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渔夫的传说

牧舟

<p class="ql-block">借助于数码时代科技进步,以前被视为奢侈品的相机和镜头,已成了大众的寻常消费品,拍照成为了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自然,如火如荼的群众摄影运动也就风生水起,神州大地,几乎任何有点景色风光的角落疙瘩地,都挤满了端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p> <p class="ql-block">2018年四月回国休假,受大学同窗陆厅夫妇的力邀,参加了一个桂林摄影旅游团。可惜,几天的行程,龙胜的梯田,相公山的顶观,皆因阴雨天气而败兴。好在,最后漓江上渔夫的这段活动,老天算开了眼,云缝中不时透露出一缕阳光,总算抓拍到了些勉强可以的照片。当然,这些照片跟旅游团打广告的美照没法比。天时地利人和的天时,纯粹是运气,强求不来的。</p> <font color="#9B9B9B">桂林山水甲天下,还真不是浪名的。</font> <h3>漓江两岸的村民,有许多人是世代以捕鱼为生的。特别是在阳朔兴坪一带,他们除了使用传统的撒网工具捕鱼外,还训练鸬鹚(又名鱼鹰)来帮助捕鱼。据说,训练有素的鱼鹰潜入江中时,就像海底蛟龙一样追赶鱼群,而且嘴到擒来从不失手。另外,这里的渔夫捕鱼时使用竹筏而不是用木船作为捕鱼的工具,这也算是一种地方特色吧。 </h3><h3><br></h3><h3>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渔业已经以人工养殖为主,渔夫若仅靠打鱼为生,基本难以糊口。生产方式的改变,迫使许多渔家弃船上岸,特别是年轻人,他们大多外出务工或经商。现在,漓江上所见到的真正捕鱼筏也是廖廖无几。尽管如此,老一代的渔夫多数还是离不开漓江之水的。只是,他们都改以靠旅游资源来赚钱维持生计了,有的在岸上用训练好的鱼鹰供游客拍摄赚钱;有的人利用竹筏运载游客游览漓江风景,只有极少数年纪较大的渔夫还在漓江中撒网,利用鱼鹰到江中捕鱼。或者,给摄影发烧友们当模特讨生活。</h3> <h3><font color="#9B9B9B">据说,阳朔兴坪一带,有白髯的摆谱渔夫有三位,他是其中之一。</font></h3><h3><br></h3><h3>问了下摆渡道人才知道,这渔夫大名鼎鼎,他的照片已经上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他会根据摄友的要求,摆出各种造型姿势,优雅娴熟,非常老道,且不厌其烦。嗯,很有职业模特的范。关键是,不扭捏作态,神情自若,让摆拍拍出随拍的效果。<br></h3> <h3><font color="#9B9B9B">一冉小白髯,是漓江渔夫招牌标配。听闻,摄影界只认这。若你拍的渔夫没有白髯,那他一定不是招牌的漓江渔夫,假嘢!那些资深的同团摄友告诫我。</font></h3> <p>数码时代,摄影已经成为种时尚:不分男女老幼,越来越多的人扛起了沉重的单反相机,其中又以油腻大叔和中年大妈们为主力。几乎,全国每一个让人能看得上眼的疙瘩地,都拥挤着他们的身影。那些形形色色的大小旅游摄影团,让摄影从一门象牙塔里的艺术,很快地变成了一项全民参加的运动,几乎与大妈们的广场舞齐名。</p> <p>这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阳朔,它的奇特溶岩地貌及其映衬下的兴坪渔火,以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加之丰富的文化遗产(古镇、古桥、银杏乡等)点缀其间,更使阳朔成为旅游摄影团的朝圣之地。而阳朔漓江上的渔夫,则必是重中之重。桂林的摄影旅游团,如果不打出漓江渔夫的招牌,估计很难吆喝到什么人的。</p> <p>我猜测,漓江渔夫与旅游摄影团之间,应该有某钟默契,外人不大容易直接联系到渔夫的。曾经在漓江边碰到一位来自德国的职业摄影师,他问我明天能否雇到位渔夫做他的模特。我想当然地告诉他,白髯摆谱渔夫的档期是很满的,要预约 ... 呵呵呵,其实,我真不知道渔夫们的档期是如何预约的。</p> <h3>拍渔夫,导游会安排早晚各一次。晨拍,天还没亮,大家就赶到江边与渔夫汇合,摆开阵势准备咔嚓了。</h3> <h3><font color="#9B9B9B">蓑衣,斗笠,竹筏,汽灯,鱼鹰,大概就是渔夫们演出的标配道具了。</font></h3> <h3><font color="#9B9B9B">渔夫在捕鱼前,先用一根绳子梱挷着鱼鹰的脖子,不让鱼鹰把鱼吃掉。</font><br></h3> <h3><font color="#9B9B9B">晚上捕鱼,渔夫会点燃带来的汽灯:灯光既可以吸引鱼,也方便鱼鹰捉到鱼。漓江上传统的点点渔火的大场面非常有名,但要拍到这情景,只有在每年金秋时节举办的渔火节才有可能。</font></h3> <h3>黄昏时分拍渔夫比较让人舒服,因为光线比早上好太多了。夕阳下,啥都有了诗情画意。渔夫摆好谱丝,剩下的,就是摁快门了。</h3> <h3><font color="#9B9B9B">撒网捕鱼。