磷肥料,运送到各社、各村老百姓的家里,加大了当年对土地的投入。 &nbsp; &nbsp;</div><div>&nbsp;&nbsp;&nbsp; &nbsp;1984年刚过春节,县上就召开了有县直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县社村队四级干部和部分老农代表参加的、规模空前的全县四级干部大会。以“誓夺全年农业更大丰收”为主题,进行了大发动,总动员。会后,县委、政府领导,全部下到各社队,抓点带面,打响了春耕生产这一硬仗。家洪同志亲自承包了西山地区最大的、号称万亩塬的太德公社。他带上农业技术员,扛上铺盖行李,深入到该公社蹲点抓面,推广“优种、密植、加化肥”的经验。他在龙吉村雷大爷家吃饭时,坐在炕头上,用人间爷爷、孙孙四世同堂好,但地里的庄稼苗子可不</div> <h3>能搞“四世同堂”的事例,生动形象地讲解了耧播玉米的好处。他在扶义大队,抓了种粮大户候还林187亩地的玉米播种工作。他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与老侯家一块制定生产计划;拿上尺子量行距,定株距;挂上粪圪捞抓肥,扶犁开沟,站在耙耱上干活,指导春耕生产。同老侯及家人一起,在地头吃咸菜,啃窝窝头。群众赞扬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真抓实干的县委书记!”&nbsp;年终,候还林一家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了22万多斤,总收入3万多元,成为全县粮食生产的“状元户”。省电视台专程到大宁扶义村,拍摄了新闻片,《临汾日报》《山西日报》皆刊发了专题报道。这一年,全县粮食总产量,在历史最高年的基础上,又翻了一番多,达到7000多万斤。增产幅度获得全区之冠。11月23日《临汾日报》对大宁农业总产值翻番情况,作了专题报道。那一年,村村、户户,场里、家里,到处堆的都是粮食。从此,大宁人民越过了温饱线,农民朋友夸耀说:“书记带来的种田经,解决了我们吃饭的大问题。”&nbsp;&nbsp; &nbsp;</h3><div>&nbsp;&nbsp;&nbsp; &nbsp;家洪同志深受群众称颂的第二件大事,是大宁县城的扩街修建。当时,大宁县城街道狭窄,交通拥挤,晴天遇风尘土飞扬,雨天淤泥满街。每逢集市,客商云集,行人阻塞,常常引发争抢地盘吵闹事件。学生放学后,也不能按时回家。家洪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决心要扩建县城街道,以适应人民生活和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nbsp; &nbsp;</div><div> &nbsp;&nbsp;&nbsp;&nbsp;1983年7月初,为谋求扩街之事,他带领副县长曹国亮、财政局长贺玉明等人,到省城找到白清才副省长,向交通厅要回了29万元的县城建桥补助款。当时,上级有令,暂停一切基本建设。他征得地委主要领导的支持,经县委常委、县长联席会议研究后,召集有关单位,商讨扩街事宜。为避免搞“基本建设”的说法,会议拟定此次拆建的名称是:“义务维修街道”。拆迁方案定妥后,由副县长曹国亮、城建局长刘国士、郭东升等同志,组成拆迁维修领导组,统一指挥实施。拆迁过程中,按照方案和有关规定,公房不赔赏,自拆自建,红线打到那里,拆到那里;私房按规定给予适当赔偿。拆迁中碰到“钉子户、难缠户”,家洪书记亲自登门,说好话,讲利害,使大家服从大局,支持街道扩建。 有一天,他带领县委、政府机关干部,下河滩挖铺街的石子。突然被上游下来的洪水,把他们阻隔在河对面的沙滩上。午饭时,机关后勤的同志,从城里找来几个“大力士”,隔河扔了一些饼子让大家先充饥。然后几个人挑着担、抬着水,绕到县城对面的翠微山上,再下到河滩里将饭送到现场。