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这天:2O18年4月25日,由于有嘉兴街道的鼎力相助,我们在街道文化中心,进行新书首发仪式。大部分二代新陆邨居民,纷纷从各处赶来,喜庆‘故园新陆邨’新书出版。</h3><h3>该篇的篇头与篇尾集体照由李恩白兄长拍摄。</h3> <h3>首先很有必要介绍下本书主编:郑一奇先生。</h3><h3>原住新陆邨48号,1962年毕业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曾任中国人民公安部队政治部,1977年到中国青年出版社任编辑、室主任。1993年为编审,副总辑。出版‘编辑心语,史海流连,读出风雅’等著作。曾在北京新闻传播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授‘编辑概论、图文书编辑工作’等课程。</h3><h3>书名‘故园新陆邨’是郑一奇先生起的,因在北京所以今天没来参与新书发行。</h3> <h3>发行仪式要下午2时开始,但有很多人,特别是编委的人上午就赶去,参与布置会場。</h3><h3>瞧,新陆顿邨,多了一顿字是怎回事?幸亏王丽娟发现了,不然糗大啦。</h3> <h3>张忠平一早从顾村赶来,他今天是发售新书主角。</h3> <h3>陈釭、徐伟、陈准等把书挪到发售位,书吃份量,几趟搬挪,手都勒红了。</h3> <h3>今天的怀旧音乐会总指挥李申(总指挥听起来有点大),和徐伟,趁间隙交流了起来。</h3> <h3>嘉兴街道不仅支持会场,还委派工作人员一同布置会场。</h3> <h3>二位‘家’在为下午要进行的怀旧音乐会,复习准备。</h3> <h3>我今下午也唱首嗄达梅林,用F调。大胖徐建中对李申讲。</h3><h3>‘远方飞来的小鸿雁呀’,今天原新陆邨的邻里们就像鸿雁一样,从各处飞来嘉兴街道。</h3> <h3>一阵动听的歌声,飘进耳里。循声探望,是原住44号楼下的杨蓓莉,在为下午的演出清唱排练。是好听哎!</h3> <h3>广告公司把纠正的文字,从新布置好。看陈釭的表情就知道这次可以了。</h3> <h3>王道明(迷糊)和妹妹王丽娟(小红),在海報前留影。他俩从头到尾,始终在为‘故园新陆邨’出力奉献。</h3> <h3>青年时的同学在交头接耳。左起:张丹柯、陈釭、陈准。</h3> <h3>下午一点,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华师大传媒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协会员王晓玉,也兴致勃勃地前来给力助兴。</h3> <h3>毛祖蓉(该书执行主篇)与王晓玉教授合影留念。</h3> <h3>王晓玉教授之風采。</h3> <h3>前来参与人员络绎不绝,并且马不停蹄地立马上台走台。</h3> <h3>修晓林老师,刚一见面,就妙语如珠,引得大家开怀大笑。</h3> <h3><font color="#010101">再来一串。怎么觉像烤肉串的,妙语不嫌多,再来几串也行!</font></h3> <h3>台下在认‘亲’,必竟几十年没见,一下子还认不出来。台上在商讨,如何如何……。</h3> <h3>王汉眉曾住新陆邨22号楼下,年轻时可漂亮啦,我那时还小,但已会注目礼了。</h3><h3>很感谢她带了支宝山梅华舞蹈队,前来助兴。</h3> <h3>徐建中,何庆和,一样的姿势在交流。迭种腔调不太多。</h3> <h3>我们小学的老师也来参与给力助兴。感谢你们,敬爱的老师。</h3> <h3>前左二:徐良知老师,今年方92,一头银丝更显精神。她在与我们曾经的大队辅导员周秀芳老师交流。</h3> <h3>趁会还未开,先流览一下新书。</h3> <h3>‘侬看侬咾,忘记塌了伐。相当初……’李申一见管新生老师到来就讲。</h3> <h3><font color="#010101">大有老友相见恨晚啊。</font></h3> <h3>这合影是极有意义的。</h3> <h3>这一帮子人该是文人骚客了吧。</h3> <h3>下午二时发布会准时开始。李申主持发行会议开始,修晓林老师第一个和邻里们打招呼,因夲人角度站的不好,故没拍到。赶快调角度,王晓玉老师亮相时,赶快摁快门,稍迟些会没戏的。嘻。</h3> <h3>中国作协会员、杨浦区作家副主席一管新生老师。</h3> <h3>殷济蓉老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资深编辑。</h3> <h3>周秀芳老师,曾是四达路小学大隊辅导员,现也74岁了。</h3> <h3>居委会王书记,上台发言。我们都很感谢她,这能在嘉兴街道文化中心举办首发式,是和她的热情支持不可分。</h3> <h3>说到动情处,大家都抱以热烈的掌声。</h3> <h3>上海文坛匠人之一修晓林,曾插隊云南十年,专注编辑职业三十年。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艺争鸣等刊物发表散文、报告文学、文艺评论等二万余万字。</h3><h3>他对故园新陆邨一书有较高的评论。</h3> <h3>上海文坛匠人之一王晓玉教授,196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作家协会理事,著有长篇小说‘紫藤花园’等,中篇小说集‘上海女性’等。