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中国,有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它被誉为并列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徽学是专门研究徽文化的学科;而“徽文化”,因徽州古称新安郡,又称“新安文化”。</h3> <h3>徽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极为宽泛,除新安理学、新安志学、新安画派、医学、科技、教育、工艺以及“文房四宝”、徽菜之外,更为具象的,还包括了古城、古镇、古街、古村落、古建筑等。作为一个旅行者,则可透过古城古街古村落古建筑的“走马观花”,从一个侧面打开视角,对徽文化有一个较为直观的浅显了解。</h3> <p class="ql-block">徽南的古村落曾去过几个,如西递、宏村、呈坎、唐模、灵山;现如今,过度的商业化已使得这些村落失去了它本有的韵味。选择一处“非著名”、大体上保持原汁原味的古村落,我将着眼点放到了查(读作:扎)济。虽然查济在行政区划上不属徽州管辖,但由于地域邻近,且查济古村落形成更早,这对于了解它对徽州地区古村的影响以及相互间的交融似乎更有意义。况且,文化是不能以行政区划而划分,比如原属徽州的婺源、绩溪,如今一个划归给了江西上饶,一个划归给了安徽宣城。</p> <h3><font color="#010101">且不说查济的“名头”: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现存的最大古村落,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有这些,不过是今人赋予它的“符号”。</font></h3> <h3>查济是典藏在深山幽谷之中的璞玉。它地处偏僻,位于宣城市泾县西南50余公里处,南接黄山,西邻九华山,北接太平湖。</h3> <h3>岁月的浸润使它变得灰白斑驳。</h3> <h3>四座青山像巨掌环抱着它,而它就是手掌中一件修炼千年的珍宝。</h3><h3>(此图片来自网络)</h3> <h3>你可以把它看作一位恬淡隐忍的老者,历经千年风雨,却虚怀若谷,处变不惊;</h3> <h3>以不与世俗争锋的姿态,独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h3> <h3>你还可以把她看作一位款款而行的村姑,质朴的脸庞扬抑着生命的韵律。</h3> <h3>青山是她的外衣</h3> <h3>白云是她的衣袖</h3> <h3>流泉是她的血脈</h3> <h3><font color="#010101">千年而下的敦厚民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则是她纯净的心灵。</font></h3> <h3>那么就用几个词儿说道一下查济吧</h3> 悠久————<div>从唐武德(唐代开国皇帝唐高祖年号)八年(公元426年)宣池、南岩二州刺史查文熙开辟村落算起,已将近一千六百年。这比距它九十公里的宏村要早六七百年。</div> <h3>宏大————</h3><h3>据说在极盛的明末清初,依山傍水而建的村落连绵十余里,人口十万之众。旧有诗云:“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环绕万户间。寺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此后尽管由于战乱及自然损毁,尤其在“文革”期间遭遇严重的人为拆除破坏,村落失之大半,但如今仍为“中国现存的最大古村落”。</h3> <h3>遗跡————</h3><h3>查济原有桥梁108座,祠堂108座,庙宇108座;现存从元代到清代的古祠堂古庙宇古社坛古民居古塔古坊古桥200余处,拥有13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79处历史建筑。这在全国古村落中极为罕见。</h3> <h3>渊源————</h3><h3>查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起源于黄帝的姫姓后人。其祖先原姓姫姓,周代时封于山东济阳查地,由此改姓查。唐代查姓的一个分支从山东济阳迁于此地,故取名“查济”。</h3> <h3>宗祠————</h3><h3>在中国历史上,百姓最根本的信仰是对祖先神灵的信仰,由此形成“祖先崇拜”这样一种古典民间祭祀;祭祀的场所就是祠堂。</h3><h3>一个村落,一个宗族,必定有它的祠堂,一般而言,各个姓氏只有一座。而在查济却祠堂众多,鼎盛时期达108座。其原因是查姓在查济经1000多年的繁衍生息,支系丛生。一旦某一支系发达,后人就会修建祠堂,以光宗耀祖,鞭策后人。