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高一语文备课组成员们在4月27日17时左右再一次欢乐相聚,参加教研会议。</font></h3> <h3> 本次会议的主题主要有两个:一是期中考试分析及阅卷细则;二是后期教学研讨。而我们讨论的焦点是本次期中考试的作文审题和批改。</h3> <h3><font color="#010101"> 首先,陈可发组长作了《关于语文期中考试作文审题及批改的几点看法》的讲话。</font></h3> <h3> 第一,审题和立意</h3><h3> 这次作文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学生面对这种作文,必须抓住这样几个要素:</h3><h3> 1.情景的创设;</h3><h3> 2.任务的布置;</h3><h3> 3.材料的关键词;</h3><h3> 4.事件的现实针对性;</h3><h3> 5.矛盾冲突的安排;</h3><h3> 6.写作的要求与限制。</h3><h3> 不仅如此,审题的关键在于对“不同看法”的解读,(老师和家长对孩子两次画出的圣诞树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应该是围绕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何平衡共性和个性),由此才能立意。</h3><h3><br></h3> <h3> 第二,赋分参考</h3><h3> 陈组长带领大家分析审题和立意的同时,还给相关的阅卷老师提供了赋分参考。</h3><h3>1.切合题意(48-60分)</h3><h3>(1)一档(54-60分) 能够紧扣材料内容,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体现自己对材料的认识,论据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清晰,语言有文采,文体特征明确。</h3><h3>(2)(48-53分) 能够紧扣材料内容,论据准确,说理较充分层次较清晰,语言较有文采,文体特征明确。</h3> <h3>2.符合题意(42-47分) 扣住了材料,但不能就材料内容展开分析,有论据,结构完整,文体特征基本明确。</h3> <h3>3.基本符合题意(36-41分) 仅在文首、文末运用了材料,缺乏议论分析,论据不充分结构完整,文体特征基本明确。</h3> <h3>4.不合题意(21-35分) 虽然立意与材料相关,但作文时没有对材料中的事件表明态度并加以分析;或只简单提一下材料没有展开分析。如:泛泛谈创新、谈教育现象等等。</h3> <h3>5.严重不合题意(20分以下) 通篇与材料无关,思维混乱,语言不通。完全套作,扩写材料,照超阅读材料,不足四百字。</h3> <h3> 其次,小组成员就作文立意、写作要求判读、赋分等几方面展开了讨论。</h3><h3><br></h3> <h3> 成员们认为,高一的学生并没有接触多少任务驱动型作文,和高考生是有差距的,尤其是立意。</h3><h3> 一是由材料而立意为教育孩子时平衡共性和个性难度系数大,即使有这种倾向也不一定能用语言准确提炼概括。</h3><h3> 二是学生根据材料而确定旨意可能偏向于创新亦或个性。</h3><h3> 基于各种情况,有老师提议:有关阅卷老师在判读作文给予分值时,能否有适当的调整。</h3><h3> 但是每次考试都是一次严肃的战争,不能随便降低对学生的标准。</h3> <h3> 因此小组成员们还是认为在审题立意等方面,应该对高一学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这样也对今后的作文教学指明方向。 </h3> <h3>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撇开学生写作的实际情况,而大谈特谈犹如纸上谈兵。</h3> <h3> 为了科学而有效地做好本次考试的作文批改工作,陈组长和夏华炜老师提出抽样调查的做法。随机抽取部分学生的作文进行评改,从立意、结构、分析论证、语言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评卷。</h3><h3> 这样可以更好的发现学生写作问题,为下一阶段的写作教学明确目标和方向,学生也能认真仔细地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而变得更加优秀。</h3> <h3>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每一次相聚,每一次讨论,每一次交流,都犹如一场场智慧火花的碰撞,激励着我们高一语文备课组前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