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交大好风景,花开时节又逢君(下)

林不厌深

<h3>122年前,即1896年,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怀着储才兴邦的理想,创办南洋公学,这就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h3> <h3>交大徐汇校园至今还留存有南洋公学的石碑石柱。</h3> <h3>在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22周年纪念大会上,姜斯宪书记动情地说:“<b>如今的徐汇校园,建筑是可以阅读的,校园是适合漫步的,母校变得更加精致而有温度!</b>”</h3> <h3>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园是中国惟一的、建于19 世纪、一所横跨三个世纪使用至今的大学校园。</h3><h3>122 年间,无论历史怎样变迁,交大的百年校园依然矗立着那些古老的建筑,它们铭记着薪火传承、思源致远的交大精神,其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足以和国内其他任何一所历史悠久的校园相媲美。</h3><h3>(摄于2008年4月)</h3> <h3>徐汇校园正门,作为交大的象征,以其古老凝重、雄浑端庄的身姿,展示着百年学府的历史韵味。</h3> <h3>大门的两侧挂有“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和“校门”及“优秀历史建筑”的文物保护的牌。</h3><h3>校园历史建筑是一所大学过往岁月的见证与文化的象征。在2001年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时,交大校园建筑就首次列入。</h3> <h3>“校門</h3><h3>建校初期的校門為牌坊式,一九三四年乙卯級(一九一五級)校友不忘母校培育之情,發起重建校門,以志紀念。承英培初先生助銀五仟元,不足款由該級校友募集,學校也適當贊助,一九三五年六月改建成此仿古宮殿式建築,一九八五年照原樣進行過大修。”</h3><h3>交大校门采用了中国传统官殿式大门做法,是交大建筑群中惟一一座完全运用了中国传统建筑做法的建筑。在这座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的学校,这座大门正是由传统跨向世界的大门。</h3> <h3>学校正门挂上了毛泽东书写体的“交通大学”校名,这一题字沿用至今。</h3> <h3>交大徐汇校园置身车水马龙的繁华闹市,在80余年的岁月中,古香古色的校门将喧嚣关在门外,给学子们提供了一方净土和安静的书桌。</h3> <h3>校门给我们每位学子打下了深深的交大烙印,在校门拍照留念是我们最为珍贵和自豪的。</h3> <h3>4月9日下午,我从枫泾回校,高中同班大学同校同学,在百忙中(他退而不休,现在仍在工作)赶来为我送行,当然,我们也要在校门口合照留念。</h3> <h3>1968年5月23日我们船舶动力系26032班同学在校门留下这张弥足珍贵的相片。</h3> <h3>这是1968年5月我和高中同班大学同校的同学在校门的留影。</h3><h3>当时还有完整的校门桥。1999 年由于华山路拓宽工程的需要,拆除了校门桥,在原先桥头灯的位置,重置了两座象征性的汉白玉桥头灯柱。</h3> <h3>这是65年欢送二系老乡毕业,部分老乡在校门合影留念。</h3> <h3>四位老乡这次返校在校门的合照。</h3> <h3>从校门走入校园,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右侧的老图书馆,清水红砖、精致典雅,白色浮雕映衬在树木的绿荫之下,它是我们学校最美的建筑。老图书馆建成于1919年,为三层高红砖砌成的具哥特式特征的西式洋楼,自建成以来,它便以其独有的建筑艺术与魅力,成为沪上高雅文化的象征,出现在许多影视和摄影作品之中。</h3> <h3>我们老学长曾这样描绘图书馆:“红墙白栏柳丝中,镰箔轻明花影重,推卷披襟当面风,绿葱葱,几颗樱桃叶底红。”</h3> <h3>图书馆建筑面积2687 平方米,规模在当时国内高校名列前茅。</h3><h3>这里是交大学子徜徉知识海洋、饱览先进科学文化之地,钱学森、吴文俊、王安、王之卓等都曾在这里留下过孜孜学习的身影。</h3><h3>我们在校时,借阅外文图书,要到老图书馆。</h3> <h3>在1985年新建的包兆龙图书馆投入使用后,老图书馆变作为档案馆使用;1995年经过大修,正式成为上海交大的校史馆对外开放参观。</h3> <h3>10日上午和方德钧同学参观校史博物馆。</h3><h3>1996年4月29日,江泽民总书记回母校参观了校史博物馆,并为其题写馆名。