其中根据她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田教授家的28个保姆’,在当时引起较大反响。</h3> <h3>台下听众忍不住,拿出手机录制起来。</h3> <h3>掌声一波接一波。</h3> <h3>上海文坛匠人之一管新生,个人曾获市总工会‘上海工人小说家’。作品有电视连续剧、电影‘青梅’就是根据他写的小说而改编拍成。长篇小说‘工人’,被文学界评价为工人题材的里程碑。</h3> <h3>陈釭,原住新陆邨22号楼上,小时候叫他:小老虎,该书的副主编。从农场出来读的是美术专业,教中学美术,后来对文学感兴趣,是位严谨的文史学家。就是他一篇‘新陆邨的前世今身’,在虹口报上发表。像颗炸弹,炸响沉闷多年的新陆邨居民。</h3> <h3>毛祖蓉,原住新陆邨28号楼上,该书的执行编辑,曾去云南农场种植橡胶数十载。</h3><h3>毛祖蓉是位值得新陆邨骄傲的女性,为了出好该书,好几个亱无法入眠,动脑袋,想方法,无私奉献整个人的精力,其中受了很多委屈,甚至有次过马路还在思考,被辆电瓶车撞翻在地,所幸无大碍。</h3><h3>今天从构思到出新书,历经快2年了,你功不可没。</h3> <h3>作家们都在认真听每句话。</h3> <h3>徐良知、殷长琦老师和邻居也在认真听。</h3> <h3>匠人们也在交流。</h3> <h3>邻居们相识的喜坐在一起。今天巴巴头也来了,我从69年离家至今,相隔49年,还是一眼认出了他。他现在有点像老克勒了,老嗄!</h3> <h3>一晃2个小时过去了,毛祖蓉,李申,陈缸在商讨下半场,怀旧音乐会的事宜了。</h3> <h3>上半场结束了,该书的编委上台合影。但阿五头(32号楼上)张明华没来,我终觉有些遗憾。</h3> <h3>该书的作者上台也合影,留下珍贵的个人资料。</h3> <h3>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手风琴演奏家一李申,怎样?有大家风范吗?!原住新陆邨39号楼上。</h3> <h3>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声乐副研究员,男中音歌唱家一何庆和。怎样?有大家风范吗?!原住新陆邨l8号。</h3> <h3>上海民族乐团,男高音,国家一级演员崔建平,怎样?有大家风范吗?!原住新陆邨3号前楼。今天崔建平担任怀旧音乐主持人,他的嗓音很高亮,带有磁性,很好听,歌唱家的嗓音能不好听吗?!</h3> <h3>怀旧歌曲大家唱,李申伴奏,何庆和任指挥。</h3> <h3>人手一纸(歌词),一起唱响那曾熟悉的歌曲。</h3> <h3>唱得多认真啊,完全沉浸在歌海中。</h3> <h3>‘一条大河,波澜宽……这是美丽地祖国……’,由杨蓓莉那圆润的嗓音领唱,大家跟唱,过去的往事仿佛就在眼前。</h3> <h3>都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h3> <h3>唱到高音时,沉睡的激情也会喷薄。</h3> <h3>朱慰岑,铁道部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津贴。他今已七十多高龄了,也像孩子一样蹲在地上跟她妹妹杨蓓莉一起:一条大河……。</h3> <h3>两位家,配合得极为默契,不愧为音乐家。</h3> <h3>阿哥崔建平担当钢琴伴奏,阿妹崔依萍演唱,依萍面子大,叫阿哥来伴奏,呒没闲话啦。</h3> <h3>徐建中一曲嗄达梅林,唱的如此深情。</h3> <h3>抬头高吭深情时,完全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中。</h3> <h3>一典沂濛颂,道出了军民爱,跳出了魚水情。</h3> <h3>汉眉阿姐她们的宝山梅华舞蹈队,多英姿飒爽啊。</h3> <h3>杨蓓莉与阿嫂李佩芩一起吟唱,很少见,也只有新陆邨才会有如此氛围。为了这天能顺利,她们在家已练过多次,听了感动人。</h3> <h3>何庆和的嗓音浑厚,深沉,标准的男中音,很好听,很享受。</h3> <h3>郑云霞,毛祖蓉的朋友。舞姿很优美,人也很柔。感觉年轻时是学舞蹈的,或是专业舞蹈演员。现在自已经营一企业,跳得一级棒。原本外出,听说我们新书首发,退了机票,赶来助兴。谢谢你老师。</h3> <h3>冯婷婷,毛祖蓉的朋友。一曲康定情歌,唱得那么动情,一曲唱罢余音仍在耳边绕嘹。</h3> <h3>我的朋友,曾是本世纪初,上海电视台评选出十位最佳司仪主持之一的顾国清。男中音嗓音浑厚,稍带一点点沙,别有一番风格。一曲乡愁,把新陆邨居民的魂差点带走。谢谢你,顾国清老师特地赶来捧场。</h3> <h3>再长的曲也要终了之时。从2016年10月23日在阿英煲商量,到这天20I8年的4月25日书的最终首发,共经历了549天。个人出一本书很快,而我们是个集体,是松散的,全凭大家的克服与谦让,全凭大家的执着与努力,全凭新陆邨父辈留下传教我们的良好品行,才能使该书顺利出世。感谢父母辈在天之灵,感谢大家的不懈努力与支持,感谢嘉兴街道的领导们,感谢一切帮助过我们的朋友与亲人。谢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