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宪故居

阳光

<h1>胡宗宪(1512—1565年)字汝贞,号梅林,嘉靖十七年进士。任杭州知府时,修整西湖,扩建岳坟。倭寇骚扰东南沿海,胡宗宪召徐渭、文徵明、戚继光等抗倭,弭平倭患。以此战功获得殊荣,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h1><p class="ql-block"><br></p><h1>历史学家就称“没有胡宗宪,就没有戚家军”,胡宗宪的一生是辉煌的。胡宗宪著有《筹海图编》十三卷,书中收入浙江沿海地形、防务、战具、战事甚详,是将钓鱼岛划归中国版图的第一人。</h1> <h1>有人称,龙川胡宗宪故居是"古代国防部长的老宅子",胡宗宪是文官,但他带过兵打过仗,后来又戴了兵部尚书的乌纱,"国防部长"当之无愧。</h1><p class="ql-block"><br></p><h1>他的老宅子就处于"船形"龙川村的船舵处,又称"尚书府",占地5000多平方米,一直为胡宗宪的宗族裔孙居住。坊间又称"二十四个门阙",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忘却了"尚书府"的雅号,"二十四个门阙"却在民间一直流传。</h1><p class="ql-block"><br></p><h1>为什么又称它为"二十四个门阙"?历史上的胡宗宪故居,曾一度人丁兴旺,胡宗宪在《辩诬疏》说,他的家族鼎盛时期曾七世同堂,人多屋子大,门扇也多,开门为一体,闭户成单元,屋舍勾连,门门相通,户户相邻,"雨天不湿鞋,遍走尚书府",久而久之,"二十四个门阙"即成为胡宗宪故居的代名词。</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胡宗宪尚书府正门</h1> <h1>胡宗宪故居东靠进士街,西邻"七星潭"。"七星潭"碧波荡漾,据说潭底有七口小潭,奇怪的是这七口小潭的排列位置,恰好与天上的北斗七是的布阵相似。</h1><p class="ql-block"><br></p><h1>为什么古人要如此来布局呢?据村中老辈人说,古时龙川村中火患频频,胡氏先人请教风水先生,求解救良方。风水先生乃告之,引西山之水进村,以北斗星座形布局七口小潭,置于龙川东北南,以镇"离龙",可消除火灾。</h1><p class="ql-block"><br></p><h1>如果从道教理念上说,北斗星座中的六星是司命主寿的六位星君,胡家族人为了求寿,将七星潭设计成如此格局,想必也是其中原因之一。</h1><p class="ql-block"><br></p><h1>"七星潭"中的七星,平常看不见的,因为水满时,覆盖了整个塘面,以为是一口大塘,殊不知水下有"暗流涌动"。只有等到枯水季节,七星小潭会露出水面,原来这七星小潭是由七个泉眼组成,泉水从泉眼中汨汨而出,形成偌大的"七星潭"。</h1> <h1>在胡宗宪尚书府中,与"七星潭"相对应的,还有一口"胡家老井",更令人惊奇。这口"胡家老井"实为一个大深凼,但形状与众不同,那样子酷似一枚放大了的古钱——外池套着内池、圆池套着方池。</h1><p class="ql-block"><br></p><h1>为什么要做成这样奇特的形状,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呢?原来,这口古井绝不是一般的水井,而是"水井与水池的组合体"。那中间的方形水池是饮用水的水井,而我边的圆形水池是浆洗衣衫、菜蔬的水池。</h1><p class="ql-block"><br></p><h1>非常奇怪的是,那斜向凼底水中的一长竖石阶,与那一短横伸向方水井的石板正好交叉成个"十"字,再与中间的方井结合成个"古"字;而外边的圆池则巧合一个"月"字,这么一来,"古"、"月"暗合了一个"胡"字,"胡家老井"从此名闻遐迩。</h1><p class="ql-block"><br></p><h1>从"胡家老井"我们得出一个启示:"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是这座古建筑群的建筑风格。我们从故居主体建筑"从善堂"的布局更能体验这一点。</h1> <h1>"从善堂"中的"从善"二字出自《国语.周语下》:"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意思是说,学好很难,学坏就很容易,那么,"从善堂"意在劝人为善,不言而喻。</h1><p class="ql-block"><br></p><h1>"从善堂",坐北朝南,有并、中、后三个客厅。这是"通转楼"格式的结构,上为阁楼,下则为厅,楼上是相通的,从上堂可走到下堂,徽州人称此叫"六部通转楼",即左右两边各有三间,共六间,上下有楼梯相接,围绕着天井而通转。</h1><p class="ql-block"><br></p><h1>"从善堂"的上堂与下堂之间有天井相隔。