当时送饭的情景,就像西游记里的沙和尚、猪八戒一样,吸引了不少群众观看。在拆迁中,有一天从公房商铺地下,挖出了50个大元宝,市民们高兴地说 :“这个县委书记真有福气&nbsp;!”</div><div>&nbsp;&nbsp;&nbsp;&nbsp; 当时,大宁县城的街道,是209国道在西山的唯一通道。为了不影响交通,及时清运挖下水道堆在街上的积土,那年农历八月十五,他带领县四大班子成员,组织县直机关干部职工,调用几十辆汽车和大小拖拉机,分段包干,整整奋战了一夜,直到凌晨5点才将两三米高的一街积土全部运完。天明后,一场瓢泼大雨整整下了一上午。说也真巧,就在当天下午,有省领导带领的车队,从吉县方向经过大宁县城,一溜烟畅通无阻地回了省城。</div><div>&nbsp; &nbsp; &nbsp; 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施工,一条宽23米,长两公里的大街,展现在全县人民的面前。街道两旁,路灯高竖,夜如白昼,路边石整齐划一,人行道全用水泥砖铺就。第二年春天,又栽植了一把多粗的国槐和各种名贵花草,极大地提升了县城的品位。当年秋后县城逢会,成万人进城观看新街道,还吸引来了永和、蒲县的主要领导前来参观学习。来年正月十五闹红火,各公社和县直各单位,组织的威风锣鼓、民间唢呐、高跷队、跑旱船等文艺队伍,在大街上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全县有一半多人,进城看热闹,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士气。全县人民和外来客商,高度赞誉大宁县城的新面貌、新街道。至今,人们行走在大街上,每每谈起此事,都会齐声称赞:这是杨家洪书记为大宁人民办的一件得民心,合民意的好事。</div><div>&nbsp;</div><div>二、他是一位勇于开拓,勤奋工作,心系民众的好书记。</div><div>&nbsp;&nbsp; &nbsp; &nbsp;</div><div>&nbsp;&nbsp;&nbsp; &nbsp;家洪同志在大宁担任县委书记期间,和他在一起工作多年的同志都有一个共同的印象:都觉得他是一个精力充沛、不知疲倦,生活、工作快节奏的人。他白天下乡、开会,忙于工作,晚上接待来访,批阅文件,常常忙到深夜。当全县人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他进而又在思索,如何使大宁的老百姓尽快富裕起来,手里有钱花。当时,社会上喊得最响亮的提法是:“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根据这一理念,他悟出,在农村单靠种田、打粮,老百姓很难致富,必须改变这种单一种植的模式。大宁农村有一谚语:“一亩棉,十亩田;一亩瓜,十亩花。”于是,他想到大宁气候独特,昼夜温差大,何尝不在农村大力倡导种西瓜、增加农民收入呢?于是,他便找到农业技术员刘立权,让他指导农民种植西瓜,增加收入。立权同志不负厚望,先后在花崖、麻束等村,培植了“西瓜大王”马良子等专业户,从此大宁的西瓜誉满晋南和吕梁,以个大,皮薄、甜度大</div> <h3>而占领市场,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当时有人搬来一个52斤重的大西瓜,让他品尝。杨书记为宣传扩大大宁西瓜的知名度,将此瓜拉到蒲县,与在那里当县委书记的李俊等10多位同志共享共尝。那年7月27日,《临汾日报》专版报道了《大宁瓜香溢平阳》的文章。 &nbsp; &nbsp;</h3><div>&nbsp;&nbsp;&nbsp;&nbsp; 次年,他让副县长柴书金、技术员张大亮等同志,去山东和省果研所,调回30多万株红富士苹果苗,亲自组织水利、电业局拉电、引水,带领县直农口一百多人,奋战3天,在209国道旁,三多乡川庄村义亭河西边的台地上,创建了一座3000株优质红富士苹果的示范园。