把网撒好,要抛的高,网完全张开,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为了让摄友们满意,他,就连撒了好几次。</font></h3> <h3><font color="#9B9B9B">摄友们赞网撒得漂亮,让他兴起,连来了几把,很是意犹未尽的意思。</font></h3> <h3><font color="#9B9B9B">渔夫用桨拍打水面,并不停地吆喝着,使水中的魚儿发慌乱窜,也让鱼鹰兴奋,以期捕获到更多的鱼。</font></h3> <h3><font color="#9B9B9B">鱼鹰终于叼起了一条鱼,大家拍得很高兴,终于咔嚓到了想象中的捕鱼瞬间。渔夫,也是很得意的样子。</font></h3> <h3><font color="#9B9B9B">我看现在在漓江上钓鱼,是难有斩获的。渔夫说这鱼,可是从市场上买来的。嗯,也算是他的一件道具吧。</font></h3> <h3><font color="#9B9B9B">鱼,是拿来喂鱼鹰的。</font></h3> <h3><font color="#9B9B9B">鱼鹰劳累一天,是要犒劳的,否则,它们会闹情绪,不配合渔夫的表演。</font></h3> <h3><font color="#9B9B9B">摆个经典招牌谱。</font></h3> <h3><font color="#9B9B9B">渔夫悠闲自在地抽烟。其实,这也是摄友们要求的。好像,大家也觉得鱼夫不抽口烟,就不够味道。只是不知,他平常是否抽这烟,还是仅仅为了表演? </font></h3> <h3><font color="#9B9B9B">这位告诉我们,二十多年前他就开始靠替游客摆谱为生了。如今,五十出个头,脸上满是生活的沧桑。</font></h3> <h3><font color="#9B9B9B">一壶老酒好消乏。</font></h3> <h3><font color="#9B9B9B">再摆个悠哉谱。</font></h3> <h3><font color="#9B9B9B">这两位还是亲戚:姐夫和妻弟。</font></h3><h3><br></h3><h3>大概因为姐夫更有名,两人的表演,总是姐夫为主,妻弟像是个跑龙套的。常常,龙套登场时,似乎更加卖力。无奈,姐夫还是更吸引大家的眼球。</h3> <h3><font color="#9B9B9B">夕阳余晖下,两人一天的劳碌也该结束了。</font></h3> <h3><font color="#9B9B9B">姐夫总是占着舞台的中心位置。</font></h3> <h3><font color="#9B9B9B">阳朔山水甲桂林固然不假,只是其沿漓江但凡有点景色之处,都是游人如织,有点像个大游乐场。相比之下,拍拍渔夫,似乎还是不错的选择。</font></h3> <h3><font color="#9B9B9B">中国式的摄影:各风景点挤满的大叔和大妈为主体的摄影团。在我看来,正是他们,让这些几近被生活淘汰的漓江渔夫们,得以残喘下来。</font></h3> <h3>我是第一次参加国内的摄影旅游团,行程大部分都是阴雨天气,照片大多也成了鸡肋。只有最后一天拍渔夫,勉强有了点阳光。依我看,这旅游摄影,实在是看天吃饭的。碰上好天气好光线好时辰好地段,那是天时地利,如果又恰巧碰上道合的团友,就算人和了吧。凡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参加摄影旅游团,也就是保障你有了个地利。因为,旅游团的导游都是当地的,他们肯定知道哪有好景。但你能拍到啥,他们说了也不算数的。摄影旅游团打广告的艳照是很不可靠的,你能拍到的,更多的决定因素是老天,而不是导游的名气。</h3><h3><br></h3><h3>摄影旅游团的导游,其实跟乡下的放羊娃差不了多少:把羊群领到草肥水美之地,剩下的就是羊自己的事了。所以,你不能寄希望于导游给予太多的摄影技术指导,也不能幻想自己摄影技术会得到什么飞跃的提高。那葵花宝典还是要靠自己领悟,武功嘛,自然还是要自己练的。</h3> 国内摄影团的兴起,我想大概也就是最近十来年的事。有些非常有名的拍点,几乎常常爆满,草原牧马,海滩撒网捕鱼,老农牵牛暮归,以及著名的国家公园,等等。据说漓江渔夫,也属于热点之一。这类摄影团,虽然打着各种摄影“创作”的招牌,其实都沦于旅游拍了:围着摆谱的模特(老农也好,村姑也好),大家就是卡擦了事。嗯,业余摄影,也不能太自己认真。 众多的摄影爱好者,也催生了以摄影为主导的经济圈:摄影器材就不用提了,各类摄影班,教材,挂着大师牌子的讲座,形形色色的摄影比赛可以说是铺天盖地。噢,现在摄影微信群,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h3>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新机会,让渔夫们告别了从前在竹林中那些简陋、低矮的房子,在漓江两岸建起了一幢幢漂亮的小洋楼。如果没有蜂拥而至的游客,和慕名而来的大大小小旅游摄影团,漓江渔夫必被时代淘汰,成为历史的传说。</h3> 谢谢浏览,欢迎交流。如留言建议,将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