它与天相通,与地相连,"侧听阴沟涌,卧观天井悬",天井在上,阴沟在下,上下相对应,它是徽州民居"天人合一"的标本。</h1><p class="ql-block"><br></p><h1>它真正的意义是使室内空间得到了巨大的延伸,人们坐在厅堂里可以虎摩朝霞,夜观星斗。这种集采光、通风、排水为一体的装饰,是徽州人的一钟创造,迎合徽州人"暗室生财","肥水不外流"的心理。</h1> <h1>"从善堂"有两副对子可以说是胡氏家族平和心态的表露,一副是"劝课农桑诚有道,寄怀魚鸟欲忘形",为晚清名臣左宗棠题写。"农桑"乃中国立国之道,一解决吃饭,二解决穿衣。</h1><p class="ql-block"><br></p><h1>而下联的"寄怀魚鸟",则表达胡家人以读书自乐、淡泊名利,起脱自我的境界。另一副对子是:"罗浮括苍神仙所宅,图书金百作述之林",这是民国时期本地著名书法家程宗鲁的墨宝。</h1><p class="ql-block"><br></p><h1>"罗浮"、"括苍"指的是广东罗浮山、浙江括苍山,古籍中称这两山为神仙出没居住的地方,借喻尚书府为神仙居所,并以此作为"图书金石"作述场所,从而道出主人的恬淡心态。</h1> <h1>"从善堂"的木雕艺术可谓独具匠心,室内格扇、屏门上雕有各式图案、云纹,各种花卉与历史故事应有尽有,剔透玲珑,构图奇特,变化多端,极富古机典雅,主厅两侧有两块窗栏板深深吸引游人观赏。</h1><p class="ql-block"><br></p><h1>左边雕刻的是刘备《兵救徐州》,右边雕刻的是王羲之《诗人盛会》。人物绘声绘色,形神兼备,刀笔细腻,入木三分。左右厢房的格扇门上雕的是《四爱图》:"羲之爱鹅"、"放翁爱梅"、"茂叔爱莲"。《爱鹅图》取材于王羲之爱鹅写鹅的故事。</h1><p class="ql-block"><br></p><h1>《爱菊图》是引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爱莲图》引据周敦颐的"爱莲说":"莲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梅图》引陆游的"咏梅"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h1> <h1>"从善堂"的墙壁上有不少牌匾,这是胡氏家族的"光荣榜",值得细细品味。"年登大耋"、"宝婺腾辉",是男女老主人的寿匾。八十为"耋",反快的是男寿星,而"婺",则指的是女寿星。</h1><p class="ql-block"><br></p><h1>绩溪人称祖父为"朝",源于"徽州朝奉",而称祖母"婺",与此是否有关系,值得研究。至于"江淮保障"、"善盖一乡"的功德匾,倒是为胡宗宪故居增加了不少门楣之光。还有门廊上的"光禄第"匾和"青宫锡福"匾,与官居"太子太保"与"青宫太保"的胡宗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h1> <h1>离开"从善堂",我们顺着古巷游览这座豪宅,迷宫式的建筑群让你大开眼界。故居中的古巷、复道、曲廊,逼仄曲折,宛转相通。深宅大院,高墙睥睨,重门深苍,迂回曲折,穿梭其中,方向难辨。</h1><p class="ql-block"><br></p><h1>宅院间的路面均铺有青石板、鹅卵石,小巷将十多幢古雅的老屋连为一体,并于其间设置连通前后的"备弄"(夹道),兼具巡逻和防火的作用,空巷悠悠,屐履声声。这里的官厅、蒙馆、古戏台、私家厨房、佛堂,一一勾勒出胡家亦儒亦商、亦耕亦读、诗礼传家的家族风貌。</h1> <h1>胡宗宪尚书府有一座胡家人的精神庙堂——松公祠,这是维系家族永胜不衰的精神支桂,虽说松公祠不大,但这里供奉的是从始祖胡焱至46世胡炳衡直系血脉的列祖列宗。</h1><p class="ql-block"><br></p><h1>还有让胡家引以为豪的圣贤俊杰,世系清晰,丝毫不紊。这里香烟缭绕,秉烛高燃,我们从松公祠的挂线得知,胡宗宪育三子,长子胡桂奇、次子胡松奇、三子胡柏奇。桂奇随父征战,柏奇返回山东定居,胡松奇留守龙川,因而有了这座以"松"字为号的家祠。</h1><p class="ql-block"><br></p><h1>徽州人旧时为儿孙取名字,都按祠堂族谱中的《百代歌》为排列顺序,而班辈。也称行辈、行第、辈分等,这是为了分尊卑,别长幼的。</h1><p class="ql-block"><br></p><h1>胡家儿孙的"辈份"与徽州各族"辈份"排列一样,也有其"百代歌",只是龙川胡氏以"五行"的"金、水、木、火、土"来排列的,于是便出现下列的挂线: ……胡锡灿——胡沇源——胡树铭——胡炳衡——胡增钰……。这些挂线,在松公祠中均能找到根据。</h1> <h1>故居中有多种形式的门,故称二十四个门阙。</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尚书府院落</h1> <h1>从胡宗宪故居出来,我走进了坐落在龙川村的《胡宗宪抗倭纪念馆》,馆内有胡宗宪的生平介绍。