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印记:田园怀古将台行

黄爱平

<h3>  将台是邻近甘肃宕昌县城的一个小乡镇,距县城7公里。很早以前,就听说在那里有一个"点将台",是三国时蜀大将姜维屯兵点将的地方,将台的地名也由点将台演变而来。怀着对姜维点将台古遗址的探踪与寻访,2018年4月的一个周日我专程去了一趟。</h3><h3> 迎着徐徐和风,我们驾车沿公路逆水而上,沿途柳色新新,一派春光明媚。新修乡村公路路况很好,7公里的路程不一会就到了将台乡政府所在地,一打听,村民们说原"点将台"遗址在距此7公里的巴山沟,那里才是真正的将台村,有的村民还不解的说,去那么远的地方,去看一个黄土台子,太划不来了,但我们不那么认为,对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来说,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即是远方的风景,并不尽人意......</h3> <h3>  一路春光,踏着黄尘古道,又经过一个十几分钟车程,我终于到了将台村,这个村不太大,大概不到一百来户人家,村庄前临山谷,背靠山丘,整个村庄在春日里显得那样的幽静、美丽,在蓝天白云和一片片多彩梯田映衬下,绝美的田园风光,仿佛让人感觉脱离了人间的尘世。我向村民们打听了"点将台"所在在方,他们说位于村庄一户人家的院内。很快我们就到了这户人家房前,远远就看见在几棵参天的大树底下有一个大黄土台跃入眼前,我到"点将台"了。一切都在我的预料之中,"点将台"它没有什么很特别的,就一个普通的黄土台,现经千年风雨冲刷,已棱角不分明,很象一个沧桑的老人,静静躺在这青山绿水之间,怡享天年,任凭岁月老去......</h3> <h3>  据院内主人沈文郁老人介绍,点将台在当地叫"庙台子"或"台子",是姜维当年点兵点将的地方,离这不远的一个村叫"扎麻那",是姜维马队驻扎的地方。现残存的"点将台"大概为椭圆形,长大约8米,宽大约5米,高约3米多,是原始黄土筑成。姜维为什么会在这里修筑"点将台"呢?据《甘肃志·大事记》载:"魏元帝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八月,蜀汉姜维进兵魏洮阳(今临潭县西南),魏邓艾大败姜维,姜维退驻沓中。"沓中在今迭部县南、舟曲西的洛大镇一带,当时范围包括舟曲、迭部、宕昌三县的交界地。在宕昌背靠迭部洛大的南河乡营盘山一带地方,民间亦有姜维在那里安营扎寨,屯田养兵之说,这里的营盘山地名,八路川地名相传都源于三国时。据《宕昌县志》载:"在营盘山脚下,地势开阔,土地肥沃,名曰八路川,在主峰山崖底下,有处可容纳千百人的大洞,洞前石墙残断,烟色浓重,说是姜维扎营之地"。营盘山与将台相距不远,姜维在此置"点将台"是有历史可寻的。</h3> <h3>  悠悠点将台,切切将军情。当年手握兵权的姜维为完成诸葛丞相的遗愿,九犯中原,兴复汉室,但到最后却是后主昏庸,权奸当道,朝中竟无他的立足之地,他只好身负重任,效仿武侯,屯兵养田,避祸边关,以择时机,重图中原。姜维屯兵沓中,扎营四十里,如长蛇之壮。据了解,象这样的点将台还有很多,但将台的这个点将台地理位置却很特别,它东临岷县、礼县,距陇西、祁山不远,南临阶州(武都)、阴平(文县),西靠沓中大本营。他在这里修筑点将台进行军事活动,其目的可能就是借屯兵之机,一可牵制陇西的邓艾,二可探敌情,以便于进攻和退守。可想而知,当年的蜀汉将士们,身负国家兴亡的重任,与魏将邓艾转战于陇右一带,这小小的点将台,就是他们出征前的受令地。他们出征前个个一定会身穿铠甲,手握兵器,很精神地站在点将台下,接受姜统帅的检阅、调遣。他们心中明白,军令如山,或许这是他们最后一次站在点将台下,离开了这个点将台也许就再也回不来了,但他们却毫无惧色,一切行动得听指挥,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我想姜统帅站在这点将台上,心情也不会轻松,因为他手里握着众将士的性命,他若指挥有误,与他朝夕相处,转战数载,并肩作战的将士就会魂归他乡,他得以最周密的部署,最小的损失,赢得最大的胜利,但这一切都随着魏大军的逼压而成为泡影。因为蜀国经过诸葛亮和他的多年征战,耗损过度,屯兵沓中也只是避祸之计,并非完全之策,况且又是孤军深入甘南、陇南重山之中,兵力分散,怎么能经得住邓、锺、诸三人的三面夹攻呢?在魏大军的压境下,他只有速退剑门,终因顾此失彼,让邓艾取道阴平攻破蜀国,他以失败而告终……</h3> <h3>  站在这小小点将台上很是神奇,从这里观望,东西南北一览无余,虽说台子不高,四周却尽收眼底,不得不对古人在地理上的极致应用而惊叹。面对四周田园春色美景,遥想英雄当年,不仅让人感叹:将士西归,帝王速朽,将台岿然,青山依旧。正如后人有诗赞曰:"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锺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但成也好,败也罢,谁也无法阻挡历史前进的步伐,只有留存今天的这小小点将台,向后人见证英雄们当年各个视死如归、精盅报国的雄心壮志和一颗颗留于后人的赤胆忠心。</h3> <h3>  短短的半天将台村之行,不但让人收获了历史,更收获了这里村民的淳朴与善良。在点将台寻踪中,院内主人沈文郁及老伴两人和邻居给我们作了详细的介绍,并热情的让我们在田间摘菜,还送来了茶水,村民们也热情的配合我们拍照留念,这种久违的热情让我们感动不已。一段历史之所以流芳后世,就是有这样一群默默无闻为之坚守的人,感谢他们,让我们寻踪怀古,他们家族多年来如一日,保护守望这个历经千年的土台子不受损失的精神,值得我们发扬和学习......</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作者简介</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黄爱平,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现代摄影学会会士,陇南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宕昌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现供职于国网宕昌县供电公司。</b></h3>