</h3> <h3>展厅里的人物墙展示了科技精英、治国英才、产业巨子、文化名人, 有我们同届同系李栋恒同学的相片。相片说明:</h3><h3>李栋恒</h3><h3>(1944年生)</h3><h3>河南南阳人</h3><h3>1968届船舶动力</h3><h3>中将,曾任总装备部副政委</h3> <h3>在图书馆留影也是我们学子的最爱。1964年4月我们同年级的几位老乡在图书馆前的合影。这次有几位没有返校,不知他们都好?好想念他们。</h3> <h3>摄于1964年11月</h3> <h3>现在树长得旺,已无法在原位置拍照,而且经我们仔细查找,发现以前的灯柱也拆除了(只留下底座)。</h3> <h3>谢谢方德钧同学为我拍照。五十四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不胜感慨!</h3> <h3>校门与图书馆的组合面向华山路,形成整个校园的沿街立面,展现了交大校园历史建筑群入口的古朴形象。</h3><h3>相片摄于2008午4月。</h3> <h3><font color="#010101">中院 光绪二十四年(1898)破土动工,1899年夏建成。中院环绕上海交大徐汇校区中央大草坪的北面。这是一座清水砖墙的西式建筑,也是学校唯一一幢建于19 世纪最古老的建筑,是上海交百年校园的历史原点。建造中院的目的是用作中院学舍,故以院命楼,名曰“南洋公学中院”。当时的中院集教学、办公、食宿于一体,如同一个浓缩的新学教育小社会,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曾在此办公。自南洋公学起,中院变成为孕育英才的摇篮,李叔同、周韬奋、黄炎培、邵力子,著名学者谢无量,经济学家祝百英,翻译家高尔松等,都在中院学习生活过。</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本相片摄于2008年4月。</font></h3> <h3>中院两翼宽大、华丽的半圆形山花,形成了富有韵律的屋面装饰。</h3> <h3>阳光下梧桐树的斑驳树影投在中院的墙面,透过柱廊深深的阴影形成层层叠叠深浅不一的细碎光影,糅杂进中院厚重之中。</h3> <h3>中院室内布局为内廊式,进门后,为南洋公学第一任校长何嗣琨塑像,正对大门是宽大的木制主楼梯。</h3> <h3>塑像正对着南大门。</h3> <h3>室内装修以木质板材为主,主楼梯底面有精致的木雕花饰,花纹为植物草叶形式,与扶手为同一风格。</h3> <h3>中院的北立面。美丽的山花墙。</h3><h3>记的我们大二在中院听“金属工艺学”的老师(老教授)讲课,他总是那么笑容可掬,叫学生喜欢称“诸位、诸位……”;还有,那时为了能交出一张美观整洁的制图作业,废寝忘食,连星期六星期天也不敢休息。</h3> <h3>新中院</h3><h3>位于中院以北,于1910年建成。作为一所百年建筑,百年来新中院先后作为学生宿舍、教师办公室等见证着交大的发展变迁,直到2002年,香港船王董浩云出资对新中院进行了一次修缮维护,并将新中院改造为董浩云航运博物馆,以展示董氏家族与中国船运事业的发展进程。</h3> <h3>新中院前船锚雕塑</h3> <h3>新上院</h3><h3>1954年重建,是学校的主要教学楼之一,大楼里的阶梯教室和阅览室记忆犹新,那是大班上课和我们晚自修经常光顾的地方。</h3> <h3>南楼门厅内,摆放着一座盛宣怀先生的青铜半身像,这是1976 年学校为了纪念创校者而铸造的。</h3> <h3>体育馆</h3><h3>建于1925年,由我国著名的建筑师杨锡镠设计的(为母校上海交大设计体育馆)。体育馆是交大重视体育的最好代表,它的落成在上海乃至全国开风气之先,其技术先进、设施齐全、功能多样,有室内篮球场和室内游泳馆,在当时中国高校中首屈一指。</h3><h3>除了体育运动,体育馆也是交大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在历次的历史大事件中,显示出卓越的场地多功能性。</h3> <h3>记的1964年学校在体育馆和大草坪举行国庆联欢晚会,请了电影《李双双》的演员明星等文艺界人士,那些明星都站在体育馆二层的外走道,各班同学在大草坪,手拉手跳集体舞,我这个乡下来的“土包子”无不感到新鲜。</h3> <h3>总办公厅</h3><h3>总办公厅是建筑大师庄俊设计的,建于1933年,总办公厅属于学院派(Beaux-art)风格。</h3><h3>总办公厅自投入使用起,一直是学校的行政中枢。从黎照寰校长开始,历届校领导均在此办公。如今,虽然学校中枢机构已向闵行新校区转移,总办公厅依然是学校机关重要的办公地点,并承担各种会议功能。</h3> <h3>總辦公廳</h3><h3>原名“容閎堂”;爲紀念我國最早留美,最早主張引進西學的學者容閎而命名。建於一九三三年三月,是學校主要辮公樓。三層鋼筋水泥結構,建築面積二千一百六十五平方米,現門額“總辮公廳”四字出自胡漢民手筆。