</h1> <h1>胡宗宪(1512—1565),字汝贞,号梅林,南直隶徽州府绩溪龙川村人。</h1> <h1>正德七年九月二十六日,胡宗宪出生于绩溪县华阳镇龙川村。嘉靖七年(1528),胡宗宪成为绩溪县学庠(xiánɡ)生。嘉靖十三年(1534),胡宗宪乡试中举。</h1><p class="ql-block"><br></p><h1>嘉靖十七年(1538),胡宗宪考中进士,后胡宗宪累官至兵部尚书。“奕世尚书坊”,“奕世”就是代代相传的意思。 当时流通的年号古钱币(由阳光收藏)</h1> <h1>胡宗宪本打算从此不问政事,在故里安享晚年。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胡宗宪想全身而退,他的政敌们却不想就此罢手,他们在等待机会。嘉靖四十四年(1565)三月,就在胡宗宪回乡快两年的时候,灭顶之灾从天而降。</h1><p class="ql-block"><br></p><h1>事情的起因还是离不开严氏父子。曾经协助胡宗宪抗倭的罗龙文犯罪被抄家,在对罗龙文抄家时,御史意外发现了胡宗宪被弹劾时写给罗龙文贿求严世蕃作为内援的信件,信中附有自拟圣旨一道。</h1><p class="ql-block"><br></p><h1>假拟圣旨,这次就是老天爷也救不了胡宗宪了。果然,世宗闻听此事后大怒,对胡宗宪降旨问罪。这年十月,胡宗宪再次被押赴至京。在狱中,胡宗宪写下洋洋万言的《辩诬疏》,为自己进行辩解。</h1><p class="ql-block"><br></p><h1>可是《辩诬疏》递交上去后,却如同石沉大海,迟迟没有结果。胡宗宪彻底绝望了,十一月初三日,胡宗宪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后,自杀身亡,时年五十四岁。</h1> <h1><b>平反昭雪</b></h1><h1>  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下发圣旨为其初步平反。万历十七年(1589年),明神宗为他全面彻底平反,并下发圣旨。肯定他的抗倭功绩,将他的官衔尽数恢复,并赐予御葬荣誉,追谥襄懋。</h1> <h1>隆庆六年(1572年)宗宪时得以昭雪,并“史录平倭勋”。万历十七年(1589年)赐谥“襄樊”。胡宗宪原系文官,因抗倭有功遂成著名儒将。当时流通的年号古钱币及拓片(由阳光收藏)</h1> <h1>胡氏宗祠始建于宋、明嘉靖年间兵部尚书胡宗宪倡导捐资修建。座北朝南,三进七开间,总面积1564平方米。集徽派砖、木石三雕和彩绘为一体,尤以600多件木雕最为精湛。</h1><p class="ql-block"><br></p><h1>宗祠门楼的额枋上,雕饰胡宗宪抗倭灭寇的作战场面,千军义勇,万马驰骋,气势磅礴;享堂东西两序的隔扇,用浮雕的技法,将徐渭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刻划的淋漓尽致。</h1><p class="ql-block"><br></p><h1>祭龛前首的排“百鹿图”隔扇,造型逼真,姿态各异,以及寝楼隔扇的“百瓶图”,百花百瓶无一雷同,其高超的雕刻技艺,可谓是“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宗祠内还保存有徐渭,文征明等名家手迹匾额。</h1><p class="ql-block"><br></p><h1>龙川胡氏宗祠享有“木雕艺术博物馆”和“民族艺术殿堂”的美誉。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h1>龙川既是一个进士村,同时又是一个牌坊村,据村中老人回忆,文革前村中有牌坊十三座,从朝马山水口开始,穿村而过,绵延于整个龙川村,形成极为状观的牌坊群,记载着龙川胡氏先人杰出的功勋与历史的辉煌。</h1><h1>此座“奕世尚书坊”,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为胡富、胡宗宪登第而立。</h1> <h1>参观胡宗宪故居,给人们的感觉是惊艳的。有人把它比作是小说之外的荣国府,这话说得很实在。</h1><p class="ql-block"><br></p><h1>因为在这"古屋逶迤"的故居中,虽然旧时繁盛已成往事,但遗留下来的因官宦而兴旺的古建筑和众多保存完整的文物,却让人恍若走进《红楼梦》里的荣国府,随便走在哪一所古宅里都仿若能听到钟鼎之家的喁喁之语。</h1><p class="ql-block"><br></p><h1>走访这座古建筑群家如一场性灵洗涤之旅。更令人神往的是那些物品与文化形成的神秘空间,巧妙地运用了大自然的元素,让人有一种诗的感动,从而嬗变为感动之后的朝圣之旅。(资料参考“绩溪胡探秘”一书)</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