并让县果树站,在芍药、木岩、东木、杨家坪等村和各乡镇搞示范园,栽植苹果树,发展经济林。他聘请山东烟台果树所的专家和招远县的技术员,来大宁举办培训班,指导果园管理;亲自带领大家去省农科院果研所参观学习;县上还拿钱选送8名热心果业的知识青年,去省里跟班学习专家们的栽培嫁接技术。直到现在,当年栽植的苹果树,仍在为大宁人民创造财富。 &nbsp; &nbsp;</div><div>&nbsp;&nbsp;&nbsp;&nbsp; 为增加县财政收入,他赴北京,奔西安,下江南,多方求助,寻找项目,筹措资金;为扩大煤矿生产,救活水泥厂、味精厂、机械厂作了大量工作,使大宁的工业生产总产值增长幅度,连续6年在全区排名第一。特别是在筹建大宁化工厂上,他先后几年,多次下临汾,赴省城,跑北京,找王庭栋主任、王森浩省长、省计委处长主任,并让县长、人大主任等同志,多次去北京兵器工业部,跑这个脱贫项目。终于在1987年6月正式立项,次年5月22日破土动工,到1990年12月22日投产,建成一座年产值达2012万元,上缴利润383万元的龙头企业,为大宁的财政收入注入了新的活力。其间,不言而喻,倾注着他的大量心血。&nbsp;</div><div>&nbsp;&nbsp;&nbsp; &nbsp;为把大宁建成花果林牧县,按照胡耀邦总书记来大宁视察时的指示,他与省林业专家合作,创建了治坡保土兴林致富的新模式“隔坡水平沟”工程,并向胡总书记写了专题报告。引起中央、省、地和黄河中游局领导的高度重视。1986年3月31日的《山西日报》头版,以“坡耕地退耕还林的有效途径是什么?大宁县的‘隔坡水平沟’是一大创举”为题,作了报道,3月7日至14日,农牧渔业部、林业部遵照胡耀邦同志批示精神,派出4名专家组成的考察组,专程对大宁县“隔坡水平沟”建设进行了全面考察,并一再表示肯定和赞赏。专家们指出:“隔坡水平沟是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山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是致富与退耕之间的一座桥梁,是科学的,可行的。从水保、促农、促林、促牧的协调上,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还提不出比‘隔坡水平沟’更好的办法。”此项目先后获得了林业部和省科委的多项科技进步奖。1986年9月26日,联邦德国哥庭根大学国土整治学教授、森林文学教授贝列克和林字于教授,对大宁县的“隔坡水平沟”工程进行了参观,高度称赞此项作法是一个奇迹。这项工程也为黄河中游地区的治理,以及后来大宁山川绿化、生态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nbsp; &nbsp;</div><div>&nbsp;&nbsp;&nbsp;&nbsp; 家洪同志不但在工作上勇于开拓,务实创新,而且在心目中,时时刻刻将人民群众的疾苦得失挂在心间。1984年6月10日深夜11时许,由于连降暴雨,县城北坡桥沟居民谢春元和苗凤隆两家的土窑洞发生严重滑坡。谢家5个孩子被塌方推向深沟,一个当场命绝;苗家一家6口人全被塌方掩埋,情况万分紧急。家洪书记得知这一讯息后,立即拿上手电筒,带上公务员贺建生,奔赴现场,查看险情,组织抢救。他让县长解学兵守在机关电话机旁,通知人武部、县中队和各单位,火速喊人前去救援。县委、政府一声号令,当晚200余人赶赴现场,冒着连续塌方的危险,参加抢险救灾。因为现场峡窄,人多了不仅施展不开,上面裂开口子的土方,随时都有塌下来造成更多人伤亡的危险。家洪书记不顾自身安危,拿着手电筒,站在塌方的最上面,一面监察着不断掉土的崖顶,一面指挥大家挖土。他将20个人编为一组,每十分钟轮换一次。