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誌》

贝壳

<h3>  一杯咖啡就像一个人,有血有肉有性格,懂的人说它好,不懂的人说它苦。你说呢? <br> ——题记 <br><br> (童年的咖啡味) <br> 从小就喜欢咖啡的味道。读幼儿园或更小点的时候,母亲下乡时的场友,一位印尼华侨,从印尼带给我们几盒咖啡粉,纸盒子一个塑料袋装着灰黑色的粉末,不是刚兴那“味道好极了”的雀巢速溶咖啡粉,而是要冲煮过滤。那个时候,咖啡还是个新鲜事物,何况是冲煮手法与器皿就更不懂讲究了。 <br>  母亲把咖啡粉倒进奶锅里用水煮,香味从厨房越过客厅,度过房间,转进阳台,充盈着我的鼻腔,打断我耍螳螂的游戏,我贪婪地扇着鼻翼吸嗅它的味道,我知道妈妈在煮咖啡了。爸爸说过:“小孩子喝咖啡不好。”所以这浓烈的焦香是多么的难得呀,我光着脚丫奔向厨房,滚水裹挟着咖啡粉似一颗颗玛瑙在锅里翻腾,我的睫毛被打湿了,只见妈妈熄了火待咖啡粉沉淀下来小心翼翼地倒进玻璃杯里,我抹了抹粘在额头的刘海急不可耐地要去端咖啡,妈妈说:“等等,还得放方糖。”一颗、两颗,“啵——啵”坠进咖啡里,就像坠进我“嘭嘭”地心里……</h3> <h3>  (初识咖啡味) <br> 年月一岁一岁地长,咖啡便越来越为人熟知。一杯家里的速溶咖啡,一杯麦当劳的快餐咖啡,一杯星巴克网红咖啡,一罐超市里的工厂咖啡,一壶咖啡厅里的咖啡…… <br>  湛江有家欧典咖啡不做好些年了,那里有比利时皇家咖啡壶闷煮的咖啡,整个过程非常的奇趣,看到的是咖啡壶的艺术性,虹吸原理的物理性,可咖啡闷煮的艺术性却没办法观赏。咖啡的味道?唔,好像渐渐模糊了,或者说也就那么回事儿。<br></h3> <h3>  (初学咖啡味) <br> 虽然一直对咖啡的爱没有减退,但说到品说到冲煮手法,我还真不了解。孩子跟湛江市美术协会副会长黄百川老师学画画,学艺术的人对生活自然是再讲究不过了。原来咖啡有这么深的文化,好的咖啡豆,好的烘焙,好的萃取方法,口感还真真不一样。 <br> 有一次孩子在上课,百川老师给我讲了咖啡的第一课。 <br> 一杯咖啡其实是在做减法,咖啡豆的品种已经决定了分数的高低,然后透过烘焙,透过储存,咖啡器具,再到萃取,一路是在做减法,减得越少分数就越高。 <br> 百川老师自己进生豆,自己烘焙,不同的烘焙指数烘焙出来的口感是不一样的。那次老师用埃塞俄比亚的“耶加雪菲”,听着名字就有听“雪茄”的出挑感,烘焙好后醒个7天,闻着豆子居然有巧克力的香味。老师有全套专业的咖啡工具,细嘴壶倒出的水刚好裹住滤杯里的咖啡粉,忽然咖啡粉像火山一样冒泡喷发起来,越新鲜的咖啡豆释放二氧化碳的能量就越大……一杯手冲咖啡做好了。闻闻干香、湿香,喝一口咂一下,细细感受手冲咖啡给鼻腔、舌面、舌尖、喉部带来那富有层次感的冲击,每一口的风味都如此丰富,呵,柑橘、茉莉花香啊,再喝一小口白水居然觉得有点甜。看着大日头慢慢斜向教室一角,光影漾在咖啡之上,奇妙的咖啡旅程,不禁感叹这么多年的咖啡白喝了…… <br> 一杯手冲咖啡在水豆的配比、萃取量以及萃取时间都有着科学般的精准,然而每一杯咖啡因人手冲调,赋予每一杯咖啡的感情和故事都不一样,这杯咖啡就鲜活起来了,就像一出戏剧。手冲咖啡,豆子优质、工具精致、手法繁复,正因为如此每一杯咖啡的风味都独一无二,苦度、酸味、甜味、醇度、回甘、花韵、果韵…… <br>  全套手冲咖啡工具买回来了,研究研究咖啡的96道风味做成的咖啡风味轮,好友们愿意和我一起见证一杯手冲咖啡的诞生吗?<br> <br></h3> <h3>卡利塔(三孔杯)手冲咖啡套:长嘴细口手冲壶、手摇磨豆机、陶瓷三孔滤杯、分享壶、102滤纸、量勺。(电子称没照)</h3> <h3>研磨咖啡豆</h3> <h3>咖啡豆、咖啡粉</h3> <h3>闷蒸和萃取完毕对比图</h3> <h3>萃取200ml咖啡</h3> <h3>全家福</h3> <h3>一杯手冲咖啡+几个手作铜锣烧</h3> <h3>背景音乐介绍:选的曲子是手嶌葵的《想秋ノート》,只用了手风琴来伴奏,没有华丽的和弦和装饰音,旋律白描却让人蠢蠢欲舞。这首曲子让我想起我的父亲,他拉一手好手风琴,回忆起小时候停电的夜晚爸爸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拉手风琴,我或是坐在爸爸身边傻傻地看着,或是光着脚丫随着爸爸的琴声起舞,那些时光多美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