</h3> <h3>工程馆(恭绰馆)</h3><h3>工程馆是著名建筑家邬达克的作品,于1931 年年底落成,占地面积6500 平方米。1926 年,交通大学30 周年校庆时,由唐文治、蔡元培、叶恭绰等人募建而成。为纪念老校长叶恭绰,故又名恭绰馆。当时上海最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工程教学楼。在这座以机械、电机工程为主的教学楼里,钱学森、江泽民曾就读于此。解放后,工程馆主要用作学校的教学、实验区。</h3><h3>当时我们260专业的实验室就在一楼。</h3> <h3>1933年12月8日,无线电发明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威廉•马可尼勋爵夫妇到访交大,与交大的教育者们一起,在工程馆前右面草坪上竖立起一根象征开创无线电课程的铜柱——马可尼铜柱。</h3> <h3>文治堂,它于1949年基本完工,是上海解放前交大建造史的收官之作,建筑的风格已接近现代主义,完成了老校区建筑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h3> <h3>我们读书当时称“大礼堂”。随着祖国政治斗争的风风雨雨,任何一场政治运动,包括整风运动、反右斗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都在文治堂留下了历史的印痕,各种动员大会、宣誓大会、批斗大会、平反大会等,也大多在此进行,难以计数。</h3> <h3>在门厅中心,静静伫立着唐文治校长的铜像。他是交大早期那些筚路蓝缕、运筹帷幄的教育家们的典型代表,正是他们的风貌和气质,赋予了静态的老建筑精神及灵魂,成就了交大刻苦励己、勤奋治学的校风与传统。</h3> <h3>执信西斋(第一宿舍)</h3><h3>执信西斋,是为纪念民主革命战士朱执信先生而命名的交大学生宿舍。宿舍于1930 年1月22 日竣工,面积为4362 平方米,落成典礼于当年3 月28日建校34 周年时举行。它曾是中国最好的学生宿舍。我国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院士,也在执信西斋住了约两年。</h3> <h3>执信西斋落成后,即将毕业的1930届学生首先搬入新居,优先选择了最好的房间。为表达感念之情,这批学生于1933年在执信西斋中央空地上建造了一座以校徽为中心的喷水池和饮水思源纪念碑,赠送母校以作纪念。</h3><h3>2016年交大120年庆典前期,执信西斋前的喷水池与“饮水思源”纪念碑,由1980级校友俞伟景先生与夫人1985级校友晋琰女士捐资修整,使得这座地标性景观和精神图腾在交大人心中烙下更深的印记。</h3> <h3>交大的标志</h3><h3><b>饮水思源 爱国荣校</b></h3> <h3>我们大学二年级在这里住一年。相片是1964年11月与老乡同学的合影。</h3> <h3>4月10日下午和高中同班大学同校的好友合影留念。</h3> <h3>史霄雯、穆汉祥烈士墓</h3><h3>1950 年5 月20 日,交大为史霄雯、穆汉祥烈士建造了纪念碑,陈毅市长为纪念碑题词:“为人民利益而光荣就义是值得永远怀念的!”</h3><h3>史霄雯、穆汉祥都是交大学生,牺牲在即将解放前的穆汉祥、史霄雯两位烈士,也都在执信西斋居住过。</h3> <h3>第四宿舍,我们系男生三年级到毕业都住在这里,我住在105寝室。现在变成女生宿舍啦,不然,真想到里面看看。两座宿舍间的篮球场,是我们早晨和课后运动好地方。</h3> <h3>熟悉的大草坪,那时这里的广场大草坪称“红太阳广场”。</h3> <h3>68年,草坪的中间是毛主席的塑像。</h3> <h3>我们同寝室,朝夕相处。<br></h3><h3>(拍摄于68年5月23日)</h3> <h3>68年5月23日我们班部分同学在毛主席塑像前合影。</h3> <h3>红宝书、毛主席像章,那时,我们是那样虔诚!</h3><h3>这一张可能是我校最为特别的毕业照了(相片中间三位是当时进驻我班工宣队队员)。</h3> <h3>这张相片是从同班同学杜斌的美篇《<拾光之旅>第一集——庆祝上海交大校庆》上获得的,引用他美篇相片中的文字说明:</h3><h3>难忘的岁月,难解的情节。</h3><h3>老同学___,___,___,___(名字略)天宽水险止不住我的思念。</h3><h3><br></h3> <h3>由于 “文革”,大学五年我们得不到系统的学习。那是个特殊的年代,不是我们不想读书!毕业分配后我们有过困惑、彷徨,但我们更多的是自信。想当年我们能考上“国立交通大学”,也可以算是天之骄子了。在老交大的熔炉中,我们受到老交大传统“门槛高、基础厚、要求严”的熏陶,受到母校老师的严格要求、耐心解惑和谆谆教导。毕业后我们深知自己的不足,更加勤奋学习、艰辛拼搏,用自己的智慧、知识与才能去改变命运。