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梽霖老师《儿童成长需要的四种角色之四“益友篇”》

kameisayuri

<h3>  益友,其核心是&quot;友&quot;。尤其在儿童时期,其理性思考力基本没有,所以对于&quot;道理&quot;是很麻木的。这也是很多能说出高妙理论的人往往对顽童无奈的原因。<br /></h3><h3>虽然好的老师是重要的,但真正能有效影响儿童内心兴趣、价值取向的,恰恰是那种儿童内心视为朋友或者玩伴的人!</h3><h3> 也就是说,朋友更能决定儿童对什么感兴趣,而当儿童对某种东西感兴趣后,自己想学的时候,好老师就可以发挥作用了!!所以,很多好的老师,多少都和学生有一些朋友的成分。</h3> <h3>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不是有这么一句话么:敬而远之!人都是喜欢轻松的,对于那种因德行或者学识而敬重他的人,一般都会尽量少见面,因为见面不轻松或者说不放松。成年人由于有理性思维,所以出于受学或种种需求,会在需要的时候主动走近这种受人敬重的人。但肯定不会是出于快乐开心的目的,有事无事向这种人靠拢。</h3><h3> 总的说来,"亲近"和"敬重"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感情方式。我们成年人可能都能体会二者的区别。举例说---</h3><h3>当你在家时,突然有单位的人到访,你正在睡午觉,衣冠不整,睡眼朦胧,一开始认为是单位的一位受你敬重的前辈来了,你肯定是手忙脚乱地穿衣梳头。。。还张望着外面,深怕客人闯进来了。。。等一会儿,听见门外来客的声音,原来是你的朋友玩伴,一个办公室要好的哥们(或姐们),你的反应一定是松一大口气,也不急着梳头穿衣了,而是很高兴地迎进家门,还说上一句"是你龟儿嗦,我还以为是某某呢。。。"而这里要说的是,这位哥们或者姐们,一定是最能影响你的人---在兴趣爱好,穿衣打扮,装修风格,休闲方式,对人对物的看法意见等等方面!当然,反过来也一样!!</h3> <h3>  儿童时期,身边一定有几位能极大地影响他的人,普通情况下,是他喜欢跟着玩的大娃娃,他会不自觉地模仿他,跟着他好恶走。而这个大娃娃也绝不会理论说教,更没有读过儿童教育的专著,考得一二职称,但他说话"管用"!这是让很多专家名人嫉妒的。比如---</h3><h3>这个儿童喜欢放院子里车子轮胎的气,好玩和恶作剧心态,家长多次说不听,只好带去见专家,专家运用某某美国知名大学的知名理论,综合了谈话、行为、情境等等手法,制定了完整的方案,对这个儿童进行了教育、引导、梳理、矫正。父母的钱钱也花了一大截。但一样改不掉这个恶作剧,没有几天,邻居又找上门 来了。而有一天,顽童们在一起,互相炫耀自己的爽感事时,他就炫耀这件事,谁知那个大娃娃,也是这个顽童群的头头,听后不以为然,不等他说完,就抢白他一句"这种事屁才好耍,你龟儿要遭的。"于是个儿童一下没有了兴头,以后也就不再捣蛋了。</h3><h3>当然这里面可以慢慢理出很多深刻的人性心理上的东西,这里就不多说了。这里只是想强调,儿童对道理是麻木的,而对朋友的话却是极其上心的,这"上心"二字十分重要!大人,家长,老师,名家,他们的话,儿童听不进去,不是这话的道理不对或不好,可能是这话中的道理真正的是高妙!但儿童就是不"上心"!因为他不亲近你,他的心不亲近你!!</h3> <h3>儿童期最容易受朋友的影响,在此前提下,才进一步说,这个能影响他的人,具体都给了他一些什么影响?或者是不好的,或者是好的,前者我们就称其为"损友",后者就是我们希望的-----"益友"!!</h3><h3>最后,我们要说的是,要想有效地教育或者引导儿童,一个大大的前提是----先做一位能影响儿童的人;一位儿童内心视你为"哥们"的人!!你做到了吗?各位爸爸和妈妈。</h3>

儿童

敬重

朋友

益友

顽童

哥们

老师

或者

影响

穿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