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都会潜移默化地融进你的骨血,变成你的谈吐,你的气质,你的胸襟。一一题记</h3> <h3> </h3><h3> 谨以此文记录三年级组全体老师编排社团节目的一个小镜头,以表达对所有发自内心喜爱经典,身体力行传承文化的人的敬意。</h3> <h3> 一档《经典咏流传》,让诗词这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观众的追捧;一曲《别君叹》,让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重回人们视线,也让秦腔秦韵在与经典相遇后厚重中多了苍凉,粗犷中添了温柔,更让曹轩宾老师迅速登上热搜,圈粉无数,也让高新二小三年级组的老师动了社团编排巜别君叹》的念头。</h3><h3><br /></h3><h3><br /></h3> <h3> 更为惊喜的是组里的杨臻老师居然是李奇老师的发小,而李老师和曹老师是二十多年的铁哥们。有杨老师牵线,我们得以多次和曹轩宾老师、李奇老师电话、QQ、视频交流沟通,两位老师一口答应全力支持,并真诚相助,还为二小孩子发来了视频祝福,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教育事业、对传统文化、对音乐艺术、对地域文化推广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行动力。</h3> <h3> 舞台上,一群八九岁的女孩,身穿蓝色齐腹短袄,黑色垂至膝盖下的中裙,男孩子穿一身白色中山装,平长仄短地吟诵经典诗文,能依字行腔,文读语音,无疑给台下的嘉宾和观众很大的惊喜。</h3> <h3> 转而又有几个同龄孩子上得台来,身着戏装,头戴行头,粉面,红唇,娥眉,凤眼,轻移碎步翩然起舞。水袖长抛似流云,眉眼斜飞似娇羞。转身甩袖的曼妙间"梨花开,春带雨"出了口,黄鹂清音的瞬间掌声四起。怎能不惊叹?台上表演的只是年纪尚小的三年级的孩子,是没经过专业学习、训练的孩子,他们凭的是对戏剧、吟诵的喜爱,靠的是在刘老师带领下利用午休时间、课间时间、业余时间的多听、多看和多模仿练习。这群吟诵社团的孩子在刘晓红老师的带领、排练、熏陶中已然站在了台上。浅笑低眉,莲步轻抬的流转间,已有了些贵妃的韵致;浅唱长叹,娓娓如莺的嗔怨里竟生出几分"此生只为一人去"的幽幽咽咽。</h3> <h3> 如果孩子们带来的是惊喜、惊叹,那么刘老师和杨老师的一吟一唱便是留驻时光、惊艳全场。杨臻的巜别君叹》"渭城"二字一出,秦味十足中带出了幽远绵长的时光,最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的浑而不浊让祖辈相传的关中口音直醉人心,粗犷中竟带出了细腻,哀婉却不伤情。让人忍不住想问:是得了发小的真经传授吗?</h3><h3><br /></h3> <h3> 刘老师的副歌吟诵更是编排巧妙,运气发声平和,意蕴深广,颇有谦谦君子之风。她以自己的情通古人带动孩子入诗,体悟词曲背后的心态,情态,意境,让观看的老师和孩子们真正理解在古代,文人就是诗人,诗人就是音乐家;更让孩子们知道当下,我们虽不是诗人,也不是音乐家,只要情之所至,人人都可张口唱,人人都能唱自己的曲调。</h3> <h3> 经典诗词以多种多样的方式为越来越多的人走近,喜爱,传诵;传统文化以春水润土的速度化开,晕染,深钻,这不正是经典的魅力,传承的影响,文化的力量吗?</h3> <h3> 让那平平仄仄的唐诗宋词,在宫商角徵羽的音律韵脚中,着了温度,生了温情,跨越千年时光,唤醒我们沉睡的灵魂,一起看繁花盛世,遇灯火阑珊。</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