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寨枇杷走出深山的渴望

更加枇杷

<h3> 我的人生,留下许多伴随时代跌宕起伏的印记:14岁考入浙江省少数民族师范,成为走出畲寨,跃过&quot;农门&quot;,&quot;农转非”的弟一人;5年后,19<br><br>岁时,离&quot;编制”仅一步之遙,突然又回到山寨,重新穿上&quot;农袍”;24岁时,当选乡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成为全县最年轻的乡镇干部;10年后,33<br>岁时,&quot;乌纱帽”突然被一撸到底,贬回山寨成为实质性农民。之后,三起三落,前后当了18年畬寨队长。<br><br> 我叫蓝图标,是浙江省武义县一个叫&quot;坞春”的畬族山寨里,以种枇杷为生的职业农民。<br></h3> <h3> 01<br> 肩负&quot;精准扶贫”的使命和希望,往返于浙江福建之间<br>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改革丶开放的春风早已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但在山高天远的畬寨,还见不到一缕改革开放的阳光。怀着对财富的渴望和&quot;脫贫”的冲动,我贩过牛,养过蚕,给人扛过木头。在贫困的&quot;围城”里血迹斑斑地左冲右突,苦苦不能杀出重围。机遇总是首先降临有准备的头脑。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听说福建莆田的农民靠种枇杷发.了财,砰然心动,茅塞顿开。经过几番跋山涉水、不远千里的实地考察和市场调查,发展枇杷的项目一锤定音。以&quot;精准扶贫”为抓手,争取到镇政府的支持,由信用社贷款二万多元,我为畬寨乡亲从福建|莆田买回4000株(其中包括我自家400株)&quot;解放钟”枇杷苗。从此,开启了我和畬族乡亲的枇杷人生。<br><br> 枇杷的三年“怀胎(生长)期,是我人生最难熬的岁月。白天,施肥丶除草丶整枝丶除虫,<br><br>漫漫艰辛却毫无回报的投入;夜晚,强支疲惫不堪的身体,是各种枇杷栽培知识持续不间断的&quot;充电”。1995年,当我考取&quot;农艺师”资格证书,实现从&quot;粮农”到&quot;果农”的角色转換时,枇杷的&quot;弟一胎&quot;呱呱落地。1998年,进入丰产期。当带着原始芬芳的畬寨枇杷,以八块钱一斤被市切抢购一空时,四邻八乡大跌眼镜,畬家山寨便炮齐呜。乘势而上,我又争取到县&quot;扶贫办&quot;的支持,带领畲寨乡亲一鼓作气又发展了200亩枇杷基地。直至目前,陆陆续续发展到了600亩;形成囊括紅砂丶白砂两大类,早丶中、晚合理搭配,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规模化丶集约化丶标准化的现代枇杷生产园区。<br> 二十几年下來,靠着枇杷带來的财富,畬族山寨走出了十二个大学生,修通了基地入口的机耕路,有的买了小汽车,有的搬进了乡间別墅...。枇杷,就象金山银山,正在源源不断地把富裕和美丽送向畬乡。</h3> <h3> .02<br> 刀耕火种,带着原始的芬芳<br> 我们畬族祖先,长期隐居深山,刀耕火种,靠山吃山。2004年组建,由我出任理事长,以畬寨同胞为主体的&quot;武义县更加果业专业合作社”,秉承祖先的&quot;刀耕文化”,对600亩枇杷山实行&quot;五统一”管理。合作社的枇杷山,不使用化学农药冶虫,通过培养天敌丶人工扑杀等农业综合措施防冶;不使用化肥,用菜籽饼丶青草丶作物桔梗、当肥料;不用化学除草剂除草,用刀砍锄铲除草。枇杷林子里,空气清新,泉水涓涓,鸟语悠悠,蜂蝶翩翩。用有机肥料培植的土让土质疏松,含有机质丰富,地力丰盈;长出來的枇杷果子大,味道甜,隐隐透着原始的芬芳,富含更多保健养生,益寿延年的营养物质。基地2012年通过国家&quot;綠色食品”认证,2017年通过&quot;有机转換”认证。</h3> <h3> . 03<br><br> 走出深山的渴望<br> 经过二十多年风雨兼程的发展,畬寨枇杷成为振兴乡村,富裕和美丽畲乡的产业支柱。但是,环山公路还沒有贯通,一年上百吨的肥料丶鲜果要靠老弱的&quot;留守兵团”上挑下送,不但严重消耗老弱们的体力,更严重消耗枇杷的经济效益;合作社沒有保鲜冷库,沒有冷链运输,枇杷时效性强,很多果子因此烂在树上丶烂在家里丶烂在路上;缺少足够的品牌宣传,有机食品走不出深山,只能在路边卖,摊边卖,街边卖,好品卖不出好价钱。<br> 风在叫,哪是畬寨枇杷走出深山的呼喚;雨在叫,哪是畬寨枇杷走出深山的渴望。……<br><br> <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