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 从成都出发,往成都正东方向约莫走出10公里,便到了近代有名的东山五大场之一的西河场。东山其实并非山,只是成都东面近龙泉山的一片浅丘而已,因海拔确实比成都市区高出几十米,所以自明清以来就约定俗成把这片区域称为东山。素有“巴蜀古商道、东客西河场”之称的西河,早已听不到商队熙来攘往的驼铃声,也早已见不到车水马龙的鸡公车队伍,这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场镇,仅从外形上是否早已无迹可寻,但你真正走进她,去慢慢了解她的时候才会发现,时间改变的只是容颜,一直没变的是一座场镇的传承和精神。</h3> <h3> 往西河场的正东方向再走上约三四公里,高大喧嚣的场镇慢慢远去,迎面而来的是乡野宁静和田园之美。这里隐藏着一座千年古村落——卫星村。随着近年来,不断有识之士的探寻,她的神秘面纱正一步步抽丝剥茧。卫星村:唐久视元年,地属剑南道益州东阳县。唐天宝元年,属蜀郡灵池县强宗乡。元二十二年,属成都府华阳县积善乡。雍正五年,地属华阳县西河乡。民国二十六年,地属华阳县西河联保天星保。解放后,1950年属华阳县第八区西河农民协会天星农民分会,1958年10月属华阳县西河乡人民公社天星管区,1960年成立龙泉驿区,地属西河乡卫星管区。1961年,改称西河公社卫星生产大队,下辖12个生产队。1968年属西河公社革命委员会。1985年8月正式改名为西河镇卫星村。</h3><h3><br></h3> <h3> 一直,这里都是客家后代。卫星村北临龙潭寺、东接石板滩、西挨十陵寺、南靠西河场,位于东山客家移民聚集区的腹心地带。300多年前,客家先祖们迁移到此,他们就是“湖广填四川”大军中的一小支,在清初从祖地迁来西河定居。现在卫星村主要聚集了以刘、林、黄、卢、陈等为大姓的几个客家宗族聚居。</h3><h3> </h3> <h3> 从来,这里只讲千年古音。卫星村的原住民100%都是客家人,几百年来仍然保留着自己“土广东”的方言,他们称不说客家话的人讲的是“湖广话”,这是他们谨记“宁卖祖宗田、勿忘祖宗言”的执着坚守,客家文化得以完整保留。</h3><h3><br></h3> <h3> 从前,这里有部唐宋故事。2006年9月在卫星村六组发现了三座宋代砖室墓葬,共出土器物9件,分别是四耳罐2件,陶罐3件,执壶1件、开元通宝钱币若干。出土的执壶、四耳罐均为北宋、南宋器物,出土的双耳罐具有五代特征。唐宋古墓的发现,是千年古村落自唐宋以来就有古人聚居生活的有力证据。</h3><h3><br></h3> <h3> 昔日,这里烧制乡土古窑。据说,用成都市周边地区的十陵、西河、大面、洪河、西平、黄土、木兰、泰兴、中和及琉璃厂这些地方的泥土,烧出的坛坛罐罐之类的器皿,质量很差,唯有在西河场卫星村与石板滩交界的一个地方的泥巴,烧出来的坛坛罐罐质量最好。于是,人们就在那里修建了一座土窑。这里的窑,烧制出来的坛坛罐罐远近闻名,在各地市场广受欢迎,十分畅销。久而久之,人们就把那个地方叫“坛罐窑”了。据当地一名收藏人士推测此窑址属于明代古蜀国以前的民窑,主要烧制日常生活用品。</h3><h3><br></h3> <h3> 也曾,这里流传天星传说。解放初期卫星村名天星村,因村内石湃缺河滩上有七处坟包而得名,传说无论怎样涨水,都不会淹到坟包,所以叫天星。到大跃进时期,约为1958年,因政治氛围浓厚,改名为卫星村,一直沿袭至今。看似是不符逻辑的传说,实际上是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的人们对风调雨顺的祈祷和向往。