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构思路入手治顽固双脚痛

结构与肌筋膜

<h1><b>从结构思路入手治顽固双脚痛</b></h1><h1><b>一一治疗腰曲过大</b></h1><h1><b>在正常的健康脊柱中,预期人体会有一些重力线。重力线是一条假想的线,可以从身体的某一点直接到地面。脊椎整脊师和放射科医生希望这条线在下降的过程中穿过某些身体部位。当这些线不通过预期的身体部位时,我们称之为重力线偏差。它本质上是一种不良姿态的指示,或结构的错位。</b></h1><h1><b><br></b></h1><h1><b>正常状态下,上半身的重量下传到腰椎,大部分重量应该由椎体承担。腰曲过大,常见于腰椎失稳引起的一种重力线偏差。这将会过度负荷下腰背部的脆弱关节,造成腰部疼痛。</b></h1><h1><b><br></b><b>例如,怀孕末期的女士们由于其重力线的快速变化而产后又逐渐恢复。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女性在怀孕期间会报告腰痛的原因。 又如</b><b>一些“啤酒肚”的男人会摆出一种摆姿势来平衡他们的大肠子,把上半身向后倾,而腰腹向前。这导致了背部和疼痛。显而易见,减去啤酒肚是对抗慢性背痛的第一道防线。</b></h1><h1><br></h1><h1><b><br></b></h1> <h1><br></h1><h1><br></h1><h1>俗话说,医患之间是一种缘份,也就是医缘,很多时候治疗的成功,还是来主要源于患者对医生的信任。这例患者双脚麻木疼痛已经有三年,患者的治疗从未间断,却是久治不愈并且症状渐渐加重。在MRI影像上找不到与症状相关的病因,来我治疗中心初诊时,运用常用的“杀手锏“招数竞然令患者雪上加霜。有幸患者信任,最终调整治疗思路,从脊椎结构力学去分析与治疗,从而败中求胜。<br><br></h1><h1>患者,女,五十年,双脚从臀部一一腘绳肌一一小脚三头肌放射性疼痛三年,久站半小时后加剧,平卧后减轻。无明显腰痛症状。<br></h1><h1>病史:患者工作从事血液化孩子,以站立为主,无明显外伤史。这几年患者从未间断接受整脊,西药,针灸治疗和物理康复治疗,但是症状不但没有好转和有效控制,并且渐渐加重。<br></h1><h1>总结患者主诉,致使患者雙腳疼痛加重的因素有,1)久站或行走超過半小時。2)曾經試過在物理康復治療師處以二十公斤仰臥水平䁏椎牽引,十分钟後感覺雙腳麻木疼痛加劇,医生立即中止牵引,症状當天加重,一天後回復原狀。其后医生减少至16公斤再行牵引,也发生同样不良反应。3),睡眠剛醒後下床明顯症狀加重,活動半小時後後稍減。<br></h1><h1>可以緩解症狀的因素:1)臥床 2)坐在适當高雄與硬度的椅子。3) 熱敷。</h1><h3><br></h3> <h1>在MRI 影像上观察,患者虽然有腰椎间盘突出,但从L4-5, L5-S1上,硬膜囊,侧隐窝,椎间内孔,外孔部位,未见有明显的神经受压,尤其是S1神经根更未见受压</h1> <h1>第一天治疗:在排除根性卡压后,在软组织下手。于是针扎患者双侧腰髂肋肌,背最长肌张力点和硬结节点,和双侧髂腰肌,梨状肌,使用扎跳刺激,腰部针法刺激,待患者感有酸麻向臂部和脚放射为止。但是常用常奏效的招数这次不为我愿,一周后复诊,患者主诉不但症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原来没有感到疼痛的腰部也变疼痛了,而且半夜痛醒,这是先前没有的症状。幸好脊椎神经博士苏志雄大夫的推荐,而且恰好这患者的好友的顽固性腰疼也是曾经是我治愈,患者才重新建立信心回诊。</h1> <h1>第二次复诊时,在X光上观察再分析,可见骨盆旋转,腰骶角变大,持重线后移。证明腰椎失稳。</h1> <h1>第二次治疗以改善患者腰骶成角,骨盆旋移为主,采用肌筋膜摆位正骨手法,龙氏骨盆手法,和过屈牵引下正骨(患者以往平卧牵引可能使椎孔变得更加狭窄)。针灸方法改用柔和手法,入针后不刺激,留针用远红外照患处。<br>一周后第三次回诊,患者十分高兴和感激地告诉我,她这周可以连续站一小时以上,而且双脚原感麻痛症状程度十分轻。</h1> <h1>第三次手法和牵引下正骨后,患者症状已经明显改善,已经可以连续站立三小时以上,而且双脚放射性的麻痛程度十分轻微。</h1> <h1>分析:对于初诊患者针灸后反而症状加剧,估计是对患者针扎部位过多来刺激过强,反而触发炎症反应加剧,肌肉张力变大,正是犯了操之过急之忌,欲速不达。患者产生双侧下肢放射性麻木疼痛,通过三步定位,明确并不是来源于腰椎间盘突出而产生的神经根卡压,诊断分析起因于腰骶角过大,骨盆旋移后引起腰椎持重线改变,产生不正确的运动模式,而导致神经干卡压症状。治则以改善这椎体与软组织结构,正是治疗成功的关键。</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