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有多少病人还在等待?53个!</b></h3><h3><b> 周四上午看门诊,临近下班,佳佳打来电话,对我一通吼"钱老师,你知道我们组待床的病人有多少个吗?刚才我把登记本挨着数了一遍,有53个你开了住院证登记在册的病人没有收进来,有的肿瘤病人已经等了两个多月了。你不能再这样下去了。"</b></h3><h3><b> "好的,好的。我改正,我改正。我今天已经拒绝了好几个病人了。"我向我的下级医生陪着笑睑,"明天把胃癌病人杨某某收进来吧,拜托。"</b></h3><h3><b> 为了床位,三天两头求护士长不说,还得时常安抚下级医生。都是我惹的祸,谁让我开那么多住院证嘛。每天都是打招呼的微信、要床位的电话、堵在门口求爷爷告奶奶的病人……我也受不了,便支使给刘医生,"阿牛医生很忙,你们与刘医生联系吧,一有床位她就通知你。"我都找不出床位来,刘医生能找到吗?纯粹为我背锅,背不守信用的骂名。病人和家属委屈地诉说"不是说一个星期能住进来吗?都等了一个月了还住不进来。"</b></h3><h3><b> 看来佳佳也是招架不住了,这才冲着老师冒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好大夫也难为无床之苦。</b></h3><h3><b> 我反思,是我没掌握好住院指证吗?不是。我开的住院证都有明确的手术指证,而且基本都是胃肠肿瘤、腹膜后肿瘤等大手术病人,还一些复杂疑难需要行腹腔镜探查的病人。腹股沟疝那些"小病"若非嵌顿,都叫病人三五个月以后再来,甚至春节前那几天床位空闲时再来。</b></h3><h3><b> 是手术负荷太重了吗?也不是。每周的手术,我集中两天就做完了,干得再晚也无所谓,睡一觉起来,屁事没有。平时还有空闲时间写点闲言碎语,周末还有时间外出会诊、开会,就是明证。</b></h3><h3><b> 要怪只能怪两个,一怪科室床位太少,二怪病人把我想得太好。</b></h3><h3><b> 心急如焚的病人经常吐槽"你们不能增加点床位吗?让我住在走道上都可以。我自己搬张折叠床铺在走道上行不行?"</b></h3><h3><b> 我只能苦笑一声"呵呵"了。我能使用的床位只有8张,归科室管。科室的床位只有39张,归医院管。医院的床位只有****张,归上级管……管得严、管得死。区区39张床,还要留军人床、军属床、急诊床,我到哪里去找张床?"要是可以,我恨不得把我家里的床搬到病房来给你住。"</b></h3><h3><b> 以前我们的口号是"为人民服务"。现在与时俱进了,我们"姓军为兵",你看看墙上贴的什么"军人第一,军属优先"。即便你是昨天才入伍的小兵兵,我这个正师级的医生,也要恭迎你住进病房。 "人民"嘛,最好是到"人民医院"去看病。</b></h3><h3><b> 但是病人不这样想,西南医院数代人80多年树立起的优良品牌,在老百姓心中根深蒂固。大病小病都往西南医院跑,疑难杂症更要往西南医院跑。军改、医改,只把床位改少了,只把医生改跑了,却没把病人的潮流改变方向。门诊依然若市,病房一床难寻,医生一号难求。 </b></h3> <h3><b> 若非今天听一个病人诉说,我都不知道自己是这么值得等待的医生。</b></h3><h3><b> 给一位中年妇女问诊、查体、开单,交待一句"检查报告拿到后再来看"。妇女满脸陪笑出去了。接着喊下一个病人进来,看门诊就像是机械化流水作业。</b></h3><h3><b> 过了一会,妇女又捏着申请单进来"钱教授,检查预约到明天,明天你还看不看门诊?"</b></h3><h3><b> "不看,我每周只有星期四坐诊。"</b></h3><h3><b> "那我先把你下周四的号挂起,到时又来找你看结果。"</b></h3><h3><b> 我说"没有必要嘛,每天都有坐诊医生,你就挂当天的号看了就行了呀。"</b></h3><h3><b> 妇女一脸虔城 "我从外地来,专门找您看病,为了挂您的号,已经在宾馆里住了三天了。我今天就把号预约起,继续在宾馆住着等,下周四早上又来找您看。"</b></h3><h3><b> 乖乖,我还有这样的忠实粉丝!我瞬间被感动得热血翻滚,起身拉着她的手说"大姐,不必等到下周四,拿到检查报告,你可以到病房找我,周一、二、三、五早上八点半钟,我准在病房。"妇女千恩万谢地出去了。</b></h3><h3><b> 我怔怔地望着门口,差点想要冲出去,到CT室凭张老脸去打个招呼、插个队,今天就把检查做了。无奈一是不合规矩;二是确实也走不开,还有一堆病人等着。</b></h3><h3><b> 想到另外一个病人严某某,就愧疚不堪了。腹壁长个肿瘤,有排球大,辗转贵州、四川后,来西南医院找到我。我开了住院证,登记起排队等待入院手术。这一等就是一个月,病人三两头到病房找床,病人在外地打工的子女一天三次电话催问。看着肿瘤从排球长大到篮球,患也心焦医也心焦,但有什么办法呢?我对病人说"你也看到了,病房里有一张空床吗?有!那是军人床,空着也不能收其他病人。"</b></h3><h3><b> 最终病人等不起了,失望地去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我能做的只是帮他给相识的同行朋友打个招呼,希望能关照一下。未曾谋面的病人子女却是恨我恨到骨头里了,电话里都能感受到咬牙切齿的煞气。</b></h3><h3><b> 唉,做一个值得等待的医生,有时很无奈。</b></h3><h3><b> 三十年前,年轻的我满腔热情想去海岛、舰艇上当名会看病的军人。却被扔到内陆医院,给老百姓治病。如今,人到中年,在医院的培养下,修炼成了胃肠肿瘤外科专家,却要叫我去再次培训战地自救互救,而且是高于一切的政治任务。本想请假自费去北大国际医院观摩学习一下那个巨大肿瘤手术的。只好作罢。</b></h3><h3><b> 领导告诫,我们要转变思路了。以后床位还要减少,复杂的病人、风险大的手术,我们不一定收了,又占床位又增加药占比。做好了没人表扬,做得不好要挨处罚。我默然无语……想起了当年实习时董家鸿院士说过的一句话"外科医生就是要有担当,要做有挑战性的手术、有开拓性的工作!"时过境迁,言犹在耳,却又奈何。</b></h3><h3><b> 郁闷间,看到了前些日子学科办发来的短信"钱教授,你去年做了很多复杂大肿瘤手术,能否按模版写一个"新技术新业务"的宣传资料,我们做出来放在医院门口和微信公众号上作个宣传。"</b></h3><h3><b> 呵呵,算了吧,就这样算了吧。现有的病人都收不进来,再宣传,你给我找床位啊?</b></h3><h3><b> 下班回家,医院广场上挖掘机在开挖道路、花台,听说是要拓宽道路,换成柏油路面。原先的地砖路三天两头修补,没完没了,要彻底改变。</b></h3> <h3><b> 马路越修越宽阔,医路越走越狭窄。看着西边的落日,应景诌打油诗一首:<br /></b><b>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br /></b><b> 花开百日艳,无奈到暮春。<br /></b><b> 医院求发展,豪言激三军。<br /></b><b> 一只无形手,已然倒乾坤。<br /></b><b> (2018.4.27,重庆)</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