</h3><h3><br></h3> <h3> 曾经,这里有座百年道观。清朝初年,四川战乱,匪患四起,让天星村的群众苦不堪言。为保一方平安,当地大户丁氏在院外建一小庙,去青城山请来两尊灵官菩萨,供在小庙里,匪患果然少了,四川战乱很快也结束了。再后来,小庙变成大庙,名称也从丁家庙改成双灵观。双灵观香火鼎盛时期,庙子扩成了四合院落,有正殿、厢房十余间。进门有四大天王像,中间为观音像,周边塑灵官、菩萨像三百余尊,有道士数人。双灵观每年的三婆会、眼光会、清教会、观音会等庙会活动有很多。</h3><h3><br></h3> <h3> 依旧,这里传唱客家民谣。由于历史上客家人迁徙频繁、居无定所,生存的环境皆多较为险恶,因此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就成为了生存之必需,歌唱民谣在其中扮演了兴奋剂和推进剂。卫星村人向来乐观开朗、积极向上,老年人保留了诸多祖辈遗留下来的客家民谣,成为卫星村独特的一笔文化遗产。</h3><h3> </h3> <h3> 春天,这里乡野披满绿装。散落村落的棵棵红豆林,默默诉说相思斗绿争春。绕河错落的座座竹林盘,静静陪伴流水鸟飞鹭鸣。清明时节,嫩绿青蒿绽放在阡陌田间。初春送暖,菜籽花黄耀眼在双灵河边。百亩柚林,铺就蔬果飘香的农场。千亩虾田,点缀双林观河的绿廊。一派春意盎然、满目苍翠,春天属于你。</h3><h3> </h3> <h3> 夏天,这里龙虾美食无双。卫星村自古是东山片区的鱼米之乡,境内大小塘堰、藕田、冬水田星罗棋布,西江河、双灵观河横穿全境,孕育了丰富的水资源和水文化,也给当地村民带来了靠水吃水的天然馈赠,盛产鱼、虾、藕等水产品。近年来,更是发展以小龙虾为主的稻虾共生生态养殖,养殖规模近千亩。特色水产的养殖更是带动了休闲农业、特色餐饮的发展,“观田野之美、感客家民风、赏乡村雅趣、品龙虾美食”已成为卫星村远近闻名的旅游品牌。每到夏季,钓龙虾、吃龙虾吸引了成都周边众多游客,已蔚然成为一道乡村旅游的风景线。</h3><h3> </h3> <h3> 秋天,这里虾田稻米满仓。虾与鱼、稻和虾,共生共养、和谐生长,稻田因为喂养了龙虾,不施化肥、不用农药,让水稻在虾和鱼营造的富有营养、空气、清洁的水环境中健康成长,当然最终获得的是安全、健康、营养、口感都皆佳的精品大米。卫星村采取稻田综合种养种植的绿色大米已推向市场两年,反响和口碑都很不错。</h3><h3> </h3> <h3> 冬天,这里围炉食茶寻香。水冰地冻万物藏, 阶前飘零别清秋, 冷霜残菊尚独妍,寒炉夜围温美茶。“食茶”是客家的方言,茶不仅是用来解渴的,更是热情好客一种方式。“进来,食一碗茶嘞!”这是普遍客家人待客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客家人喜欢饮茶,好客,基本上都是以茶待客。</h3><h3> </h3> <h3> 四季,这里朗朗诗书响亮。所谓“耕读传家”,就是通过耕田力作奠定发家基业,进而督课子孙勤奋苦读,获取功名。“耕”为生存之本,是读的基础;“读”是迁升之路,是耕读的最终目的和追求,体现了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的统一。由于客家人生活环境封闭,多为山地丘陵地带,交通不便,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这种生存环境中,客家人深知要求得生存,必须勤于耕稼;要求得发展,只有读书仕进,舍此别无他途。</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