开始人们还有些害怕,不敢到去中心地段去挖。此时,人群中有人喊了一句:“你们往上看,县委杨书记还在那里,咱们的命算什么?”一句喊声,同志们深受鼓舞,战斗力倍增。凌晨3点多,还未挖到窑面硬土的地方,大家也累了,不少人说,“窑里不可能有活人了”。但家洪书记一直不放弃,鼓励大家继续挖下去。到凌晨5点多,才在苗家院的平房里,挖出了苗凤隆夫妻4口人的遗体,大家分析,两个儿子可能在大窑里,还有活着的希望。清晨前来救援的队伍又不断增加,上午9点多,不仅挖出了窑面,而且听到了窑内有微弱的呼吸声。这个讯息极大地增加了救援者的信心。很快在窑面处挖开了一个小洞,一个叫猴儿子(张德恩)的临时工,钻了进去,把苗家两个生命垂危、奄奄一息的儿子抱着递了出来。在家洪书记的带领下,经全体参加抢险救灾人们的共同努力,经过11个小时的连续战斗,成功地救活了一个11岁、一个14岁的男孩。那天正值县城逢集,从农村来的乡亲们,数千人应讯赶到桥沟对面的大路上,急切地观望,打听救援情况。特别看到对面救援现场抬出来两个孩子,高兴地大声议论道:“这个县委书记真好,靠得住</div> <h3>!”</h3><div>&nbsp;&nbsp;&nbsp;&nbsp; 1985年8月12日12时许,天气骤变,昕水河上游的洪水咆哮而下,将3名正在古乡河滩练习投弹的武警战士,困在河中的一块巨石上。洪水越来越猛,险情越来越大,情况十分危急。正在家中吃饭的家洪书记闻讯后,立即赶赴现场,组织附近配件厂的工人及公、检、法干警,携带长杆、绳索和救生圈,挑选3名水性好的青壮年下水,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力抢救,成功地将段清堂、安金成、张国亮3名武警战士救回彼岸。 &nbsp; &nbsp;</div><div>&nbsp;&nbsp;&nbsp;&nbsp; 还是那年夏天,一天下午,雷雨大风把南川几个村,将要抽穗的玉米,全部刮倒在地里。家洪书记当即赶赴灾区查看灾情,感到如不及时把倒在泥水中的玉米扶起来,这一川的好庄稼将会绝收。他驱车回到县城,顾不上回家吃饭,直奔县广播站,连夜召开了广播动员会,组织带领县直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分兵包干,任务到村、到人,采用扶、绑、撑等办法,大干苦干了整整一天一夜,让刮倒在地的玉米全部竖立了起来。并要求增施追肥,加强管理。秋后,南川各村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 &nbsp; &nbsp;</div><div>&nbsp;&nbsp;&nbsp;&nbsp; 一次次,一件件鲜活的事实说明:哪里有灾情,哪里有困难,家洪书记便在哪里出现,大家称赞他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div><div>&nbsp;</div><div>三、他是一位热心助人,清正廉洁,作风正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nbsp;&nbsp; </div><div>&nbsp;</div><div>&nbsp;&nbsp;&nbsp; &nbsp;家洪同志在大宁工作的日日夜夜里,无论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心里始终想的是工作,嘴上谈的还是工作。他白天很少休息,晚上阅文件、记日记。每天都要将当天的要事、感悟及进行的工作总结记录在案。大家称他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工作狂”。 &nbsp; &nbsp;</div><div>&nbsp;&nbsp;&nbsp;&nbsp; 他乐于助人,把老百姓的事当成天大的事,他曾多次爬山到史家坪村王七成家,帮他制定生产计划,治穷致富。