我们许多同学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骄人的成绩。</h3> <h3><font color="#010101">我大学同班同学陈文元是交大二级教授,曾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还被学校提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我高中同班大学同校的同学陈国呈,家境贫寒,靠自己的刻苦奋斗,现是上海大学的教授。而和我同系同时分配到汕头的同学李日华,凭借自己扎实的基础知识,考上华工的复合材料力学研究生,后来又赴美深造。他们都是我最崇拜的同学。看看自己,惭愧啊!没有出息的我,毕业后平平淡淡,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来,愧对母校和老师的培养!</font></h3> <h3>开放改革,交大的发展迎来了新机遇,老交大校园焕发新机。</h3> <h3>包兆龙图书馆</h3><h3>包兆龙图书馆是由包玉刚捐资,以其父包兆龙名字命名的一座现代化图书馆,于1985年10 月27 日竣工落成,它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大学图书馆。主体建筑高度为73 米,居当年上海建筑高度第四位。</h3><h3>包兆龙图书馆开创了用赠建者姓氏冠名图书馆的先河,叶剑英委员长亲笔题写了馆名。它是由邓小平主席亲手接受的第一个“外资”捐款教育项目,这一举措的影响遍及中国各个领域,向国内外传递出中国政府摈弃了办教育宁肯落后也不愿接受捐款的僵化政策。</h3> <h3>浩然高科技大厦 </h3><h3>1996年竣工,由1936届校友、台湾大陆工程公司原董事长、世界建筑业知名企业家殷之浩先生投资1200万美元兴建。</h3><h3>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浩然高科技大厦”以示铭记。它的外形象征一册开启的书本,寓意“开卷有益”,和交大这所国际著名大学所倡导的教书育人之精神相得益彰。</h3> <h3>2011年12月11日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上海交大建成开放了钱学森图书馆,面向所有人展示钱学森作为我国航天科学的奠基人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和与其相关的我国学科前沿的探索及发现。</h3><h3>钱学森图书馆由我国著名设计师何镜堂主持设计;建筑地上共三层,地下一层,布展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建筑平面成方形,整体采用砖红色实墙围合,中间穿插进入透明的玻璃体,表现着钱学森的“大地情怀”与其“石破天惊”的科学贡献。建筑立面上用不同的砖红色纹理拼出了钱学森的头像浮雕,低调而又明确的呼应了场馆主题。</h3> <h3>一位匆匆行人,主动提出可以帮我俩拍照。真的很感谢她,她说不必谢,又匆匆走了。我心想,这位姑娘说不一定和交大有渊源呢!她一定和我俩一样,钱学森是心目中最尊敬的学者。</h3> <h3>交大一百周年校庆时在大草坪中央立上海交通大学百年校庆里程碑。该碑高12.5米,碑体呈三角形,寓意教书育人以德、智、体三方面为根本,以暖灰色花岗岩为碑面。碑面朝南,碑文为交通大学校友、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所书,碑文为:</h3><h3><b><br></b></h3><h3><b>继往开来,勇攀高峰,把交通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b></h3><h3><b> 江泽民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八日。</b></h3> <h3>和老乡同学合影留念</h3> <h3>漫步交大,成排的梧桐树,青翠的草坪,盛开的樱花和绿树成荫与老建筑交相辉映,一切都那么熟悉、亲切!我们在交大徐汇校园生活4年多(一年级是在徐汇法华镇路交大分部),有着许许多多难忘和美好的回忆!</h3> <h3>在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22周年纪念大会上,姜斯宪书记说:</h3><h3><b>母校珍藏了每一位学子的青春印记</b></h3><h3><b>从此交大成为永久的牵挂</b></h3> <h3>再见了,交大!我们渐行渐远,但交大的一切都会留存在我们的心底。</h3><h3><br></h3><h3><br></h3><h3>文中有关交大历史建筑介绍文字说明取之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