</h3> <h3>查济的祠堂各具特色。或气势恢宏,豪放粗犷;或清丽淡雅,精雕细琢;或见砖不见木;或见木不见砖;座座都是精品。</h3> <h3>那么为何在这处皖南深山幽谷荒僻之地会形成如此庞大的村落呢?</h3><h3>唐代初期查氏先人查文熙宣南二州刺史缷任之后,看中查济这个山明水秀土地肥沃风水绝佳之地,即携族人在此定居。而后查姓人氏也从山东济阳陆续迁移此地。随着村落扩张,繁衍生息,自宋至元明时期逐步形成规模。</h3><h3>明清时期,查济人多在外地经商,其中不乏富商巨贾。查济历来文风昌盛,“学优则入仕”。到明清时期,一门六进士、三进士、兄弟进士、文武举人层出不穷;翰林京官、封疆大吏、知府知州知县不绝于政坛。据统计,明清两代查济七品以上官员多达一百二十九人。无论从商还是为官,发迹之后的首要之事便是衣锦还乡以光宗耀祖;建设祠堂以激励后人;置地盖堂以彰显富贵;铺路修桥以惠泽乡里。因此有了查济“乡村十几里,人口近十万”的鼎盛时期。</h3> <h3>查济的村落设计极具特色。“三溪”(许溪岑溪石溪)在查济并流,村子依山傍水而建,形成了“依山建屋,临水结村,推窗看河,开门走桥”的总体建筑格局。</h3> <h3>作为中国古建筑爱好者,现在可以说一说查济的建筑了。</h3><h3>在中式建筑五大流派(皖派、闽派、京派、苏派、川派)中,皖派的特点最为突出;而徽派建筑作为皖派建筑的重要分支,主要流行于徽州地区及浙西的金华、严州、衢州地区。</h3><h3>徽派建筑风格起源于何时无从考据;也不能因为查济建村较早,就妄下是“徽派建筑发端”的结论。尽管查济不属徽州管辖,但从建筑遗存看,其建筑风格是与徽州建筑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融合而形成,并在清末明初定型并达到高峰。将其建筑风格归于徽派应为不争的事实。</h3><h3>(此照片来自网络)</h3> <h3>徽派建筑为何形成如此风格?为何不将建筑装璜得五彩缤纷呢?</h3><h3>中国封建社会对建筑色彩的使用有极其严格的规定,如红墙黄瓦为皇家专用;普通官员及寻常百姓纵有万贯家产,也不得使用金碧辉煌的彩画和装饰等。徽州文人大多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取向,他们运用中国古典园林借景、对景等艺术手法,将钟灵毓秀的山水意境与粉墙黛瓦的建筑色调完美统一,以体现中国古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h3> <h3>四柱三层</h3><h3>牌坊式门楼</h3><h3>雄浑大气</h3> <h3>飞檐挑角</h3><h3>自然灵动</h3> <h3>马头墙,徽派建筑的标志性元素,其主要功能为防火,又称封火墙;墙角呈“翘首长空”的马头状,故名。</h3><h3>马头墙墙体错落有致,视觉上产生一种“万马奔腾”的动态美。</h3> 风字墙,早年查济建筑的山墙形式之一。墙体凸凹有致,墙角上扬,外形似“风”字。如今已不多见。<h3></h3> <h3>大型徽派建筑为多进式,进间有“四水汇堂”的天井,寓意进财。</h3> <h3>透过天井仰望天空</h3> <h3>徽派建筑的“三雕”————石雕、木雕、砖雕。造型或花鸟,或禽兽,或人物,或故事,均繁刻精镂,玲珑剔透;画面各异,栩栩如生。</h3> <h3><font color="#010101">查济的古民居目前大多有人保护性居住。室内外陈设隐约可见当年模样,也显示了先民们的富足与修养。</font></h3> <h3>早年间查济人大多在外为官经商,留守的人们则过着耕读生活。</h3> <h3>如今的春联还留有当年的遗风</h3> <h3>春联清雅别致,书法功力深厚。</h3> 尤其喜爱这幅:<div>旧人看新历 </div><div>归燕识故巢</div> <h3>还有这句:屋后岑山步步春</h3><h3>与门后的透景相得益彰</h3> <h3><font color="#010101">查济还保持着原先的生活状态,恬淡而安逸。</font></h3> <h3>手工制作酒提,手法娴熟,不过还是借用了电动工具。虽然简单,却也精致。</h3> <h3>村子里偶见“旅游品店铺”,全由当地居民经营;所卖物件大多是村民制作的日常用具和工艺品。</h3> <h3>查济老人,纯朴之中透出略带狡黠的聪慧;谈吐幽默且斯文。</h3> <h3>古风遗韵</h3><h3><br></h3> <h3>除了节假日,这里游客不多,十分清净。</h3><h3>查济还是安徽写生基地,到此写生的美院师生是常客,也是住户。</h3> <h3>以几张略带沧桑感的黑白照片作为本文的结尾吧。</h3><h3>但愿下次再来时还是现在的模样,没有变成“美食一条街”和“小商品市场”。</h3> <h3>本文参阅《百度百科 · 查济》及其它相关文献,谨致谢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