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梽霖老师《儿童成长需要的四种角色之一“严父篇”》

kameisayuri

<h3>  严父、慈母、良师、益友。这是儿童时代需要有的四种角色。</h3><h3> 首先是严父,儿童时代必须要学会畏惧!因为人生道路上对一些规则、规律的遵守,是走好人生道路的必要条件!很多人在成年后,因为各种原因,违反了某种规则而受到种种惩罚,很多时候是心中没有"怕"字。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儿童时期没有学会"畏惧"!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孙伟铭,就是对于交通安全和法律没有"怕"字!这类例子数不胜数,大家随便一想就有很多。</h3><h3><br /></h3> <h3>  "自古知兵非好战"说得好---真正懂得打仗的人,是对战争有畏惧之心,不愿意轻启战端;只有那种视战争为儿戏、不知道厉害的人,才开战二字随便出口,不过一但战争真的打起来,这种人却往往又是最先退缩的人!!借用列宁一句话形容这种人最合适"左倾冒险主义往往也是右倾逃跑主义!"</h3><h3> 比如登山,那些登山大师,无一不是对大山深怀崇敬和畏惧!所以事前一定会充分训练,方方面面的准备力求完备。但反观那些时不时在新闻中看到的"二愣子"类的"勇士",就是由于对大山缺乏敬畏,满脑袋的"征服"激情,结果往往害人害己。(补充一点:真正的登山家,一般都不会用"征服"二字,而是将自己的行为看成是一种和自然亲近的方式,一种自己生命的发现。)</h3><h3> 人生是需要大无畏的精神,但大无畏的精神必须结合对自然和社会种种规律、法则的敬畏,才能让这种精神得到良性的发扬。</h3><h3> "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这句名言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h3><h3><br /></h3> <h3>  总之,儿童时期要学会"怕"。这在古人就意识到了的,表述为一句"黄荆条子出好人!"。从小我是十分畏惧老爸的,因为他还真的有一个专门打我的,用成都话就是叫作"篾(音:mi密)片子"的条子!!虽然不赞成无条件地推广其"条子"教育,但他老人家常说的的一句话,却在今天这种"赏识教育"泛滥的社会,仍有其值得思考的价值,这句话就是"自己的娃娃小时候在家自己不打,长大了进入社会让别人打!"</h3><h3><br /></h3> <h3>  其实,严父的功能在很多时候是在无形中被分解在不同的关系中的。比如:不知厉害地去欺负一个弱于自己的小娃娃,结果第二天被一个高自己一个头的大娃娃教训一顿,原来是头一天那个娃娃的哥哥。于是,以后手痒的时候,就会寻思一下,这家伙有没有哥哥? 这样就在无意中学 会了做事要要考虑后果,学会了某种程度的"怕"!。。。又如,到邻家去,看见墙上一个灯头好玩,就用手去抠,结果被电打了一下,以后就学会了不乱动不了解的东西。。。对自然规律的畏惧,对人类社会规则的畏惧,就是这样在儿童时期点点滴滴地植入的。</h3><h3> 所以,家长要在平时点点滴滴下功夫,比如,我们常看见一些很喜欢"和娃娃一起成长"而参加各种学习的家长,好几年了,笔记也记了几大本,仿佛有一定的修为了,但是,其娃娃在一些公共场合胡闹,搅场子,让人侧目,而家长还熟视无睹,更有甚者,还投以"赏识"的目光!这种家长真不知是顺着那一条路子在"和娃娃一起成长",散人在此只有晕和无语的份了!</h3><h3><br /></h3> <h3>  目前很多儿童教育专家学者,强调"赏识",这点也没有错,但如果不涉及具体的人和事,一味地将"赏识"作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就多少有些片面了。</h3><h3>其实不论惩罚也好,赏识也好,都只是一种方法而已。关键是要针对具体的事情用得恰当!一味地使用惩罚和一味地使用赏识,个人认为,都是不可取和很害人的! &nbsp;</h3><h3> 最后强调一点:儿童时期需要严父,让其学会"怕"、学会"畏惧",并不是主张一味地将惩罚教育夸张到一种压倒一切的地步---就像不主张将赏识教育夸张到压倒一切的地步,而目前这种赏识教育多少有一些被不恰当地夸大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