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河东村

长风万里

<h3>  早想拜访晋城城区北石店办事处的河东村,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和空闲。最近正好到城北边办事,我终于走进了河东村。</h3> <h3>  我沿村南的进村路口走进了村子。第一次来,又有很多想探知的问题,心里很是兴奋、好奇。不看新房子,赶快找老房子。这是进村后,见到的第一座比较像样的老房子。</h3> <h3>  这是我遇到的第二座老房子。看起来挺高的,从砌房子的砖的颜色可看出年代已够久远。虽然大门锁着,但总体看起来保护的还不错。</h3> <h3>  前面都是刚进村口的房子,我想应该还有更老的房子,就顺着街道往北走。</h3> <h3>  在街道的右拐口我看到一座高墙大院,圆拱形大门洞,铁钉箍着大门。街道上的一位大娘告诉我:这是铁箍大门院,是刘家的房子。</h3><h3> 其实我今天来,就是想证实清雍正、乾隆时期的泽州府凤台县举人刘滋善公是否是河东村人。</h3> <h3>  我来到了村里的一条东西街道,这可能是老村子的主街。这里有一个很特别的门庭,门庭前留有三根柱子(原来应该是四根柱子),高高的门额上写着“刘氏祠”三个大字,这应该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刘氏祠堂了。</h3><h3> 正好祠堂前有好几位村民,我向他们打听刘氏祖上的事,他们很热情,不少人是刘氏后代,对祖上出的大官的轶事都能说出不少。说来说去,这就是刘滋善公的故乡无疑了。</h3> <h3>  一位善良的大姐知道我的来意,邀我走进了前边的铁箍大门院。这是二进院的一个木屏,尽管风侵雨蚀,上面的花饰依稀可见。</h3> <h3>  这是第一进院的西楼阁,六开间。二楼的木窗很不一般,不是通常的砖砌墙,而是木挡板加窗棂。</h3> <h3>  这是第二进院的大门。有门庭,有石阶,古朴高挺。</h3> <h3>  据主人言,在过去,办红白大事,从第一进院出进。第一进院南北各有一个大门,南大门连着高高的房墙,难于逾越;北大门低矮,和村内的其他院落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小的防御体系。</h3> <h3>  那位大姐说:更厉害的还在后边呢!后边有个三连院,你去看看吧!我迫不及待的来到了她所说的三连院。</h3> <h3>   这是门前的迎壁。</h3> <h3>  这是一个二进院,第一进院比较窄,大门两侧各有三间南屋。第二进院有门庭,两根方形石柱支撑起了门亭,石础也是方形的,有镂花。</h3> <h3>  堂房修的很有特色,是七开间的,不像我见到的有东西耳房且耳房的前墙退后一尺左右的那种。</h3> <h3> 这是西房,三间大。</h3> <h3>  这是东房,也是三间。能看到二楼的中间楼窗有压窗石,平平整整,两边的倒没有。</h3> <h3>   这是南屋,连着大门洞。</h3> <h3>  走进屋内,感觉比一般的老屋要高,很敞亮。屋内的摆设古色古香,和现在的时尚家居比,好像又回到那个曾经消失而重回人间的时代。</h3> <h3>  这是第二个院落,也是居于中间位置的。和第一个院相比,几乎一模一样。</h3> <h3>  我注意到第二进院的门庭上书写着“敬恕”两字,使我不由想起刘世振公的墓表曾提到“爰建之堂颜曰陪桂”之语,不见“陪桂”,当不是刘氏祖先的居所,应是后世子孙居住地了。</h3> <h3>  这是第三个院落,也是最西边的院子。</h3> <h3>  第二进院的门庭已坍塌,少了很多华贵气息。</h3> <h3>  这是村西的关帝庙,看起来翻修不久。</h3> <h3>  我在将要离开村子时,来到了村东的阁楼。这个阁子建的也是不同寻常。第一是高大,第二是第二层没柱廊,第三是正脊两端的鸱尾高高翘起,好像过去的官帽一般,第四是阁洞是砖砌的圆拱形,第五是附属着一个小院,门楣上写着“高祺閣”。</h3> <h3>  从阁外看,上边的窗户像藏兵洞一般,给人异样的感觉。据说,这个村过去有寨墙,像城堡一样,保护着这里的富家大户、平民百姓。</h3> <h3>  这是我即将走出村子时见到的一个写有“耕读轩”字样的大门,其实很多大门上都写有不同的家训,处处显示着不同凡响的文化印迹,暗暗散发出诗书传家的经久不衰。</h3> <h3>  就要离开这个曾经辉煌、人才辈出的秀美村庄了,想到不久的将来是否还能看到村里的三连院、刘氏祠等,心里多少有点憋闷。我们晋城不是没出过名人,不是没有古迹,只是我们不注意保护,也不注意开发。看着这些宝贵的资源一天天被盗、被毁,大家难道还不行动吗?也不心疼吗?</h3><h3>附记:河东刘氏谱系(部分)</h3><h3>远祖:刘裕始(由古河东始迁泽,入籍城内淳化坊)</h3><h3>高祖;刘仲升(侨居山东泺口镇,有子六人)</h3><h3>曾祖:刘子桓(排行二,返泽,迁居临泽村)</h3><h3>祖:刘世振(?_1738),字纪肃,监生,诰赠奉政大夫、儒林郎、候选府同知、乡饮正宾(德高望重者,全县名额一),由临泽迁河东</h3><h3>父:刘滋善(1695_1756),字淑子,号柱山,举人(雍正十年壬子科山西乡试),诰授奉政大夫、候选府同知、拣选知县</h3><h3>长子:刘松龄,生卒年不详,入仕之途不详,历任湖南郡倅(副郡守),广东南韶道台等;</h3><h3>次子:刘柏龄,生卒年不详,入仕之途不详,曾任刑部员外郎。</h3><div>(匆忙而就,文中谬误不免,请方家指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