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情山水间,林中觅古寺

圈哥

<h3>在以往的旅游中,只有风景如画的体验,从来没有"风景入画"的感受,这个"五一"假期做到了。</h3><h3> 好友黄越,是位国画世家嫡传,山水画大师,四川美院教授,这个五一组织了他的研究生团队和粉丝团队去写生,我的女儿也喜欢画,于是就厚着脸皮强行跟随一路,教授是文人,本就慈爱,也就答应了。</h3><h3> 从前,有一位十九岁的年轻人出家修行,法号德祥,十年经书悟到真谛,2003年云游到四川合江的大山深处,这里有个法王寺村,虽处于深山,却是一个曾经的佛家胜地,共有十几处寺院遗址,其中最大的法王寺还算保存完好,但也破败不堪了,僧人也没几个,德祥大师决定留下来,重振这里的一切.......十五年过去了,寺院在僧侣和信众的共同努力下,静悄悄的发展壮大起来。</h3><h3> </h3> <h3>  进山的路险、陡、窄,下榻的山庄却清、静、幽,房间的窗外满眼的绿透着星星点点的蓝天,饭厅是半开敞的,旁边的树上有很多山雀,听说松鼠还经常光顾,还不时调皮的向食客扔下来一个松果。</h3> <h3>写生的队伍通过一条铺满落叶的小路,来到法王寺的侧门,树端映出几个黑瓦翘角的屋顶,这就是法王寺,初步印象朴素、内敛而不失庄严;远古、神秘但又接地气。新修的长廊和路边散落的石雕随意搭配着,很自然的在过去和现在间穿越,讲述着从古至今的故事。</h3> <h3>塔林很清净,几个年轻人在其间支起了画板,却看他们没急于动笔,而是各种慵懒的消磨时光,仿佛要沁满这里的灵气才愿意开始创作。有一个佛系得很的青年,干脆在石桌上打起了坐,还戴了个黑口罩,我咋一看没有理解,这样的朗朗乾坤、清新空气戴什么口罩?我猜是"禁语"的行为艺术吧。</h3> <h3>扫地僧背影依然很帅,大扫帚在干净的石板地面上有力的扫过,"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意境在此时浮现出来,佛、法、僧三宝具足,让人不禁双手合十,低头而过。</h3> <h3>这里的山里,到处都是红色的丹霞石,这里的人们就地取材修建寺院,整个寺院由六百多根红色的石柱建造而成,美丽而坚固。</h3> <h3>  德祥法师虽年轻,但并不影响他除了佛法造诣深厚外,还不失是一位植物学家、建筑艺术家和一位园艺高手,为了保护这些参天古树,他用大智慧亲手设计了建造在悬崖边的建筑群,和这里的金丝楠和香樟木浑然天成在一起。他用虔诚的信仰述说着文化,用流淌的文化谱写着信仰,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刻画着"一花一世界、一草一菩提"的庄严意境。</h3> <h3>这棵古老的银杏树,几年前被雷劈开,但僧侣们救活了它,让本该朽木的它郁郁葱葱,佛的慈悲让生命更有意义。</h3> <h3>寺前原先有一处保存了七百多年的民居院落,德祥大师来了以后,买下了此处并让原来的居民搬进了旁边的新居,而将这里改成了寺的书院,供香客们读书、写字悟人生。</h3> <h3>书院旁边的空地,僧侣们从全国各地收藏保护起来很多古代石门,建起了露天的石门博物馆,这里除这个博物馆以外,还有石雕博物馆、三峡奇石博物馆、木雕和书画博物馆,光石雕就两万多件,和寺院建筑群连成一体,"文创园"的感觉很浓郁,一改那些新近打造的寺院那种"油漆未干"的感觉和勉强做旧的手段,就好像这些东西一直都在这里。</h3> <h3>这些门的排列很有故事感,各种各样的门仿佛讲述着人生经历:从幸运到选择、从顺利到坎坷,从人生百态到遁入空门.....既写实也写意。</h3> <h3>法王寺的中轴线正对对面的笔架山中间,是绝佳的风水布局,而且中轴线下是一个铁矿矿脉,坚实而厚重,所以在清朝时,法王寺被钦定为慈禧老佛爷的代为修行的皇家寺院。</h3> <h3>寺院大门辉映的是一群几百年的金丝楠木古树,古树下供香客们休息而坐的是一根被雷劈倒的香樟树原木,每当清晨,这里飘荡着生机勃勃的香气,寓意了生与死、万物轮回的故事,这里也是写生的重要活动场所。</h3> <h3>在寺院的大殿间,少有的建造了一个亭楼,是为当时从京城请回经书所造。</h3> <h3>这个硕大的木鱼也是金丝楠木用了三年时间雕刻而成的。</h3> <h3>法王寺现占地三千亩,后山正在打造的五千亩是以后的佛学院所在,将来的法王寺准备了一万亩的规模,到那时将会僧侣众多,香火旺盛.....</h3> <h3>庄严殊胜的佛堂午餐。</h3> <h3>别致可口的农家饭。</h3> <h3>则耳根泡水喝是山里人的饮料,特别香。</h3> <h3>画家们的晚上休闲时光。</h3> <h3>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宁静的山林,远处的几声犬吠让蟋蟀和蝉都停下了歌唱,又有迷途的人前来造访?</h3> <h3>离开被抖得大红大紫的家,远离喧嚣来到这份恬静之中,我开始思考:我算不算来此打扰了这里的清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