他亲自给农行行长李祥写信,帮二郎山下的老农李太峰贷款买牛,引进兰州大杏苗建果园。帮离休干部李振国,提前办理离休手续,回村建设花果山。事后曾几次渡河爬山,到李家垛村的大南沟,看望李振国,并同他一起在山上吃干粮,谈打算,搞规划,栽植花椒树。家洪同志调离大宁后,花椒树挂了果,李振国摘了一包鲜红的大花椒,写了一封感情洋溢的信,寄到临汾地区土地局送给他,以示汇报感谢。 &nbsp; &nbsp;</div><div>&nbsp;&nbsp; &nbsp;&nbsp;家洪同志在大宁担任县委书记期间,家中曾发生过人生常会遇到的几件大事:第一件,是他的二儿子国杰娶媳妇,按常理应该将儿子的婚礼办得热闹一点,但他却悄无声息地把在北京学习的儿子与在临汾工作的儿媳,接回大宁,在小会议室请李文生副县长主持,念了一下结婚证,简单地举行了个仪式,之后宣布:带长字的同志,请一律各回各家吃饭。那天,他只办了两桌家宴,留身边的公务员、司机和秘书等人作陪,吃了一顿饭,就算了事。 &nbsp; &nbsp;</div><div>&nbsp;&nbsp;&nbsp;&nbsp; 第二件,是他本人因经常下乡,工作繁忙,致使痔疮病发作,不得不住院治疗。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没有到外地治疗,而是选择了县城个体医生房临生开的一个小诊所里做的手术。治病期间,只有老伴杨风仙在身旁护理,工作由通讯员与秘书上传下达。他与老伴商定,住院的消息不要外传,若有人来探视,凡拎包者一律免进。据当时的公务员贺建生讲,有位公司经理前来看他,寒暄之后,趁其老伴不在,将东西放在床下就走。家洪书记随即叫他追了100多米,将东西退还给了本人。他对来病房看望的几位部长说:“我住几天院,出院时带着一大堆食品出院,是何影响?这个风在我这里一定要刹住。希望你们出去,每人讲给10个人听,书记住院绝不收礼!”从此以后,凡有探视者,都不带东西,只是简单的谈谈工作,说上几句安慰的话足矣! &nbsp; &nbsp;</div><div>&nbsp;&nbsp;&nbsp;&nbsp; 第三件,是他的女儿结婚,没告诉县上的任何人,也没发一份请柬,悄悄地回到襄汾老家嫁了女儿。办事当天,在自家门外墙上贴了“谢绝送礼”四个大字,本家叔叔和邻里乡亲们前来祝贺的,只坐席,不纳礼。襄汾县、乡领导前来祝贺,他专门摆了两桌酒席,借机提出要求,给故乡—贾庄村批了按水管的资金2万元。事后,《山西日报》刊登了“书记回乡嫁女”的故事。 &nbsp; &nbsp;</div><div>&nbsp;&nbsp;&nbsp;&nbsp; 其四,他的大儿子杨刚杰,原在临汾动力厂工作。为支援大宁工业生产,被邀请到县集体企业五金厂担任厂长。由于工作出色,没有一年,二轻局就报到县上,准备批准他入党。家洪书记知道后,当即给县直党委书记张隰生写了一道手令:“杨刚杰刚来咱县时间不长,不能批他入党!” &nbsp; &nbsp;</div><div>&nbsp;&nbsp;&nbsp;&nbsp; 其五,家洪书记在大宁工作的前几年,一直乘座一辆北京牌的212和省里退下来的“老上海”小车。随着时代的发展,出于工作需求,同志们通过大宁在京工作的干部,为他争取到一辆进口小轿车,但他却说,咱大宁这么穷,我不能屁股下面坐一栋楼。事后,将准备买车的8万元,给县人武部盖了一栋临街的四层小楼。时隔一年,上级给大宁下达了一辆进口车指标,大家与他商量此事,但又遭到他的拒绝。主管机关的同志,准备背着他将车接回。他得知后严厉地批评了这位负责人。随后,经过多方通融,将车退掉,改换了一辆二手的“伏尔加”小轿车。此车与他相伴多年,直至他调离大宁。有关退车一事,《光明日报》第一版曾以《书记三下退车令》为题,报道了他三次退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