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济——皖南的水墨之乡

刘晓青

查(zha)济古村落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安徽省南部。查济村四面环山(岑山),三水(岑溪、许溪、石溪)合一,穿村而过。现存古代建筑140余处。查济古村起源,据查济明清古建保护协会的查克定介绍:为什么叫查济呢?这是因为我们姓查,我们祖先的封地在济阳县,所以,现在我们后人各取一个字,取名查济。 现在就请大家随我在霏霏细雨中慢慢品味这深藏于皖南的烟雨水乡吧! 我们登上一家茶楼的顶台,居高临下查济村全景赫然于眼前:粉墙黛瓦、飞檐翘壁、小巷深深、流水潺潺、忙碌的村民、写画的学生……一幅江南水墨画卷在清新湿润的空气中缓缓展开。 一个村落,一个家族,必然有它的祠堂,一般而言一村只有一个祠堂。但在查济,祠堂众多,因为所在之地查姓人从一千三百余年前开始繁衍生息,支系丛生,人群庞大。一旦某一支系发达了,后人就会建祠堂以光宗耀祖,鞭策后人。 宝公祠 是查济目前保存最大的祠堂。建于明洪熙年间(公元1425年),太平天国时毁于兵燹,清同治年间重建,其外表乍看普普通通,无甚特别。走进祠内,方知其建筑气度不凡,且非凡之处,全在细节和内部构造。 国家文物协会会长罗哲文教授曾赞叹说:“这里的石磉之大,雕刻之精,可与北京故宫的媲美。” 二甲祠 又名光裕堂。建于明末清初,为纪念中兴六世祖查祈宝而建。其五凤楼式的门楼、精致的木刻石雕,以及“见木不见砖”的建筑风格是该祠最大特点。二甲祠是查济村内唯一的官祠。 二甲祠门前的官道——瑞凝午道。较其他小巷中的卵石小径明显宽阔笔直。 洪公祠 始建于明朝,扩建于清初。为纪念中兴五世祖查洪源而建。其背倚岑山面临许溪,是一座景观与自然的和谐之作,有衔山吞水之势。 明清民居古建筑群坐落在流水潺潺的查济河两岸,绵延10里,现存有明代建筑80处,清代建筑109处。几乎所有的明清建筑都雕粱画栋,翘角飞檐,其中德公厅屋等住宅更是高大宏伟、结构精致。 德公厅屋 为纪念中兴七世祖永德公而建,是查济仅有的元朝建筑。由于小巷狭窄无法拍下它的全貌,仅侧观也足以令人惊叹这座古“豪宅”的威武高大精致唯美! 四柱三层牌坊式门楼,五朵斗拱屋面,略带翘角分三层覆盖门楼,古朴典雅、雄浑大方。背面以镂雕手法雕出二龙戏珠、丹凤朝阳,其第三层“鲤鱼跳龙门”砖雕为高浮雕,十分珍贵。(放大图片,精细的浪花,活灵活现的鲤鱼依稀可辨) 凤翥堂 德润堂 熙瑞苑 查济河逶迤穿村而流,因落差较大,清澈的河水迭瀑式地流淌。沿河错落有致地建有多道拱石桥、板石桥、洞石桥,将两岸民居相连。据介绍这些桥的位置设计也是有讲究的:“门不对桥,桥不对巷”,似是暗合着风水之说。饱经沧桑的石桥与蜿蜒缠绵的溪水相拥相偎着,远望如一柔软丝带将一块块碧玉串起,与两岸青砖黑瓦遥相呼应。 财神桥 始建于明中期。桥头有一“紫气东来”照壁,表达查济人渴求人才降临的心愿。 红楼桥 天申桥 竹木桥 镇囗桥 沿溪边漫步亭台楼阁不时映入眼帘,不由想起网上曾看到关于查济美景有诗赞曰:“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寺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 聪明的查济人巧妙布局,“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民居的分布格局巧妙地运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借景、对景等手法,形成“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的“天人合一”的格局。 大户人家的八字门楼,砖雕门罩、照壁、壁画等豪华气派的装饰,显示了家庭的兴旺和地位。 查济古村老式的民居鳞次栉比,黝黑的屋瓦,浅灰的马头墙连成一片。马头墙也叫风火墙,高筑于山墙之上雄伟壮观,即可防盗又可防火。 有人说查济是一个典藏在深山幽谷中的璞玉,岁月的浸润使它变得灰白、雅致;也有人说它似一位恬淡隐忍的老者,虚怀若谷与世无争,只愿独守家园;然而在我看来今日的查济更像一生机勃勃的翩翩少年,青山是他的生命,溪流是他的血脉,查济人对生活的热爱是他绵延不绝的气息,那千年沉淀而成的淳朴敦厚民风正是他纯洁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